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與股票的關係和的區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現貨與期貨”這對矛盾統一體中,現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期貨源於現貨並對現貨有一定的反作用——熊市中主要體現為減壓、緩衝,而歸根結底是現貨價格決定期貨價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股指期貨與股票關係的資訊,一起來看看吧!

  股指期貨與股票的關係

  期貨與現貨行情走勢究竟存在何種關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物價上漲,往往被疑為商品期貨多頭爆炒;股市下跌,也常常歸咎於股指期貨空頭行情。本文試從以下方面探討股指期貨與股市大盤走勢間的辯證關係。

  時間先後

  股指期貨與滬深300指數擬合度達99.66%。大量資料表明,日內盤中漲跌,期指常常比滬深300指數或上證綜指提前一兩分鐘。但據此判定“期指帶動股市”未免形而上學。市場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股民出手前並不先看股指期貨的臉色,而幾乎所有股指期貨投資者都隨時緊盯著滬深300指數及整個A股大盤的一舉一動。即使參考期指走勢的股民,也不可能在期指拐點後一兩分鐘內完成相應操作並顯示於盤面。

  歸根到底,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影響著期指與股市大盤,但並非機械地表現為“先影響甲,甲再影響乙”。由於T+0、雙向交易、槓桿機制、行情顯示重新整理間隔短等特點,期市反應速度往往優於股市,導致了“期指帶動股市”的錯覺。但此錯覺通常出於股市暴跌後“找替罪羊”心理,股市上漲則不會歸於股指期貨“當領頭羊”的作用。這在商品市場恰恰相反——物價下跌也不會歸於商品期貨的功效。

  力度大小

  先比“奧運魔咒”。中國股市1990年年底誕生,歷經五屆夏季奧運會,四次慘遭“魔咒”。股指期貨上市前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上證綜指從7月28日2924.45的高點一路跌至8月18日的2318.93點。而期指上市後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上證綜指從7月3日高點2244.83跌至7月31日的2100.25點。7月30日與31日,期指主力合約、滬深300指數、上證綜指跌幅分別為0.35%、0.57%、0.89%和0.04%、0.12%、0.30%。期指跌幅和力度遠小於股市,難以驗證“期指推動股市”。

  再比“歷史點位”。股指期貨上市前,上證綜指自2007年10月16日6124.04歷史高位,一路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點。其間1年零12天跌去4459.11點,月均371.6點。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上市,滬深300指數開盤3388.29點,截至2012年8月2日的新低2325.61點,近兩年半跌幅1062.68點即31.36%。同期上證綜指從3159.67跌至7月31日洞穿“鑽石底”創新低2100.25點,跌幅1059.42點即33.53%,月均下跌僅為38.64點和38.52點,月跌幅約為期指上市前那波下跌的1/10。

  兩組巨大反差是否是經濟大背景造成的呢?期指上市前2007年四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1.2%,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長10.6%、10.1%和9.0%,而期指上市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逐級下落為10.3%、9.2%和7.8%,2012年7月更是創下7.6%的三年來新低。2011年四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月均資本流出203億美元,遠超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月均141億美元的流出量,證明近期資本外流已超過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正是在經濟大背景更加嚴峻的條件下,股指期貨有效減壓股市下跌的幅度和力度,助力中國股市走出了絕不遜色於股指期貨上市前的艱難行情。

  最後橫向比較。據2010年年初全球30個股票市場次貸危機以來股指最大跌幅統計,包括巴西、墨西哥等22個推出股指期貨的國家,平均跌幅46.91%;8個沒推出股指期貨的國家,平均跌幅63.15%;而中國上證綜指、深證成指跌幅分別為72.81%和73.8%。

  量價關係

  股市量價關係主要體現於價格、成交量和資金淨流入***流出***量,後者在期市演變為持倉量。兩者均體現投資者對後市的研判,區別在於:資金淨流入和淨流出代表全體股民對大盤約2400只股票後市總體看好或看空;而持倉量則分為多頭持倉和空頭持倉,由於散戶一般日內平倉,故持倉量主要代表市場主力特別是多空持倉前10名、20名席位,對滬深300成份股後市的研判。

  今年6、7月間,股指期貨經歷了一輪空方主導行情,持倉量連創歷史新高。其間明視訊記憶體在“下跌增倉再下行、上漲減倉漲不動”特徵。由此可見,成交量是行情發展的基本動力,成交量增加推動市場趨於活躍,成交量減少使價格變化趨於平緩。持倉量代表行情發展的“後勁”。增倉帶動一波行情開始,減倉導致一波行情結束。不過持倉量作為一種公開資訊,單純利用其來研判走勢進而下單獲利不可持續,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參考指標。

  套保對衝

  空頭加倉,往往被一些投資者理解為股指期貨打壓股市。殊不知為了引導基金、券商、銀行等機構的長線資金流入股市,中國證監會針對性出臺的各類“操作指引”嚴格規定機構只能通過空頭套保來對衝其持股風險,並且套保頭寸必須與其股票持倉量對等。這就使得機構面臨股市下跌時只能二選一:要麼增開空倉,同時買入並保持相應的股票頭寸***滬深300成份股或ETF***;要麼減持空倉,同時丟擲相應的股票額度。

  機構投資者多持中長期投資理念,其成交量佔比僅5%,持倉量佔比卻高達35%,其中套保應在30%以上。目前期指法人賬戶約1900個,按2012年7月底9萬手的持倉量計算,機構持倉套保應不低於2.7萬手,當前一手合約對應約72萬元名義金額,即套保總額約200億元規模。雖然滬深兩市流通市值16萬億元,但目前行情低迷,2012年7月滬深300日均成交額僅408.7億元,200億元約佔一半。此刻如不讓機構增開空倉,其為規避股市下跌就只能兌現200億元股票拋售量,這對A股大盤的打壓可想而知。

  波動幅度

  股指期貨上市以來,期貨圍繞現貨波動的偏離幅度越來越小。2010年10月至11月因行情大起大落,期現價差波動最高超過124點,最低跌至-57點以下。而2012年4月以來期現價差已收斂至0軸上下5個點左右。相當一段時期平均價差已收斂在9點左右,令期現套利很難介入。

  跌幅縮小、價差收斂,緩和了A股市場股價波動率。經計算各階段統計量發現:2007年到股指期貨上市前波動率0.0245,上市後波動率降至0.0144。但峰度從上市前4.10上升到4.34,尖峰厚尾現象略有增加。滬深300指數波動率長期以0.200為振盪中樞,峰值一度高達0.035;期指上市後因引入雙向機制,其60天波動率減弱,在0.015附近形成新的振盪中樞。採用國際著名計量經濟學家蕭政教授等2011年最新成果“面板資料政策評估法”測算,證實股指期貨上市降低股市波動率近20%。

  升貼水和套利

  市場前景取決於投資者信心。股市信心體現於股民持股,期市信心體現於合約“升水”。期指上市以來,雖期現兩市總體下跌,但期指總體保持“升水”,即期貨價格高於現貨,遠月合約高於近月。與之相反的“貼水”則屈指可數,稍縱即逝。

  總體“升水”意味著保持正向套利趨勢,即不管熊市牛市,買入低價股票同時賣出高價期貨頭寸,無風險賺取其中價差。正向套利對股市形成購買力,支撐股市上行;同時修復期現價差,間接平滑股市波動。

  到期日迴歸

  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未來;買股指期貨,就是買滬深300成份股的未來。股票的未來沒有日期限定,股指期貨卻有著明確的期限,即合約到期月份的第三個週五。投資者預測滬深300只成份股未來價格偏低還是偏高,到期日自然見分曉。故從合約到期日前3至5個交易日起,期指走勢必然向滬深300現貨價格逐步迴歸。

  2012年8月17日,35億天量資金進入股指期貨第28個交割日。主力合約IF1208持倉16910手創交割前夜之最,期現指數升水9.53點。當日IF1208大跌26.6點即1.14%,新晉主力IF1209及IF1212、IF1303跌幅均在0.4%上下。反觀上證綜指卻上漲2.69點即0.13%,可見股指期貨到期日走勢並非必然影響股市大盤。

  交易模式

  除套保外,期指上市也催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套利,投資者經歷了“上市初期遍地機會,而後逐步減少,現今偶發機遇”的演進過程。套利主要基於一籃子股票的期現套利,基於ETF組合也有較好的嘗試。

  國內基金規避系統性風險、獲取絕對收益的傳統手法多為集中持股、大幅頻繁調倉、拋售止損等,而期指時代則更多通過期現對衝、組合beta值調整及程式化、數量化對衝手段。期指推出後場內基金成交量顯著增長,180ETF等也出現份額增長,初期主要源於套利,長遠則更著眼於資產配置和對衝。此外基於期現互通還可以創新資產配置、多空頭、市場中性、保本策略、alpha與可轉移alpha策略、各類套利等多種交易模式,它們之間縱橫互動,正推動中國股市逐漸遠離單一追漲殺跌的初級階段。

  資金流向

  滬深300成份股系根據流動性和市值規模從滬深兩市選取,主要為銀行、房地產、證券、能源、醫藥等大型特大型藍籌企業。而遊資經常炒作的題材股、ST股等根本無緣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動資金理性流向藍籌企業,“調結構”意義重大。

  產業資本利用期指開展套保,同樣有利於股市“維穩”。據近期對重要股東的二級市場交易統計,2012年1至7月A股遭遇重要股東淨減持310.79億元,主要發生於中小板和創業板。雖然滬深300樣本市值在近2400只A股中約佔63%,但其成份股被減持僅58.14億元,佔比僅18.7%,其中1月、6月滬深300成份股不減反增持11.97億和4.99億。原因之一就是其大小非通過股指期貨相應對衝鎖定,而減持藍籌股對市場的殺傷力遠大於中小板。

  典型案例

  操縱期現兩市價格變動的典型案例,首推1997年—1998年香港“金融風暴”。這場“金融風暴”中,國際炒家的典型手法是拋空港幣和港股,造成匯市和股市暴跌,打壓期指攫取暴利。而香港政府“金融保衛戰”最終頂住了國際炒家的瘋狂進攻。歷史充分證明這種“用現貨打壓期貨”的伎倆不難識破,只要監管當局處置得當,操縱期現兩市的陰謀根本無法得逞。

  大量事實證明:“現貨與期貨”這對矛盾統一體中,現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期貨源於現貨並對現貨有一定反作用——熊市中主要體現為減壓、緩衝,而歸根結底是現貨價格決定期貨價格”正成為投資者的共識。

  股指期貨與股票的區別

  首先,期限不同。正常情況下,股票是沒有期限的,只要上市公司不退市,買入股票後就可以一直持有。但股指期貨合約不同,股指期貨合約有到期日,合約到期後將會交割下市,同時上市交易新的合約,所以不能無限期持有某一月份的合約。因此,交易股指期貨要注意合約到期日,臨近到期時,投資者必須決定是提前平倉了結,還是等待合約到期時進行現金交割。

  2其次,交易方式不同。股指期貨採用保證金交易,即在進行股指期貨交易時,投資者不需支付合約價值的全額資金,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履約保證;而目前我國股票交易需要支付股票價值的全部金額。

  3再次,交易方向不同。股指期貨交易既可以做多,也可以賣空;既可以先買後賣,也可以先賣後買,因此股指期貨交易是雙向交易。而目前我國股票交易還沒有賣空機制,股票只能先買後賣,此時股票交易是單向交易。未來部分股票允許融券交易後情況會有所改變。

  4最後,結算方式不同。股指期貨交易採用當日無負債結算,當日交易結束後要對持倉頭寸進行結算。如果賬戶保證金餘額不足,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補足,否則可能會被強行平倉。而股票交易採取全額交易,並不需要投資者追加資金,在股票賣出以前,不管是否盈利都不進行結算。需要開通股指期貨賬戶,資金不夠可以在百度搜申穆。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什麼關係
期指股票是什麼
相關知識
股指期貨與股票的關係和的區別
股指期貨與股票的關係
股指期貨與股票期權
股指期貨與股票有什麼關係
股指期貨與股市的關係
股指期貨與現貨套利
股指期貨與大盤關係
股票與股指期貨哪個更賺錢
股指期貨開戶的方法
股指期貨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