太極應用無處不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一提到太極拳,人們總是會講到太極拳是中國的瑰寶,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怎樣才能把太極拳理念運用到生活中呢?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第一階段:練體。

   在初學太極拳時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規範動作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手掌的高度應與肩平,或是與胸平;弓步時膝蓋要與腳垂直***膝蓋不內扣或外翻***;做動作時要沉肩墜肘。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看似簡單、枯燥的準則對規範我們的動作很有必要。

  第二階段:求技術。

  要在不斷學習中瞭解每個動作的用法。拆招、推手、對練,從中體悟太極拳的真諦。現在絕大多數的太極拳愛好者即使練了很多年還只停留在第一階段,如果只是練習套路而不去練習推手的話,練拳的人就很難真正體會太極拳的精髓,驗證太極拳的理論。比如說“雙重則滯,偏沉則輕”,什麼叫雙重?是指兩腿的重量比是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五十嗎?在練拳***盤架子***時已經很注意了,為什麼在推手中還總是犯雙重的毛病呢?

  第三階段:悟人生。

  從太極拳的鍛鍊中體悟出做人的道理。如果總是停留在拳架和技擊的角度和層面上去理解太極拳是遠遠不夠的。太極拳是“哲拳”,那它的哲理又在哪兒呢?太極拳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其有陰陽、呼吸、虛實、開合等等。怎麼去理解拳論中的“無過不及”、“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以柔克剛”、“雙重則滯,偏沉則隨”等等經典論述,並把它們運用到生活中呢?


  “無過不及”單從字面上理解,“無”就是沒有,“過”就是超過、過度,“不及”就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在生活中做事也是一樣。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我們吃核桃時用錘子砸開核桃皮,如果用的力量過小就砸不開核桃皮,用的力量過大就會把核桃皮砸得很碎,那麼核桃仁也會粉身碎骨,我們也不可能吃到較為完整的核桃仁。這也正是我們常說的“度”的概念。在做人做事上都不能太過極端,那樣往往達不到預想的效果,而事倍功半。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單從字面上理解,是要想往左邊運動,先要往右邊走,然後再向左邊走。在練太極拳時我們時刻要留意這一點,比如說攬雀尾的按掌動作,要想往前按掌一定是在擠的動作完成後,繼續向前鬆開雙掌,再向後屈臂回收,然後再向前按出。又如太極拳起勢,兩臂向上平舉時一定是先有兩臂下沉之意。這一理論也適用於其它領域。比如練過毛筆字的人都知道寫毛筆字時從左往右寫一橫時也講究逆鋒、行鋒再回鋒。開車向左拐彎時,一定是先向右稍微掰一把,然後再向左拐。在軍事上二,聲東擊西的戰術與太極拳的這一理論也是如出一轍。

  “以柔克剛”太極拳的動作總的來說從外形看柔緩舒展,從內在來說疏通經脈,養氣固身。在練太極拳時由鬆人手、由鬆到柔、由柔到剛、再由剛到柔。比如說鞭子是很軟的,但是鞭子尖***梢***打在身上是非常疼的。越是放鬆越能產生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拳論中講到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我們經常能聽到與太極拳高手過招時往往感覺到自己使出很大的力氣卻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一樣,也沒覺得對方使多大勁,自己已經被打出去了。

  那麼在生活中怎樣運用“以柔克剛”呢?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最簡單不過的例子就是兩個人因為點小事頂起嘴來,爭得臉紅脖子粗,互不相讓,可想而知,這樣兩個人都不會得到什麼好結果,即使表面上一方可能達到他***她***想要的結果,但實際上兩人都會因為此事很不愉快,兩敗俱傷。而如果其中一方放開些、想開些,不去與對方爭吵,自己又會失去什麼呢?對方再大的怨氣都會慢慢消了的。等到對方平靜下來,再就事論事,則會達到預期的結果。這也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話“讓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雙重則滯,偏沉則隨”除非練習了太極推手,否則萬萬不能理解拳論中的這句話。在練拳時我們的重心是不能放在兩腿中間的,或是說兩條腿的力量是不能一樣的,這樣的弊端就是在實戰中任何一條腿都不能輕易抬起,身法顯得十分笨重,由此而導致無法化掉對方的力,也就更無從談起將對方發出去了。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怎麼運用這條理論呢?“雙重則滯,偏沉則隨”,從字面上講“雙重”指相同重量,“則滯”表明這樣就停滯;“偏沉”說得是一個重、一個輕,“則隨”講的就是跟隨,能夠靈活起來。在生活中我們天天都能用得上它。如果一天有五件事情需要做,我們一定不會說這五件事情同等重要,總會有輕重緩急的。如果要是把五件事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那麼我們哪件事也做不好,這就是“雙重則滯”;如果要是把五件事情按重要程度計劃一下,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辦,最不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後處理,我們就會發現一天很有收穫。
 

心意混元太極拳二十四式
渾身俱是纏絲圈
相關知識
太極應用無處不在
數學手抄報圖片之數學無處不在
在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說話技巧
生活無處不在的小幽默
生活裡無處不在的幽默
愛無處不在隨筆
隱形殺手無處不在閱讀練習及答案
愛無處不在的小學日記
純愛無處不在
親情無處不在的文章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