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高斯智斷瓶中線的故事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年是德國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理物學家。高斯不到20歲時,在許多學科上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對於高斯接二連三的成功,鄰居的幾個小夥子很不服氣,決心要為難他一下。

  小夥子們聚到一起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道難題。他們用一根細棉線繫上一塊銀幣,然後再找來一個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銀幣懸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線的另一頭也系在瓶塞上。準備好以後,他們小心翼翼地捧著瓶子,在大街上攔住高斯,用挑釁的口吻說道,“你一天到晚捧著書本,拿著放大鏡東遊西逛,一副蠻有學問的樣子,你那麼有本事,能不碰破瓶子,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線弄斷嗎?”

  高斯對他們這種無聊的挑釁很生氣,本不想理他們,可當他瓶子後,又覺得這道難題還的確有些意思,於是認真地想著解題的辦法來。繁華的大街商店林立,人流如川。在小夥子為能難倒高斯而得意之時,大街上的圍觀者越來越多。大家興趣甚濃,都在想著法子,但無濟於事,除了搖頭自嘲之外,只好把期冀的目光投向高斯。高斯呢,眉頭緊皺,一聲不吭。小夥子們更得意了,他們為自己高明的難題而叫絕。有人甚至刁難道:“怎麼樣,你智力有限吧,實在解不出,就把你得到的那麼多榮譽證書拿到大街上當眾燒掉,以後別再逞能了。”

  高斯的確氣惱,但他仍剋制住,不受圍觀者嘈雜吵嚷的影響而冷靜思考。

  他無意地看明媚的陽光,又望了望那個瓶子,忽然高興地叫道:“有辦法了。”說著從口袋裡拿出一面放大鏡,對著瓶子裡的棉線照著,一分鐘、兩分鐘..人們好奇地睜大了眼,隨著錢幣“鐺”的一聲掉落瓶底,大家發現棉線被燒斷了。

  高斯高聲說道:“我是把太陽光聚焦,讓這個熱度很高的焦點穿過瓶子,照射在棉線上,使棉線燒斷。太陽光幫了我的忙。”

  人們不由發出一陣歡呼聲,那幾個小夥子也佩服得連連讚歎。

  篇二:華羅庚從小就有數學天分

  華羅庚小時候,他的父親開小雜貨鋪,家裡窮得很。華羅庚一生下來就被裝進一個籮筐裡,頂上又蓋一隻籮筐。老人說這樣可避邪消災,所以給孩子起名為“羅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華羅庚上學期間,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初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著。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裡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著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裡的一道名題。

  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為“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其實,這年才剛滿14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後,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於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篇三:默默懺悔,不請求原諒

  早在五十年代,王元就已經成為我國數學界的著名人物。他對哥德巴赫猜想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即他證明的2+3為陳景潤最終證明1+2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此外,他與恩師華羅庚先生一同創造的“華王方法”被國際數學界一直沿用至今。他們多年的師生合作,可謂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但是,在“”中,有許多人曾經在政治壓力下,違心地批判過自己的師長,或與被打成反革命的父母公開劃清階級界限。王元也經歷了這段痛苦的心靈體驗。

  在一次批鬥會上,造反派勒令王元必須在大會上發言,批判自己的導師華羅庚。王元知道如果拒絕發言,就可能會被打成反革命。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他推辭自己寫不了批判稿,只能由別人寫,自己上臺念一下。沒想到造反派真的找人來代筆,讓王元去讀。無奈之下,王元只好當眾讀了一遍批判稿。

  王元深知此事對恩師心理的衝擊。他在心裡把自己做的這件事叫做“背叛”。他愧悔於自己的屈從,一直不肯原諒自己。此後,他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去恩師家了,即使遇到恩師,也總是想方設法躲開。許多年後,華羅庚先生出訪歸來,給王元帶回來國外數學界關於“華王方法”的論著,兩個人才重新走到一起,繼續他們的合作。

  但是,兩個人面對面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從不提起“批鬥會”這件事———二人不約而同地保持緘默,連一個字也沒有。

  恩師辭世後,作為數學家的王元破天荒地費時十年為華羅庚先生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他記錄了自己痛苦的內心歷程,深刻懺悔了自己的過失。在接受電視主持人的採訪時,這位性情溫和的老人再一次談到了這個事件,並宣告這是自己一生的遺憾。

  主持人很奇怪王元用傳記來消弭自己內心愧疚的方式,並問他為什麼不在私下場合向自己的老師道個歉。沒想到王元先生立刻坦承自己從來沒有當面向老師道歉。當主持人又問及為什麼不請求華羅庚先生的原諒時,不善言辭的王元先生有些動情了:“這種事情,我覺得一個人做錯了,自己知道,改了就算了,不要去要求他人原諒。要求人家原諒是不對的。事情本來就是你做錯了。憑什麼要人家原諒你?人家已經很痛苦了。你還要為了自己,非要人家原諒不可,讓人家第二次受痛苦。”

  我見過許多在“”期間有過愧疚歷史的人。很多人後來都紛紛向受害者道歉,並請求原諒———理由是:如果他們不能得到原諒,他們的心靈就會一直痛苦下去。

  只有王元先生一人———只是默默懺悔,而不請求任何原諒。
 

數學家勵志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手抄報精選
相關知識
數學家的勵志故事
著名數學家的勵志故事
科學家的勵志故事
有關哲學家的勵志故事
地理學家的勵志故事
關於學習的勵志故事精選
關於小學生的勵志故事
適合高三學生的勵志故事
刻苦學習的勵志故事
做個信念贏家的勵志故事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