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夫紀念館旅遊景點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烏蘭夫紀念館是內蒙古的有名旅遊景點,作為一名導遊,要詳細介紹烏蘭夫紀念館的典故給遊客瞭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蘭夫紀念館導遊詞資料,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烏蘭夫紀念館導遊詞篇一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內蒙古自治政府——也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初的領導機構誕生地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興安盟面積5.98萬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達163.68萬人,其中蒙古族67.27萬人。興安盟旅遊資源豐富,有不少高品位的旅遊景區。我們今天去遊覽位於興安盟行署所在地烏蘭浩特市市區的內蒙古著名紅色旅遊景區——烏蘭夫辦公舊址與“五一”會址。

  烏蘭夫辦公舊址位於烏蘭浩特市興安北大路東側,此處的建築物始建於1936年,1947年2月14日烏蘭夫同志奉中共中央東北局之命抵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後,即在此辦公,並在這裡工作生活了兩年零九個月。後來,自治區政府遷往張家口,烏蘭夫才離開這裡。1996年,經自治區政府批准,烏蘭夫辦公舊址與“五一”會址均成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兩處革命舊址同時也是自治區、盟、市三級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烏蘭夫同志原名雲澤、雲時雨,於1906年12月23日出生在內蒙古土默特旗塔布村現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一個普通的蒙古族農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時代即接受進步思想,1923年進入北平蒙藏學校學習,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受黨組織委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6月回國,回國後即投身於火熱的革命鬥爭中。1931年組織抗日救亡團體,協助王若飛領導內蒙古西部地區革命。1936年與雲繼先等人組織發動了“百靈廟”暴動,打響了蒙古民族抗日第一槍。1937年抗戰爆發後,烏蘭夫同志任蒙旗獨立旅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和地下黨委書記。通過他的建設,使這支部隊成為當時蒙古族中最先進、最強大的抗日武裝。1941年受黨的委派來到延安,擔任民族學院教育長、陝甘寧邊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各民族團結抗戰和培養黨的民族幹部付出了極大的心血。1942年他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1945年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45年抗戰勝利後,黨派烏蘭夫同志到內蒙古開展自治運動。1946年4月3日,他組織召開了在內蒙古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四.三”會議,此次會議為建立黨領導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奠定了基礎。1947年2月,烏蘭夫同志抵達王爺廟領導籌建內蒙古自治政府。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開幕,烏蘭夫同志當選為自治政府主席;5月1日,在烏蘭浩特一處青磚禮堂人字架結構二層起脊式建築召開了“五一”大會,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從此誕生了。

  建國後,烏蘭夫同志歷任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黨政軍各種要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88年12月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2歲。

  烏蘭夫辦公舊址和位於烏蘭浩特市五一北路東側的“五一”會址均為內蒙古自治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朋友們有幸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年大慶之際光臨這兩處聖地,真是有福之人喲!

  烏蘭夫紀念館導遊詞篇二

  烏蘭夫紀念館坐落於呼和浩特市新華西街烏蘭夫公園原呼和浩特市植物園的綠樹掩映之中。烏蘭夫紀念館與烏蘭夫故居一併於2005年初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10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烏蘭夫同志,曾用名雲澤、雲時雨,蒙古族。青年時代在李大釗、趙世炎、鄧中夏等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認真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參加創辦革命刊物,走上革命道路。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他自參加革命以來,家中的房屋先被日本侵略者、後被國民黨反動派三次焚燒。他的父母背井離鄉,在顛沛流離中先後去世。他惟一的胞弟雲浦的年輕生命也獻給了偉大的抗戰事業。但這些從未動搖過他為崇高理想奮鬥的信念,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後,烏蘭夫同志任綏蒙政府主席,中共晉察冀邊區中央局委員,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主席兼軍事部長,內蒙古軍政學院院長,內蒙古自治學院院長。烏蘭夫同志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深入發動群眾,開展自治運動,先後於1946年、1947年成功地召開了在內蒙古革命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四·三”會議和“五·一”大會,按照黨中央的批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堅持國家的統一。經過艱苦的工作,使內蒙古出現了在我黨領導下團結統一的新局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1947—1949年,任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領導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權建設、軍隊建設、黨組織建設、經濟建設,完成了農村土地改革任務,對牧區的民主改革提出了符合牧區特點的政策,廣泛地團結了各民族和蒙族各階層,使牧區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在此期間,他還指揮部隊消滅了內蒙古地區的土匪和反動地主武裝,參加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解放東北、華北,做出重要貢獻。

  建國後,烏蘭夫同志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中央民族學院院長,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華北局副書記、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書記,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內蒙古大學校長,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烏蘭夫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被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因病於1988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烏蘭夫同志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為加強國防建設和政權建設,為民族工作的健康發展,為做好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烏蘭夫同志長期致力於民族工作,在主持內蒙古自治區工作近二十年中,創造性地制定了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項政策,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內蒙古的實際相結合,團結並帶領全區蒙漢各族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烏蘭夫同志為豐富黨的民族工作經驗,加強民族工作的理論建設,為促進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烏蘭夫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忠於黨、忠於人民,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百折不撓,奮鬥不息。在“”期間,受到殘酷迫害,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鬥爭。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重要歷史關頭,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表現了共產黨員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烏蘭夫同志衷心擁護和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和路線,面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他不顧年高體弱,努力學習,孜孜不倦地工作。1981年到1984年,他主持起草民族區域自治法,提出許多寶貴意見,這個重要的基本法律,對於完善和健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烏蘭夫同志有著堅強的黨性,他堅持真理,堅持原則,一生廉潔,勇於維護黨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他作風正派,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團結同志,生活艱苦樸素;他襟懷坦白,顧全大局,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具有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優秀的思想品德。

  烏蘭夫同志為中國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烏蘭夫紀念館是經中共中央批准,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於1991年下半年開始籌建和進行前期準備的,1992年12月23日落成開館,紀念館佔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主館、紀念廣場和塑像平臺,紀念亭、牌樓門等4個單項工程,而主館面積1400平方米,分為序廳及八個展室,兩個展廊。

  烏蘭夫紀念館展覽面積1400平方米,分為序廳及八個展室,兩個展廊,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序廳。正對我們的是3米高的烏蘭夫同志漢白玉坐像,他面容慈祥,神態沉穩,而東西兩壁上為四組高5.5米,寬3.5米的大型仿漢白玉浮雕,以畫龍點睛之筆刻畫了從五四運動至今,在風雷激盪的八十多年中,中國人民,尤其是內蒙古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祖國統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的奮鬥犧牲,成為中國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烏蘭夫同志為首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既是參加者,又是領導者,他們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書寫了這壯麗篇章。

  這是第一組浮雕,是以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為主題,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內蒙古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參加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當時風華正茂的烏蘭夫同志是主要的參加者之一。

  第二組浮雕——百靈廟武裝鬥爭,以百靈廟暴動為主題,以軍事鬥爭為內容,突出反映了黨領導下的內蒙古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烏蘭夫同志是暴動的主要領導者,也是蒙古族最先進最大的抗日武裝新三師的主要領導者。

  第三組浮雕——經濟建設,反映解放以後在以烏蘭夫同志為首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內蒙古根據地域特點,建設的東林、西鐵、北牧、遍地煤的現代化建設佈局,以及科技、文教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四組浮雕——各族人民大團結,反映抗戰勝利後,烏蘭夫同志按照黨中央批示發動群眾,開展自治運動,在他領導下,1946、1947年成功地召開了內蒙古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四·三”會議和“五·一”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誕生。以及烏蘭夫同志長期致力於民族工作,創造性的制定了黨的民族政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促進了祖國統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烏蘭夫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優秀的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

  烏蘭夫同志紀念館從第一展室到第八展室分六大部分,二十二個單元,運用文物、圖片、歷史照片、圖表、繪畫、配合文字說明等形式,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系統地展現了烏蘭夫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

  第一部分:少年鬥志 投身革命

  本部分含四個單元:1.苦難中誕生,2.“五四”時期覺醒,3.加入中國共產黨,4.留學莫斯科。

  1906年12月23日烏蘭夫同志出生於土默特旗塔布村現為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一個蒙古族農民家中。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政策和帝國主義操縱的洋教堂恣意侵奪,使邊疆日益危機,人民生活日趨貧困,烏蘭夫自幼飽嘗了各族人民被壓迫、被掠奪的苦難,青年時期接受進步思想,投身於反帝的愛國學生運動。1923年入北平蒙藏學校學習,在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引導下,接受了馬列主義,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與多鬆年、奎璧創辦了蒙古族第一個革命刊物——《蒙古農民》。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l0月受黨組織委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初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東方大學擔任教學翻譯。

  第二部分:赴湯蹈火 再展紅旗

  第二部分包括三個單元。1.恢復組織,開展工作。2.堅持革命鬥爭。3.百靈廟暴動。

  1929年6月,根據國內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黨派烏蘭夫等同志回到反動勢力猖獗的內蒙古本部地區開展地下鬥爭,與佛鼎、奎璧組建中共西蒙工委,重建黨組織,成立農民協會開展軍運工作,培養革命幹部,使遭受嚴重挫折的革命力量逐漸得到恢復。

  1931年內蒙古本部地區的革命鬥爭在黨的領導下逐漸展開。9月中共西北特委書記王若飛同志到包頭向烏蘭夫同志傳達中央批示共同研究鬥爭方略。不久,王若飛同志被捕,烏蘭夫同志一面積極組織營救,一面廣泛開展群眾工作,壯大革命力量,使內蒙古本部地區的革命鬥爭繼續發展。

  1934年春,德王在百靈廟與日寇勾結,進行政治交易,烏蘭夫同志批示打入內蒙古自治政務委員會保安隊的共產黨員進行抗日宣傳,並親赴百靈廟做德王工作,在德王決意投靠日寇的情況下,發動了百靈廟暴動。1936年2月21日,雲繼先、朱實夫等人率領起義官兵衝出百靈廟,打響了蒙古民族抗日第一槍。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少數民族,特別是內蒙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威脅下,正在起來鬥爭,其前途,將和華北人民的鬥爭和紅軍西北的活動匯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武裝民眾 奮起抗戰

  本部分內容含兩個單元:l.戰鬥在鄂爾多斯高原。2.在延安的日子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烏蘭夫同志在蒙旗獨立旅任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和地下黨委書記。1938年蒙旗獨立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師,他按八路軍建制在部隊中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工作系統,開展地方群眾工作和統戰工作,使這支軍隊成為當時蒙古族中最先進、最大的抗日武裝。

  1941年8月,烏蘭夫同志根據黨的批示來到延安,任延安民族學院教育長、陝甘寧邊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各民族團結抗戰和培養黨的民族幹部付出了極大心血。1942年他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1945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第四部分:實踐自治 功垂千秋

  這部分內容包括四個單元:1.成立自治運動聯合會。2.“四·三”會議。3.建立內蒙古自治政府。4.鞏固後方,支援前線。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黨派烏蘭夫同志到內蒙古地區開展自治運動,10月,他親赴蘇尼特右旗發動群眾,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解散了“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11月,在張家口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並當選為聯合會主席。從此,黨領導下的內蒙古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46年3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代表團與東蒙自治政府代表團在承德舉行談判。烏蘭夫同志把革命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經過工作使雙方取得了一致意見。4月3日通過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的主要決議》,為建立黨領導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奠定了基礎。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烏蘭夫同志任內蒙古自衛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在錫林郭勒、察哈爾草原堅持人民解放戰爭,1947年2月抵達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領導籌建內蒙古自治政府,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開幕,烏蘭夫同志當選為自治政府主席,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誕生。

  自治政府成立後,烏蘭夫同志領導內蒙古的黨、政、軍建設。他提出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本地區經濟的方針政策,順利完成了農村牧區的民主改革,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各階層人士。指揮消滅了本地區的土匪和反動武裝,鞏固後方根據地,支援了遼瀋、平津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部分:團結建設 振興邊疆

  本部分內容含五個單元:1.加強黨政軍建設。2.新時期的民族工作。3.農牧林業的穩步發展。4.內蒙古工業體系的建立。5.蓬勃發展的文教、衛生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烏蘭夫同志主持內蒙古黨、政、軍、教等工作近二十年,使內蒙古地區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第六部分:為國操勞 鞠躬盡瘁

  這部分內容共含四個單元:1.政務活動。2.民族和統戰工作。3.外事往來。4.深切的懷念。

  十年後,烏蘭夫同志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政治局委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國家副主席等重要職務。他堅決擁護和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共產黨人的崇高革命精神,為黨的利益,為國家的富強,為人民的幸福忘我的工作,1981年到1984年,他主持起草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健全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鞏固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多次率代表團出訪,會見外國使團和國際友人,為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擴大祖國的影響,推進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立下了不朽功勳。在他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忘我地奉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他將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整個陳列,既有全面系統的生平簡介,又有體現個性特點的重點宣傳。使用了文物135件套、歷史照片286張,繪畫9幅、文獻126件,內容與形式珠聯璧合。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穿過紀念館牌樓,大家看到的就是烏蘭夫銅像。

  這尊銅像,是廣州美術學院潘鶴教授懷著對烏老的無限崇敬精心創作的。銅像體高4.4米,體重4噸。主題思想為“重返故里”。潘教授藝術造詣深邃,工精技湛,烏老銅像是他的成功之作。

  烏老銅像,著呢子大衣,戴寬邊眼鏡,手持手杖,莊重瀟灑,凝重深沉,似成就大業之後在曠野信步。藍天下銅像臺基四周芳草萋萋,松柏蒼蒼,襯托出一派北國麗色。這是一片烏老曾經為之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的土地,內蒙古和祖國的大地熱愛他,他也熱愛這片土地。他將永遠依依不捨地守在這裡,盡覽和關注著一切一切……

  當您來到銅像前瞻仰時,禁不住會肅然起敬,也一定會止步、深思與遐想。烏老舉國公認的光輝形象、永照後人。在烏老誕辰100週年過後半年,在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之際,我們再次走進呼和浩特烏蘭夫紀念館,站在烏老的銅像前抬頭仰望,他神態堅定,目光中充滿著自信。千千萬萬的後來者暨遊覽者,將從中受到啟迪和鼓舞,將他老人家未竟的事業發揚光大。

  烏蘭夫紀念館導遊詞篇三

  遊客朋友們,大家早晨好!我們即將參觀的國家3A級旅遊區是烏蘭夫紀念館。烏蘭夫紀念館坐落於呼和浩特市新華西街烏蘭夫公園原呼和浩特市植物園的綠樹掩映之中。烏蘭夫紀念館與烏蘭夫故居一併於2005年初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10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烏蘭夫同志,曾用名雲澤、雲時雨,蒙古族。青年時代在李大釗、趙世炎、鄧中夏等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認真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參加創辦革命刊物,走上革命道路。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他自參加革命以來,家中的房屋先被日本侵略者、後被國民黨反動派三次焚燒。他的父母背井離鄉,在顛沛流離中先後去世。他惟一的胞弟雲浦的年輕生命也獻給了偉大的抗戰事業。但這些從未動搖過他為崇高理想奮鬥的信念,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後,烏蘭夫同志任綏蒙政府主席,中共晉察冀邊區中央局委員,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主席兼軍事部長,內蒙古軍政學院院長,內蒙古自治學院院長。烏蘭夫同志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深入發動群眾,開展自治運動,先後於1946年、1947年成功地召開了在內蒙古革命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四·三”會議和“五·一”大會,按照黨中央的批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堅持國家的統一。經過艱苦的工作,使內蒙古出現了在我黨領導下團結統一的新局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1947—1949年,任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領導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權建設、軍隊建設、黨組織建設、經濟建設,完成了農村土地改革任務,對牧區的民主改革提出了符合牧區特點的政策,廣泛地團結了各民族和蒙族各階層,使牧區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在此期間,他還指揮部隊消滅了內蒙古地區的土匪和反動地主武裝,參加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解放東北、華北,做出重要貢獻。

  建國後,烏蘭夫同志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中央民族學院院長,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華北局副書記、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書記,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國務院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內蒙古大學校長,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五屆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七屆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烏蘭夫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被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因病於1988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烏蘭夫同志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為加強國防建設和政權建設,為民族工作的健康發展,為做好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烏蘭夫同志長期致力於民族工作,在主持內蒙古自治區工作近二十年中,創造性地制定了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項政策,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內蒙古的實際相結合,團結並帶領全區蒙漢各族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烏蘭夫同志為豐富黨的民族工作經驗,加強民族工作的理論建設,為促進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烏蘭夫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忠於黨、忠於人民,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百折不撓,奮鬥不息。在“”期間,受到殘酷迫害,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鬥爭。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重要歷史關頭,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表現了共產黨員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烏蘭夫同志衷心擁護和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和路線,面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他不顧年高體弱,努力學習,孜孜不倦地工作。1981年到1984年,他主持起草民族區域自治法,提出許多寶貴意見,這個重要的基本法律,對於完善和健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烏蘭夫同志有著堅強的黨性,他堅持真理,堅持原則,一生廉潔,勇於維護黨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他作風正派,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團結同志,生活艱苦樸素;他襟懷坦白,顧全大局,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具有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優秀的思想品德。

  烏蘭夫同志為中國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烏蘭夫紀念館是經中共中央批准,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於1991年下半年開始籌建和進行前期準備的,1992年12月23日落成開館,紀念館佔地面積約 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主館、紀念廣場和塑像平臺,紀念亭、牌樓門等4個單項工程,而主館面積1400平方米,分為序廳及八個展室,兩個展廊。

  好,烏蘭夫紀念館到了,請大家拿好貴重物品,準備下車!

  〔實地導遊講解〕

  烏蘭夫紀念館展覽面積1400平方米,分為序廳及八個展室,兩個展廊,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序廳。正對我們的是3米高的烏蘭夫同志漢白玉坐像,他面容慈祥,神態沉穩,而東西兩壁上為四組高5.5米,寬3.5米的大型仿漢白玉浮雕,以畫龍點睛之筆刻畫了從五四運動至今,在風雷激盪的八十多年中,中國人民,尤其是內蒙古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祖國統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的奮鬥犧牲,成為中國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烏蘭夫同志為首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既是參加者,又是領導者,他們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書寫了這壯麗篇章。

  這是第一組浮雕,是以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為主題,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內蒙古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參加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當時風華正茂的烏蘭夫同志是主要的參加者之一。

  第二組浮雕——百靈廟武裝鬥爭,以百靈廟暴動為主題,以軍事鬥爭為內容,突出反映了黨領導下的內蒙古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烏蘭夫同志是暴動的主要領導者,也是蒙古族最先進最大的抗日武裝新三師的主要領導者。

  第三組浮雕——經濟建設,反映解放以後在以烏蘭夫同志為首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內蒙古根據地域特點,建設的東林、西鐵、北牧、遍地煤的現代化建設佈局,以及科技、文教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四組浮雕——各族人民大團結,反映抗戰勝利後,烏蘭夫同志按照黨中央批示發動群眾,開展自治運動,在他領導下,1946、1947年成功地召開了內蒙古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四·三”會議和“五·一 ”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誕生。以及烏蘭夫同志長期致力於民族工作,創造性的制定了黨的民族政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促進了祖國統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烏蘭夫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優秀的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

  烏蘭夫同志紀念館從第一展室到第八展室分六大部分,二十二個單元,運用文物、圖片、歷史照片、圖表、繪畫、配合文字說明等形式,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系統地展現了烏蘭夫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

  第一部分:少年鬥志 投身革命

  本部分含四個單元:1.苦難中誕生,2.“五四”時期覺醒,3.加入中國共產黨,4.留學莫斯科。

  1906年12月23日烏蘭夫同志出生於土默特旗塔布村現為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一個蒙古族農民家中。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政策和帝國主義操縱的洋教堂恣意侵奪,使邊疆日益危機,人民生活日趨貧困,烏蘭夫自幼飽嘗了各族人民被壓迫、被掠奪的苦難,青年時期接受進步思想,投身於反帝的愛國學生運動。1923年入北平蒙藏學校學習,在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引導下,接受了馬列主義,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與多鬆年、奎璧創辦了蒙古族第一個革命刊物——《蒙古農民》。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l0月受黨組織委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初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東方大學擔任教學翻譯。

  第二部分:赴湯蹈火 再展紅旗

  第二部分包括三個單元。1.恢復組織,開展工作。2.堅持革命鬥爭。3.百靈廟暴動。

  1929年6月,根據國內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黨派烏蘭夫等同志回到反動勢力猖獗的內蒙古本部地區開展地下鬥爭,與佛鼎、奎璧組建中共西蒙工委,重建黨組織,成立農民協會開展軍運工作,培養革命幹部,使遭受嚴重挫折的革命力量逐漸得到恢復。

  1931年內蒙古本部地區的革命鬥爭在黨的領導下逐漸展開。9月中共西北特委書記王若飛同志到包頭向烏蘭夫同志傳達中央批示共同研究鬥爭方略。不久,王若飛同志被捕,烏蘭夫同志一面積極組織營救,一面廣泛開展群眾工作,壯大革命力量,使內蒙古本部地區的革命鬥爭繼續發展。

  1934年春,德王在百靈廟與日寇勾結,進行政治交易,烏蘭夫同志批示打入內蒙古自治政務委員會保安隊的共產黨員進行抗日宣傳,並親赴百靈廟做德王工作,在德王決意投靠日寇的情況下,發動了百靈廟暴動。1936年2月21日,雲繼先、朱實夫等人率領起義官兵衝出百靈廟,打響了蒙古民族抗日第一槍。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少數民族,特別是內蒙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威脅下,正在起來鬥爭,其前途,將和華北人民的鬥爭和紅軍西北的活動匯合在一起。”

  第三部分:武裝民眾 奮起抗戰

  本部分內容含兩個單元:l.戰鬥在鄂爾多斯高原。2.在延安的日子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烏蘭夫同志在蒙旗獨立旅任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和地下黨委書記。1938年蒙旗獨立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師,他按八路軍建制在部隊中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工作系統,開展地方群眾工作和統戰工作,使這支軍隊成為當時蒙古族中最先進、最大的抗日武裝。

  1941年8月,烏蘭夫同志根據黨的批示來到延安,任延安民族學院教育長、陝甘寧邊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各民族團結抗戰和培養黨的民族幹部付出了極大心血。1942年他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1945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第四部分:實踐自治 功垂千秋

  這部分內容包括四個單元:1.成立自治運動聯合會。2.“四·三”會議。3.建立內蒙古自治政府。4.鞏固後方,支援前線。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黨派烏蘭夫同志到內蒙古地區開展自治運動,10月,他親赴蘇尼特右旗發動群眾,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解散了“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11月,在張家口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並當選為聯合會主席。從此,黨領導下的內蒙古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46年3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代表團與東蒙自治政府代表團在承德舉行談判。烏蘭夫同志把革命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經過工作使雙方取得了一致意見。4月3日通過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的主要決議》,為建立黨領導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奠定了基礎。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烏蘭夫同志任內蒙古自衛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在錫林郭勒、察哈爾草原堅持人民解放戰爭,1947年2月抵達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領導籌建內蒙古自治政府,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開幕,烏蘭夫同志當選為自治政府主席,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誕生。

  自治政府成立後,烏蘭夫同志領導內蒙古的黨、政、軍建設。他提出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本地區經濟的方針政策,順利完成了農村牧區的民主改革,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各階層人士。指揮消滅了本地區的土匪和反動武裝,鞏固後方根據地,支援了遼瀋、平津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部分:團結建設 振興邊疆

  本部分內容含五個單元:1.加強黨政軍建設。2.新時期的民族工作。3.農牧林業的穩步發展。4.內蒙古工業體系的建立。5.蓬勃發展的文教、衛生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烏蘭夫同志主持內蒙古黨、政、軍、教等工作近二十年,使內蒙古地區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第六部分:為國操勞 鞠躬盡瘁

  這部分內容共含四個單元:1.政務活動。2.民族和統戰工作。3.外事往來。4.深切的懷念。

  十年後,烏蘭夫同志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政治局委員、人大會副委員長和國家副主席等重要職務。他堅決擁護和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共產黨人的崇高革命精神,為黨的利益,為國家的富強,為人民的幸福忘我的工作,1981年到 1984年,他主持起草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健全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鞏固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多次率代表團出訪,會見外國使團和國際友人,為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擴大祖國的影響,推進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立下了不朽功勳。在他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忘我地奉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他將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整個陳列,既有全面系統的生平簡介,又有體現個性特點的重點宣傳。使用了文物135件套、歷史照片286張,繪畫9幅、文獻126件,內容與形式珠聯璧合。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穿過紀念館牌樓,大家看到的就是烏蘭夫銅像。

  這尊銅像,是廣州美術學院潘鶴教授懷著對烏老的無限崇敬精心創作的。銅像體高4.4米,體重4噸。主題思想為“重返故里”。潘教授藝術造詣深邃,工精技湛,烏老銅像是他的成功之作。

  烏老銅像,著呢子大衣,戴寬邊眼鏡,手持手杖,莊重瀟灑,凝重深沉,似成就大業之後在曠野信步。藍天下銅像臺基四周芳草萋萋,松柏蒼蒼,襯托出一派北國麗色。這是一片烏老曾經為之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的土地,內蒙古和祖國的大地熱愛他,他也熱愛這片土地。他將永遠依依不捨地守在這裡,盡覽和關注著一切一切……

  當您來到銅像前瞻仰時,禁不住會肅然起敬,也一定會止步、深思與遐想。烏老舉國公認的光輝形象、永照後人。在烏老誕辰100週年過後半年,在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之際,我們再次走進呼和浩特烏蘭夫紀念館,站在烏老的銅像前抬頭仰望,他神態堅定,目光中充滿著自信。千千萬萬的後來者暨遊覽者,將從中受到啟迪和鼓舞,將他老人家未竟的事業發揚光大。


烏蘭夫紀念館導遊詞

關於內蒙古的導遊詞
玉龍沙湖旅遊度假區導遊詞
相關知識
烏蘭夫紀念館旅遊景點導遊詞
梅蘭芳紀念館旅遊攻略
梅蘭芳紀念館旅遊攻略
冰峪溝旅遊景點導遊講解詞
西藏旅遊景點導遊詞
雲南昆明石林旅遊景點導遊詞
簡短的旅遊景點導遊詞
山東旅遊景點導遊詞範文五篇
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五篇
內蒙古旅遊景點導遊詞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