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躲過特大洪水侵襲,嚇走侵略日軍的神奇石橋,伴隨一個村莊幾代人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人說,這座橋是村子的保護神,於是,這座橋慢慢變成了村民的信仰。
郜廷豐 |文
豫記微訊號:hnyuji
彰善橋是我們村的保護神
2018年,大屯,這個小山村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早。
二月初,漫山遍野的迎春花便競相開放,尤其在彰善橋兩岸,更是形成了金黃色的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迎春花熠熠生輝,給這千年古橋平添了無限生機。
元宵節的煙火剛剛熄滅,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彰善橋列入了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把這小山村的喜慶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村中的人喜出望外、奔走相告,隨之,參觀旅遊、考察訪問者也紛至沓來。
橋欄上每個石獅都掛上了象徵吉祥的紅絲綢,紅幅、彩旗、綢條在金黃的迎春花映襯下更加絢麗耀眼。春日照耀下的“彰善橋”如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迎接著絡繹不絕的四方客人。
聽老人說,這橋是我們村的保護神。
此橋為當地村民自願捐錢所建,彰顯了中華民族善心善行的傳統美德,故命名“彰善橋”。
相傳,該橋建造時,當時鄉紳出面組織,方圓數十里村民自願捐錢捐物,義務出工,場面如火如荼,蔚為壯觀。
此舉感動玉帝,遂派八仙之中曹國舅、呂洞賓下界相助。曹國舅化為伙伕,向修橋主持答應,一人做飯不用幫廚,自己負責購買糧食、蔬菜,並保證天天讓人們吃餃子。
主持將信將疑答應,誰料工人出工後,既不見他買菜,又不見他挑水、和麵。
隔窗窺視,卻見其矇頭大睡於床上,主持大怒,擊窗趕人,曹國舅卻面帶微笑說:“主持息怒,收工後餃子自會煮好”。主持無奈,不語而去。
日當午時,陣陣餃子芳香瀰漫工地上空。工人排隊盛餃子,鍋裡取之不盡,卻見他仍睡於床上,村民大驚,不知所故。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修橋的聲勢可想而知,“曹大師造餃子”的故事也成為美談流傳至今。
一座宋代橋
曾是安陽通往鶴壁的交通要道
據《碑誌》記載,該橋成於宋代,為獨拱石橋,長48米,寬6.7米,高7米,孔跨度9.8米,呈南北走向。通體由當地白沙石築成,明代萬曆三十九年復修,是豫北地區迄今儲存完好、極其罕見的單孔石拱橋。
不僅如此,這座橋還曾是彰德府(安陽舊稱)通往鶴壁的官道,是方圓十餘公里,新惠河上唯一的橋樑,為當時交通要衝。
這裡曾經也很繁榮,橋上車馬如雲,橋下商船穿梭。古時我村也因此而商戶林立,酒旗飄飄,終日車水馬龍。
今時站在橋頭,目睹雄渾滄桑的石橋,彷彿還依稀看見車馬過後,飛揚的塵土,可聽到車輪隆隆,人歡馬叫。
整座橋兩側各有望柱12根,石欄板18塊。
兩側望柱頂端雕以形態各異的獅子,或仰天長望,或平視路人,或俯視水面,更有抱球嬉戲、跳立捕食、捲舌含珠。
欄杆之間懸以石板,板面雕刻很具宋代特色,田牛耕作、情人低語、子孫同歡,也不乏雕龍乘雲,飛馬騰空。欄杆兩端各矗立兩塊渾厚穩重的“抱鼓石”,使橋更加穩固而堅實。
橋的東、西兩側面,正上方各有一塊龍門石,刻有“蛟頭鎮水“圖案,蛟頭似虎、似牛,且角如龍柏、須如捲雲,分別口含“避水珠”與“吐水珠” 。
據傳每遇汛期,洪水會被含有“避水珠”蛟龍喝進肚裡,保一方平安;乾旱時含有“吐水珠”的蛟龍會吐出來,為百姓澆灌良田。
拱橋圈面,以蛟頭為中心,兩側雕刻著飛龍乘雲、雄獅怒吼,伴以日月星辰、花鳥樹木……刀法古樸典雅,據省文物組考證其雕刻工藝不晚於宋代。
在橋的下面有一個面積數倍於橋的地基。聽長輩們說,橋基由十八層長三米、寬一米、厚零點三米的白沙條石砌成。條石交錯擺放,並用碗口粗的柏木樁相連。
由於年代久遠,基石已被河道泥沙淹沒,村裡不少老人回顧說,當年他們在河裡游泳,常以石板為跳臺。
這座橋,曾嚇走想要掃蕩村莊日寇
在兒時的記憶中,橋下常是溪流潺潺,魚遊翩翩;河岸小草青青,日出鳥啼陣陣,日暮蛙鳴串串。
橋體正下一汪潭水清澈見底,每遇酷暑這裡便成了我們孩子的天堂。在我們村,人人都說在這裡洗澡不但不會有危險,還會洗去百病。因而,我們也從來沒有因為在橋下洗澡捱過大人的訓。
我們在潭水裡嬉戲玩耍,即使仰頭看到石橋上“張牙舞爪”的石雕也不會絲毫的膽怯,反倒有些親切。我們始終相信老人們所說,這是一座善橋,是我們村的保護神。
1963年7月我村遭遇百年不遇洪災,滂沱大雨持續七天七夜,村子房倒屋塌一片汪洋。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夾雜著斷木、石塊及抱著樑檁木樁掙扎的落水人,從上游山谷奔瀉而下,湧向彰善橋。
然而奔湧的洪水在臨近橋時卻由急而緩,水面始終與橋面齊平,落水者也趁勢上橋得以生還。我村村民也自發集聚到橋上搭救落水者及打撈財物。
據當時在場的老人回顧,搭救人員百餘,打撈箱櫃等物,整整裝了十八輛馬車。雨停水落,彰善橋依舊像可敬的老人弓腰俯身在河上。
更為神奇的是1943年夏,日寇到我村掃蕩,當鬼子行進到村口“彰善橋”時戛然而止。領頭的軍官下馬在橋頭凝望,佇立良久,然後指揮隊伍掉頭悻悻而去。
事後打入日軍的內線人員說,當時鬼子企圖到我村拘捕八路軍交通員郜海全(本村農民,太行山八路軍交通員,後在傳遞情報時被捕,因其寧死不屈,被敵人割舌後活埋於現寶蓮寺鎮梨園村村西口),但行進到彰善橋時,戰馬止步長嘶,領隊軍官下馬凝望,看到橋上的獅子怒目圓睜,凌空而騰,橋面上偶現“彰善壓邪”字樣,鬼子以為觸怒天神,所以倉皇折道而回。
如今的新惠河已不見當日的碧波盪漾、船隻穿梭,只留下乾涸的河道。古官道的繁華已一去不返,唯有這座石拱橋依然矗立在新惠河上,向人們傾訴著滄桑的歷史,彰顯著“善”,這一傳統美德。
(圖片來自網路)
郜廷豐,筆名安陽雲中仙客,安陽市 龍安區馬投澗鎮大屯村人,現任教於馬投澗鎮齊村中心小學,是河南省文明 教師,中國安陽詩學會理事。作品散見於《安陽日報》、“玄鳥文化”、“大河論壇”、“中國詩歌網”,本人著有文集《秋思》。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