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一:

  1. 評價的定義:1評估價值,確定或者修訂價值to determine or fix the value of;2通常通過詳細、仔細的研究和評估,確定物件的意義、價值或者狀態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worth, or condition usually by careful appraisal and study。

  2.評價的內涵:評價是一個對評價物件的價值與變化判斷的過程;此過程是一個綜合定性、定量、觀察、諮詢和分析的複合過程。

  由此可見,評價的本質上是一個價值判斷的處理過程。Bloom將評價作為人類思考和認知過程中最基本的因素。根據他的觀點,在人類認知處理過程中,評價和思考是最為複雜的兩項認知活動。他認為:“評價就是對一定的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材料material等做出的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是一個運用標準criteria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

  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評價Evaluation就是通過評價者Evaluators對評價物件Evaluating subject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可靠結論。

  3. 評價程式的步驟:

  3.1 確立評價標準: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

  3.2決定評價情境:目的、物件、氛圍。

  3.3設計評價手段:教學資料、校園考察、能力驗證、書面檢測。

  3.4 利用評價結果:提供改革依據、調整教學策略、弘揚先進典型、總結經驗教訓、確定新的目標。

  第二節 教學評價

  1.教學評價的定義:

  1教學評價就是收集整個教學系統或某個側面的資訊並基於所獲資訊對教學效果做出客觀衡量和判斷的過程。這個階段,人們對教學評價的認識侷限在“客觀衡量”和“效果判斷”兩方面,這種認識受教育測量理論影響較大,與教育測量內涵相混淆。教育測量追求的是“客觀”、“準確”,所以教育測量必須以量化來反映測量物件,因此,教育測量旨在揭示“是什麼”,絕少論及“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而事實上,教學評價也需要量化的支援,但是主要是在量化的基礎上來說明“為什麼”並且還要指出“怎麼辦”的問題。

  2教學評價就是通過教學活動客觀的把握學生髮生了哪些變化,以便最大限度的求得教學效果。

  3教學評價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以及教學效果做出全面的價值判斷。

  人們對教學評價的認識推進一步,比較準確的把握了教學評價的根本屬性,那就是變化和價值判斷。

  教學評價的物件是學生,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是處於發展變化狀態之中的,不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教學評價絕不可能是靜止狀態的,而應該是隨著評價的物件發展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的核心內涵就在於評價具有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價值。

  2.教學評價的內涵

  教學評價體系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巨集觀上看, 它是落實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措施;是推動教學改革的巨大動力; 是加強教師隊伍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手段; 並有利於引導教師按照教學規律進行教學。從微觀上講, 教學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就的評價, 也是對教師教授能力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僅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培養目標的落實、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國家的標準, 而且還影響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些都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節、教育評價理論的歷史沿革

  1.以測量為標誌的第一代教育評價

  桑代克時期1900-1933

  第一代教育評價出現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高爾頓通過對個體差異的長期研究,於1869年發表了《遺傳的天才》一書,揭開了教育測量的序幕。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首創了心理實驗室,實驗心理學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測量方法,對教育測量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十九世紀最後十年,各種測量隨著心理實驗的發展層出不窮。 1897年,美國的萊斯發表了他對20個學校的1600名學生所作的拼字測驗的結果,更引起了人們對測驗方法的普遍關注,對後來教育測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1904年,美國的桑代克發表了《心理與社會測量導論》一書,系統地介紹了統計方法和編制測驗的基本原理。該書提出了“凡存在的東西都有數量,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的基本觀點,為教育測量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教育測量學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以後的幾年中,比納·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納量表等心理測驗的日趨定型對教育測量的標準化也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所以,這時期評價就是選擇測量工具、組織和實施測量、提供測量資料。

  為此,這一時期被稱為“測量”時期。

  • 測量性評價特徵分析:

  • ——主要優點是:可以使學生學業的考查客觀化、計量化和精確化,便於經常性和

  大規模的進行評價。

  • ——主要缺點是:不易測量學生學業的全部,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品行、性

  格等,都不能做出充分的說明。教育工作包括許多因素,要衡量其好壞,不能只通過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考查,單靠教育測量的定量分析,是遠遠不夠的。

  2.以“描述”為標誌的第二代教育評價1930-1950

  第二代教育評價盛行於20世紀30到50年代。30年代以前,現代教育評價的概念尚未形成,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幾乎是同義語。無論是我國的科舉,還是西方的心理測驗和教育測量,所關心的僅是個體學力狀況,追求的是量的大小,而對人的全面瞭解和把握,對學校乃至整個教育成就的評價並未正式提出來。

  1933年羅斯福實行了“經濟的社會化政策”,這一經濟政策的實行導致了大批青年沒有就業的機會,只能湧向中學。而當時美國的高中課程都是為升大學服務的,於是,中學課程和失業青年的需要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為了促進和保證課程改革的進行,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協會進行了一項課程內容改革的實驗研究,從1932年到1940年曆經八年完成,史稱“八年研究”。

  為了評價其研究成果,組成了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泰勒Tayler, R.W為領導的教育評價委員會。通過這場研究,泰勒和他的同事們正式提出了教育評價的概念,即教育評價就是衡量實際活動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測量是它的手段。同時,還提出評價的原則和方法,即“泰勒模式”。

  泰勒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標為核心的編制原則,試圖以此把社會的要求、學生的需要反映到課程與測驗中。為了把這一思想與早期的測量運動區別開來,泰勒提出了教育評價的概念。泰勒把評價理解為“確定教育目標在實際上被理解到何種程度的過程”,也即“評價過程在本質上,乃是一種測量課程和教學方案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教育目標的過程。”以目標為中心,通過具體的行為變化來判斷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是泰勒教育評價的主旨。

  “八年研究”實際上宣告測量運動的終結,使人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接受了採用教育評價方法來描述教育效果這一觀點,形成了一個以“描述”為特徵的評價時代。

  3.以“判斷”為標誌的第三代教育評價1950-1970

  第三代教育評價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到70年代。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大為震驚,促使美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從而對教育評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十分關注教育評價的開展,民眾也迫切要求對學校的辦學成效進行鑑定和報告,使教育評價成了官方和民間共同關心的課題。

  為使人們注意到評價的全部作用,克龍巴赫Cronbach把評價廣義地定義為:

  1967年,斯泰克發表了《評價的面貌》一文,肯定了判斷是評價的兩大基本活動之一,同時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包含描述與判斷兩個方面的評價模式。這樣,“判斷”就成了第三代教育評價的標誌。

  正如著名教育評價專家顧巴Guba所說的:“60年代或者更確切地說1967年以後,判斷成了第三代評價的標記。”

  4.以“同構”為標誌的第四代教育評價1970-至今

  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院庫巴E. Guba教授和維德比爾大學高等教育學院副教授林肯Y.S.Lincoln創立了“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第四代教育評價”的初步思想最早出現在他們合寫的《有效的評價》1981和《自然主義的研究》1985兩篇重要文章中。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他們出版了名為《第四代教育評價》的專著。

  庫巴E. Guba和林肯Y.S.Lincoln 認為評價就是對被評事物賦予價值,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建構。他們進一步強調

  “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提出後,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把評價看作是所有參與評價活動的人們,特別是評價者與評價物件雙方互動作用、共同建構統一觀點的過程,評價結果也是其雙方互動作用的“產物”。

  2提倡在評價中形成“全面參與”的意識和氣氛。主張讓參與的評價所有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要求評價者在評價中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尊嚴、人格與隱私,所有參與評價的人都應是平等、合作的關係。

  3他們提出在評價中存在“價值差異”。認為,參與評價的人們的價值觀是各不相同的、價值標準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觀點將糾正傳統評價理論價值是一致的、單一的觀點。第四代評價觀點的提出,在全世界教育領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5.多元評價理論

  多元智慧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有關人類智慧結構的理論,它的悄然興起,不僅有力詮釋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給我們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該理論的提出者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認為:

  人的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慧、音樂/節奏智慧、邏輯/數理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交往/人際關係智慧、自知/自我認知智慧、自然觀察智慧等8種以上智慧構成。

  二:

  1、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新穎, 利用動畫導課自然,生動,快速有效,形象直觀。

  2、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學生的表演調動了課堂氣氛,課堂結構嚴謹,有層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讓學生用表演的形式來學習新課,真正做到了情景教學。通過學生表演,組織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

  3、課堂訓練有系統,重點突出,落實到位,課堂容量大.

  4、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與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分組和分層教學做的不錯.

  5、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重點把握準確訓練充分,角色表演環節設計不錯,既讓學生運用於實際有調動了學生積極性,重難點突出,設計比較新穎, 短語-對話的訓練紮實有序

  6、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髮音準確、優美。體現小組合作。圍繞一個任務,重視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結合現實生活,給學生創設了情境

  7、教師口語優美流暢;板書有條理,有特色;將所學結合實際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由學生通過聽來規範口語發音;小組競賽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8、教師語言有力,學生的課堂參與率高,能及時糾錯,注重知識的補充。

  10、教態親切自然,課堂駕馭嫻熟自如,教學過程流暢明快,教學環節嚴謹有序,教學內容清晰明確

  11、教師堅持全英講課,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很大的好處. 親切自然,井然有序.對學生特別關注,效果很好,學生展示自己的積極性很高.全英授課有利於學生聽力的。

  三:

  尊重欣賞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尊重、肯定與欣賞學生,堅持多鼓勵、少批評,努力打造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尋求快樂感和幸福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學生更需要老師的欣賞,並從中感受到被賞識的快樂,獲得受人尊重的滿足,這種滿足感帶給學生積極的人生觀、自信心與不斷進取的精神,而這一切又反過來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作為一名教師,我深切體會到,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份鼓勵,讓他們多一份自信。

  激勵、激發學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細節決定成敗。課前準備是高效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瞭解學生整體物理水平,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瞭解學生喜歡的聽課方式以及感興趣的內容,分析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維方式等。瞭解學生對自己授課方式的真實評判,欣賞哪方面,不喜歡哪方面,以便在課堂加以發揚或克服。因而我非常注重每堂課課前的匯入,總是精心設計新課引言,來激勵、鼓舞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求知慾望。

  努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應注意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到自己所講的知識將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怎樣的理解,並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四、注重教學反思 課後及時反思,逐步找出自己物理教學中的優勢、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分析原因,思考揚長避短的途徑和方法。 教學是藝術,探究無止境,應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易學。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習慾望,讓學生想學。鼓勵提出問題,強調自主探究,讓學生會學。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一無既往地以高度的工作熱情,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細心嚴謹的工作作風,務本求實的工作精神。紮紮實實,一絲不苟地上好每一節課,關注好每一位同學,努力通過自我的完善發展來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

檢驗人員英文自我評價
初中英語課後評議會
相關知識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計劃
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初三英語課堂教學反思
初中英語課後教學反思
初二英語課堂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心得3篇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