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如何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穀雨節氣養生是非常重要的,但體質不同養生方法也不一樣,,那麼穀雨時節要如何保健養生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吳五行人的穀雨時節養生方法,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五行人的穀雨時節養生方法1、木形人宜疏肝健脾

  體質特點:膚色蒼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

  飲食調養:宜多服疏肝健脾,清熱祛溼的食物,如薏苡仁、淮山,玫瑰花、鬱金等。

  藥膳選擇:藥膳可選擇“鬱金佛手蜜飲”:鬱金15克,佛手12克,蜂蜜30克。將鬱金、佛手用冷水浸泡20分鐘後入鍋,加適量水,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待藥汁轉溫後調入蜂蜜即成。有疏肝理氣,清熱解鬱的功效。

  五行人的穀雨時節養生方法2、火形人宜疏肝解鬱

  體質特點:面板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手足小,步履穩重,性情急。

  飲食調養:宜多服疏肝解鬱、清熱祛溼的食物,如青瓜、蒜薹、枇杷、楊梅、番茄、扁豆、苡仁、木棉花、鬱金、豬苓等。

  藥膳選擇:藥膳可選擇“扁豆苡仁粥”:扁豆20克,薏苡仁30克,木棉花30克,豬瘦肉200克,粳米200克。將豬瘦肉洗淨,切片,扁豆、薏苡仁、木棉花洗淨,與淘洗乾淨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有清熱健脾祛溼的功效。

  五行人的穀雨時節養生方法3、土形人宜健脾祛溼

  體質特點:面板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

  飲食調養:宜多吃清熱祛溼,健脾理氣之品,如冬瓜、香蕉、菠蘿、陳皮、淮山、扁豆、苡仁、雞蛋花等。

  藥膳選擇:藥膳可食用“半夏山藥粥”:法夏15克,鮮山藥200克,陳皮5克,粳米200克。將法夏用溫水淘洗數次,以除去礬味,再將山藥洗淨去皮,切成丁。把法夏、陳皮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煎取300克清湯,去渣後放入淘洗乾淨的粳米、山藥,加適量清水,熬煮成粥。有健脾和胃祛溼的功效。

  五行人的穀雨時節養生方法4、金形人宜疏肝清熱

  體質特點: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

  飲食調養:可多吃疏肝清熱,益肺補腎之品,如枇杷、茉莉花、薏苡仁、冬瓜仁、蜂蜜、桑椹、芝麻、花生等。

  藥膳選擇:藥膳可選擇“薏苡仁芡實橘皮粥”:薏苡仁50克,芡實15克,橘皮5克,粳米200克。將薏苡仁、橘皮洗淨,與淘洗乾淨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成粥。有疏肝解鬱,培補脾腎的功效。

  五行人的穀雨時節養生方法5、水形人防寒溼入侵

  體質特點:體形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膚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

  飲食調養:預防寒溼入侵,避免久居溼地。應多吃健脾祛溼之品,佐以調補肝腎之品,如淮山、土豆、扁豆、鯽魚、豬肉、茯苓、土茯苓等。

  藥膳選擇:藥膳可選擇“參棗米飯”:太子參15克,陳皮6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大棗20克,粳米250克。將黨蔘、陳皮、白朮、茯苓、豬苓、大棗放在鍋內,加適量水泡發後煎煮半小時,去渣取汁備用。將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中,加入藥汁及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小火煮成米飯即成。有補氣養脾和胃的功效。

  穀雨時節養生小技巧

  1、生活起居順應時令

  老人、兒童,不宜過早減少衣物,適當捂一捂可減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瘟疫流行季節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外出戴口罩。一些女孩衣著前衛,過早的把肚臍腰部露出來對健康很是不利。肚臍為“神闕”穴,是邪氣入侵人體的通路。後背督脈的腰陽關,是“***位大健康”的要穴,尤需保暖呵護,肚臍腰部受寒感邪,多種疾病會接踵而至。勤換衣被、生吃食物要洗乾淨涼開水慮過,餐前便後要有效洗手。

  2、運動強身健體防病

  春季的鍛鍊應以“舒緩”為主,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如春遊、散步、慢跑、打太極、門球等。春宜早起,晨曦初露之時,靜心清神,面對東方,緩緩做腹式呼吸10~15分鐘,氣納丹田以改善肺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感冒,還可以緩解減輕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3、春季飲食原則

  飲食原則是養肺疏肝健脾,食物以清淡、富於營養為好,強調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適當。春主生髮,口乾舌燥可食用百合銀耳蓮子羹,冬瓜海帶蓮藕湯,以清利肺熱,健脾祛溼。蒲公英、馬齒莧、薺菜等野菜有清熱祛溼解毒、健脾潤腸通便的作用。

  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身虛、過勞、抵抗力差,透支體力致免疫功能低下會引病上身。所以要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講究中庸之道使心性平和,保持陰平陽祕才是最好的防病養生法則。

穀雨養生要注意什麼
穀雨吃什麼菜
相關知識
穀雨時節如何養生
穀雨時節如何養生不生病
穀雨時節如何養生方法最有效
穀雨時節如何蔬菜養生
雨水時節如何養生
處暑時節如何養生
清明時節如何養生的方法
梅雨季節如何養生
穀雨時節如何預防抑鬱症
寒露時節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