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課時教材分析?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教師如何進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與實施;更關係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新的課程改革,確立了以教師發展和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從教育實際出發,確立教師對教材分析的主導地位,提高教師主動分析教材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老師對教材有更新的認識。那麼,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材分析呢?一、教材分析的涵義教材分析不在是就事論事的狹義的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而是至於學生髮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分析,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邏輯與方向。現代教材分析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學校內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辦學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社會、知識與信息、科技發展等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 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準確,對我們的教材分析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準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的出發點與過去不同,過去強調的是學科體系構建,從學科體系的邏輯程序分析教材。現在是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有效有意義地建構。二、教材分析的步驟1、仔細研讀課程標準: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正確進行教材分析的前提。2、通讀教材整合內容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瞭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和知識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覆滲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線索。①從科學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學內容。②從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科知識的現實意義與科學精神。現實意義,如某一具體的學科知識與社會、與自然的聯繫,它可以從怎樣的現實背景中抽象出來,又可以解決哪些現實問題;科學精神,如實事求是的態度,思辨、質疑的意識等。二是學科知識的人文內涵與一般的教育意義。人文內涵,如人類認識本學科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義,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機地滲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識地培養那些良好學習習慣等。③從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的角度去分析教學內容。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某一範圍(如一冊、一個單元或一節課)內容中舉足輕重的、最重要的內容,或最基本、最精華的部分。現在,隨著學科教學目標呈現多樣性的趨勢,教學的重點也不再僅僅侷限於“雙基”,本學科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過程的某種體驗、感悟,同樣可能成為教與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難點,是指那些學生難於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錯誤的內容。顯然,教學難點主要是相對學生來說的。所謂教學關鍵,是指那些對學生順利理解知識、掌握技能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內容。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有時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疊或部分重疊......

什麼叫課時計劃與教案有什麼區別什麼叫課時計劃與教

課時計劃也就是教學方案設計。它的構成項目和編寫要求如下:

1、課題名稱。

2、授課班級。

3、授課時間。

4、授課時數。

5、課的類型。

6、教學方法和手段。

7、教學目標。寫明本課時具體的教學目標,包括本節課所要達到的知識技能,智力發展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具體目標。

8、重點和難點。重點一般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難點一般是指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對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方面有困難的內容。

9、學情分析:這是一條重要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知識準備、能力水平、學習興趣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準確把握教學起點。

10、教學過程。是教學方案的主要內容。要寫出在課堂上講授的基本內容。以及如何組織學生活動,怎樣使學生在原有知識、技能基礎上產生學習新內容的積極性,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怎樣導入新教材,怎樣組織學生觀察直觀教具,怎樣複習鞏固新知識,怎樣佈置與指導課外作業等。更為詳細的教學方案,還應把課堂的提問及問題的答案,提問學生的方式和提問的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怎樣處理,等等,都預先寫在教學方案上。還需要把板書的設計、內容等也寫清楚。

11、教學效果反饋:主要指課堂反饋和課後反饋。可採取提問、練習、與學生座談等方式進行反饋,這是瞭解教學效果如何以便進一步改進教學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希望能幫到你。

什麼是說課?

一、什麼是說課?

“說課”是一種新興的教研形式,指執教者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某節課(或某單元)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相互切磋,從而使教學設計趨於完善的一種教研活動。說課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表現。說課不僅要說清“怎樣教”,而且要說清“為什麼這樣教”。這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增強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活動,現在已經成為師資培訓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

二、“說課”的基本內容

說課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對備課做出科學的分析和解釋,從而證明自己的備課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因此,說課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

1、說教材(即分析教材)

(1)說本課題或本章節內容在整個學段和年級的教材系統中所處的地位及其作用。如:語文出版社的第一冊語文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是冰心的《憶讀書》,為什麼把這篇文章放在開始,作者是有用意的。因為這篇文章生動地回憶了作者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及多年來讀書的經驗,而學習語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掌握好的閱讀方法。所以它在教材系統中所處的地位及其作用就是在於引導學生懂得“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道理,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開闊視野,豐厚文學素養。

(2)說本節課或章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三點:一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二是教材內容的要求,三是教學對象的實際。要把這四點結合在一起通盤考慮,來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另外,教學目標要全面。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層面: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根據這三維並重的教學理念,我確定《空城記》這篇小說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瞭解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安排情節、描寫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B、學會通過特定環境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2、能力目標:

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中外古今的小說佳作。

改寫並表演小話劇,培養學生想象和寫作能力。

3、情感價值目標:

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對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

(3)說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為什麼要這樣確立和突破的方法。新課標的理念是“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確立 重點難點要做到兩看:一看教學內容,根據目標確立重點、難點。二看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立重點、難點一定要分析學生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層次,心理特徵、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發展方向等,有針對性的,決不可盲目地求全求高。

《空城計》重點:通過分析課文扣人心絃的情節,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

難點: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以及細節描寫。

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表演課本劇。

2、說教法(三部曲)

(1)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

(2)使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即錄象帶、多媒體課件、教具等輔助手段,在說課過程中,可以向大家簡明扼要地說清它們使用的目的和作用。

(3)選擇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

無論是你借鑑的方法還是你正在探索實踐的方法,一要介紹這種方法的操作過程,二要介紹這種方法的理論依據。比如:我所採用的五步教學法的理論根據是教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達到像葉聖陶先生講的那樣“教是為了不教”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從過去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者、培養者,課堂上教師不是主角,學生是主體,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但無路無論選擇何種教學方法,關鍵在於教師對教材特點......

什麼是說課標,說教材

一、“說課標、說教材”活動的十個具體要求:

1、說本學科的課程總目標或學段目標。

2、說本學段或本冊書或一個單元的內容標準。

3、說教材的編寫特點、編排體例、內容結構。如有條件可把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

4、說知識和技能的立體式整合。既能在橫向上按照教材編排順序說明邏輯序列,又能按照知識大類把整個學段(或相鄰年級)的同類知識作簡要縱向整合。

5、說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和所用教材的特點,談具體的教學建議。

8、要能脫稿演講(包括少看銀幕和熒屏),內容熟練。

9、要語言流暢,簡潔、生動,教態自然大方。

10、要以幻燈片製作以知識樹為主,文字較少。清晰、大方、有新意。

二、說教材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每個學段的教師,不管是教哪個年級的,都要把本學科的整個學段的教材拿到手,對照新課標認真的研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畫出知識樹,並寫出教材分析。其次,要把握一冊教材。一個真正有經驗的教師首先要通讀整冊課本,對照新課標,瞭解編者的意圖和知識的前後聯繫,畫出整冊書的知識結構圖,寫出教材分析。按照前邊的路子仍然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共同設計出本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圖張貼於教室牆壁。在新學期的開始不要急於講第一課,而是給學生講整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計劃。第三,要把握一個單元的教材。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只備一節教材或一篇課文,而要備一個單元。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題的形式來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明確一個單元的主題,清楚編者圍繞這一主題是如何選材和編排的。要提倡教師單元備課,集體備課,把一個單元的課時和活動整體安排。

通過“同課異構”活動,探討高效的課堂模式,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落實第二個支點。通過“導學教學案”的使用,引導學生自讀文本,讓學生“查、劃、寫、記、練、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八種意識”,培養“七種習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師不斷地用心訓練和指導。

什麼是說課,與備課,上課有什麼區別

一、備課

1

傳統的備課

:

三備+教案

存在的問題

A

教案

B

備教材

C

以靜教案為本位

知識

2

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

1

)教學理念--新

新中國成立初-

講解-接受

教學模式

教學價值:雙基

課堂教學-三個中心

老師,書本,課堂

80

年代-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90

年代-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質

當今-對全面提高素質又有新的認識

素質--國民素質,終身學習的素質--發展的素質

初中科學中--科學素養--科學探究--

學習方式的改變--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體現

以學生為本

的教學思想

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的學為本--基礎

前提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歸宿

目的

A

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部分學生的發展

B

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智力的片面發展

C

學生有個性的發展而不是全體學生的同一規格的發展

D

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侷限在學校中的發展

課改--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2

)教學目標--準

過去-重視知識,輕視技能,忽視情感

當前--三維目標

如何制定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改的一個顯著特徵--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學生學習方式--發現和接受

接受--學習內容以定論的方式直接呈現,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發現--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

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

初中科學--科學探究

如何制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

A

強調身體性參與

B

重視直接經驗

二說課

1

、什麼是說課

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向同行(評委)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

依據的一種教學研究和交流的教學活動。

1

)意義

將理論學習、個人備課、教學研究與上課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的教研活動,

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

)特點

①簡易性和可操作性

②理論性和科學性

備課-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是淺顯的、感性的

說課-教師理性審視教材,幫助教師分析教材,認識

教學規律

③交流性和示範性

問題:教師的臨場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學生的實際效果?

2

、說課與備課、上課的關係

1

)說課與備課

相同點

①內容相同

②主要任務相同

③主要作法相同

不同點

①概念不同

備課-教學活動;說課教研活動

②對象不同

③目的不同

④基本要求不同

備課-實用,強調教學活動的安排,做什麼,什麼樣做?

說課-具體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依據是什

麼?

2

)說課與上課

①要求不同

②對象不同

說課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間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對於備課來講是一種深

化和檢查,使備課理性化;對於上課來講是一種更為縝密的科學準備

3

、說課內容

1

)說教材--闡述對教材的理解。

理解--才能制定較完滿的教學方案

目的:①確定學習內容的深度和範圍--

教什麼

②揭示學習內容

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係,為教學順序的安排奠定基礎,知道

如何教

內容:

①教材簡析;②具體的教學目標;③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

特點,重點及難點---對教材內容作知識點分析

2

)說學生--分析教學對象(可單列,可插入第一部分中)

①學生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②起點能力分析

......

幼兒園教案中課時安排什麼意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繫.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品社課課程教材的特點是什麼?

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品社內容綜合了語文、科學、數學、美術等各門學科的知識;目標綜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宗旨的綜合課程。

課程計劃的概念,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係是什麼 5分

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展開。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功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聲像製品。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怎樣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

(重點、難點、關鍵)? 黃國才 如果把課程標準比作圓心,那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教師通過解讀教材來理解課程標準,同時用課程標準來駕馭教材。 毫無疑問,教材又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政策性很強的課程資源,要充分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第一,必須重視其他課程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使教科書與其他課程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整合、取長補短。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堅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如何鑽研教材,實現“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一、把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下稱“新教材”)的特點。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新教材根據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和內容設計上注重改革學生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踐、蒐集資料、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活動,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新教材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反映在主題和內容的編排中,試圖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形成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綜合考慮,反映在課題和內容的設計上,從而全面實現新課程的總目標。 第三,新教材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一方面關注並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時恰當地反映學科發展新成果,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克服學科中心主義的傾向。 第四,新教材體現學生的身心特點。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呈現方式儘量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五,新教材為創造性教學留有餘地。新教材更多的是為教師進行教學提供資源,需要創造性地使用,絕不能簡單地把教材當作教條來教,落實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建設者的理念。 二、解讀文本,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生命化語言和思想的存在。 首先,要理解教材。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內化教材的內容和精神。“這法那法,鑽研不透教材就沒法。”1、朗讀,讀出情感。教師應該也必須把教學的內容(課文)朗讀好,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做到口中讀出聲音、眼中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手中讀出筆記。於永正老師認為,“老師朗讀得好,備課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師朗讀得好,課堂上才能自信地讓學生跟你讀。臺灣王財貴教授認為,“跟我讀”是最簡潔、最有效的朗讀指導方法。“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靈性的、充滿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讀好了,一切講解都會顯得蒼白無力。”2、默讀,讀出見解。教師要潛下心來,與作者、編者對話,做到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何謂“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我們認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圖、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比如,我上《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一課,在研讀教材時,我發現編者說“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鞭撻了反動統治者。”對於現在的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體會“無情鞭撻了反動統治者”這一思想內涵呢?我進行大膽地調整,定位為“引導學生對‘生’與‘死’進行思考,確立‘生’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即使是‘死’也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犧牲’的生命價值觀教育”;比如我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不僅喚醒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更從“小女孩”身上學到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真摯熱愛,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境況都不要放棄對生、對......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課時教材分析?
什麼是市場容量分析?
什麼是影響因素分析?
什麼是戰略管理分析?
什麼是特許金融分析師?
什麼是課例分析?
什麼是臨時收儲政策?
什麼是手機屏幕分辨率?
教案的教材分析怎麼寫?
什麼是順磁性材料?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