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財政學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財政學》是財政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在財政學乃至經濟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財政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財政學畢業論文篇一

  《 人才培養下地方高校財政學論文 》

  一、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口頭表述上都有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但比較空泛,缺乏適應市場需要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目標。實際上與過去相比,並無根本的改變,作法上仍然是“換湯不換藥”。導致畢業生缺乏適應市場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未能體現自身的特色

  具體表現是,選修課少、沒有特色。由於出於成本的考慮,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程少,學生可選餘地小,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度。同時,專業課設定缺乏特色。眾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過課程具體體現的,是專業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學開設了5735門課程,其中只有1名學生選的佔21%,8名以下學生選的佔52%;15名以下學生選的佔75%。選修課數量及特色課和專題講座對地方高校無疑是重要的。

  三課堂教學的社會延伸不夠

  大學課堂很大一模組來自課堂之外,課堂教學社會延伸就是大學在傳統課堂之外還應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和平臺,如學述報告、社會實踐、學術交流、社團活動等,學校雖然也有一些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術報告、社團等活動,但由於經費及師生積極性等原因多半這些活動流於形式。沒能為學生安排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到對口部門進行鍛鍊與體驗的機會,而上交的報告多半是學生從網上找到範文並稍加改造的產物。

  四教學環節存在著問題

  對於許多地方校財政學專業而言,課程資訊化就是從在黑板的“滿堂抄”變成了電子版的“滿堂念”。這種教學方法不利於發揮學生的積極和創造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及應變能力。許多情況是教師只對課上的時間負責,課下學生所做的與課堂沒有關聯性,學生找缺少方向感,導致自學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學生課下時間大都“荒廢”了。

  二、構建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需求導向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辦學的關鍵在定位,定位的關鍵在人才培養方案。需求導向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無疑是地方校財政學專業理性之選。根據國外對高等教育的分類標準,財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區別於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點,是應用型人才更強調知識的串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其方案要有所兼顧經濟理論、經濟方法、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

  二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應進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強調專業特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如開設地方財政、公共支出管理、政府採購等理論性較強的應用類課程。二是增加了操作性應用類課程的比重。如開設了財務會計、證券投資、稅務代理、納稅籌劃等課程。三是強化了基礎類課程。如英語、計算機等課程。四是增加了課內實驗的學時數。增加稅務代理、稅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納稅籌劃等專業課程的課內實驗學時。

  三改進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財政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稅收代理和稅收管理知識,還是政府預算管理和預算會計知識,基本上依賴傳統的“空對空”的課堂講授方式,既給教師授課帶來困難,同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益於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具體操作上,在重視財稅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重視對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成為“雙師”。

  四強化實踐教學

  美國有1/3的高校是應用型教學模式。加拿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是應用型模式。在加拿大,合作教育下的畢業生非常受歡迎,因為此前他們已有將近1年的工作經驗,走上工作崗位很快能勝任工作。強化財政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工作,不僅從思想應重視實踐教學工作,還應從經費、計劃落實、跟蹤管理、檢查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實。給學生爭取更多的接觸實踐和社會的機會。

  財政學畢業論文篇二

  《 財政學科財政學論文 》

  一、財政學本質研究

  財政學從來都是同治理國家的問題聯絡在一起的,從巨集觀層面上說,財政學是與政府主管下的經濟建設、文教衛生、科技進步、社會保障、財政補貼、稅收、公債、國家預算、巨集觀調控等聯絡在一起的。從微觀的層面上來說財政收支與個人、企業的活動規模、活動方式緊密相聯,以種種形式影響著個人和企業的決策。按照帕累託的觀點,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是指資源配置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即在不使一些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沒有可能會使另一些人的處境變好。政府的目標是以各種手段重新配置資源,使資源效率增大。從這樣的角度考察財政學,主要在於發現財政活動的規律性;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論所謂“政府應向私人學習”的解釋,政府部門也是一個產業部門,只不過其具有特殊性。

  二、財政學專業及課程研究

  從世界範圍來看,近半個世紀以來高校的課程建設和經濟社會、科學技術、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是聯絡在一起的,面對新的財政學科,新的課程建設理念和方法不斷被創造出來。一般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高校課程出現過三次改革浪潮,上個世紀50、60年代為第一次改革,70、80年代為第二次改革,90年代以後為第三次改革。總體來說改革具有三大特徵。第一次改革稱為“作為學科知識的科學”時期,目標是培養科學家,課程設定的導向是為新的科學發現奠定基礎,課程改革的焦點是學科知識的現代化、結構化。第二次改革稱為“作為相關知識的科學”時期,目的是將科學作為改善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工具,課程改革的焦點是理解理論知識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第三次改革稱為“作為不完善知識的科學”時期,目的是縮小計劃課程與實際實施課程之間的差距,其焦點是個人、社會和文化對科學知識形成產生的影響。”古希臘文獻記載:有人問斯巴達國王男孩子應該學習什麼時,國王說:“他們應當學習他們成丁之後所要做的事情!”說明西方國家應用型教育的理念淵遠流長。日本京都大學校長KazuoOIKE在談及課程建設目標時表示希望“能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卡內基梅隆大學也認為,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在急速增加。讓優質的資源擁有者採取措施來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此,卡內基梅隆自002年就啟動了“開放學習專案”OLI,OpenLearningInitiative,通過建設一個共享的平臺改造傳統的課程。

  三、總結

  財政學作為經濟學的二級學科,需要站在經濟學的視角、運用經濟理論和經濟方法開展研究分析工作。由於財政學科經歷的這種漫長的演變,使財政學科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全新的時期。按傳統經濟理論,財政學產生原因的是政府為籌集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收入。財政學是研究政府公共如何取和如何予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關注資源的配置、充分就業、保護環境和穩定發展等經濟和社會問題。財政學從來都是同治理國家的問題聯絡在一起的,從巨集觀的層面上說財政學是與政府主管下的經濟建設、文教衛生、科技進步、社會保障、財政補貼、稅收、公債、國家預算、巨集觀調控等聯絡在一起的。從微觀的層面上來說財政收支與個人、企業的活動規模、活動方式緊密相聯,以種種形式影響著個人和企業的決策。財政學課程建設問題的研究是資源運用的範疇。從學生角度來看,就是如何用好學校和社會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就是如何利用好大學這個平臺發揮自已能動性和創造性,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有關財政學畢業論文推薦:

醫關於學影像的實習心得體會
有關財政學論文
相關知識
探討財政學畢業論文
有關財政學畢業論文精選範文
關於財政學畢業論文參考
財政學畢業論文精選範文
本科財政學畢業論文
財政的畢業論文代發
有關財政學專業論文
財務分析方面大學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學畢業論文例本
公共政策學畢業論文電子版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