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有孝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不僅是中華傳統美德,更是每位父母辛苦一生的最大回報,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有孝心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有孝心方法篇一

  建立和諧的長幼家庭關係

  這並不是封建社會的“長幼有別”的意思,是指父母要尊敬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孩子更要尊敬長輩,聽父母的話,理解父母的辛苦。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就是個“小太陽”,大人都要圍著孩子轉,試想一下,把孩子培養成了“小皇帝”又何談讓孩子孝敬父母呢?因此,一定要讓孩子懂得自己與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關係,不可長幼顛倒,亂了次序。

  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只有從小讓孩子做家務,才能讓孩子懂得感恩,理解父母的辛苦。只要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為孩子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他才能心懷感恩的去關心父母,長大後才會為家庭分擔責任。

  用親情故事感染孩子

  可以給孩子講講“二十四孝”,還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孝行故事都可以經常讀給孩子聽,比如《子路借米》、《黃香溫席》、《駱駝媽媽的故事》等。

  父母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些家長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和老人們的關係非常不好,這給孩子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教育孩子有孝心方法篇二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藥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隻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教育孩子有孝心方法篇三

  1.身教重於言教

  有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裡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廣告畫面定格在這兒,廣告語說:“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啊,孝心就是這樣學會的,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成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於言教”。

  2.學會感恩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源於良心、良知、良能,這是孝心的親情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做家長的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不容易,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體會父母也同樣需要孩子的關心和愛。因此父母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上班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如何關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樣心疼,怎樣整夜地不睡覺護理孩子……細節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報恩。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父母的好習慣,如為媽媽梳梳頭,給爸爸捶捶背等等。

  3.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嚐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也是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因為他們平時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心和感激。家長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什麼也不用幹,而是要轉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常言道:“3歲看大,8歲看老”。因為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長大了也是難以改變的。

  4.制定家規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長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規是不可缺少的。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為規範。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長參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親近父母,要關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體貼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響父母工作與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氣,不要頂撞父母,不要獨佔獨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還有幾條具體要求:①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當一天家長;④單獨走一次親戚;⑤我和爸爸媽媽共上一天班。

  5.親子互動

  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共同做遊戲,共同搞活動:親子共讀一篇文章。如:孝心無價;親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書》、《常回家看看》、《燭光裡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母親頌》等;親子共誦一首詩詞。如:《遊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長可主動與學校配合,請老師給學生出家庭調查問卷,要求學生以“父母習慣知多少”為題回家訪問父母。

如何教育孩子自律
如何教育孩子寫日記
相關知識
如何教育孩子有孝心
如何教育孩子有愛心有哪些方法
如何教育孩子有耐心
如何教育孩子有責任感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好的書籍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好經驗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成功案例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具體方法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有時間觀念
猶太人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