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健康標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8日

  我們都知道,長期保持放鬆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總會有一些生活瑣事來煩擾老年人,那麼,評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麼標準呢?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1.觀感正常,對事物的判斷無誤,記事有序,過目能記,不致丟三忘四。

  2.說話條理清楚,回答問題簡單明瞭,富於聯想,善舉一反三。

  3.情感反應適度,情緒不過大起伏,辦事嚴謹有序。遇事冷靜,不易衝動,也不抑鬱,能經受悲歡波折。

  4.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熱情,活到老學到老。把時間精力用於自己的正當業餘愛好,才會感到精神愉悅生活充實。

  5.廣交忘年朋友,樂於助人,人際關係融洽,對人態度和藹,以誠相交,以禮相待。

  6.生活、學習、活動正常,具有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能力,以文明為本,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憎分明。

  老年人心理問題現狀:

  1、感知覺的退行性變化:人到老年後,感知覺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機能。具體表現為視覺退化、聽力下降、味覺、嗅覺、面板覺逐漸減退。

  2、記憶力下降:老年人記憶變化的總趨勢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如放一件東西,過後就想不起放在哪裡了;見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卻想不起在哪見過面或叫什麼名字了等等。據有關資料記載,經常用腦的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緩慢。但下降的進度卻隨個體的差異而不同。

  3、思維的年老變化:往往人到老年期後,隨著社會生活閱歷的豐富,各方面能力的不斷積累,逐漸完善,表現出更穩重和智慧,但思維能力卻存在普遍下降的趨勢,如思維比以前遲緩,反應速度不如以前等等。

  4、社會生活的改變:年老退休,從原來的工作崗位下來,轉而進入家庭生活,這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對角色變遷,要改變並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可能很難調整和適應。

  5、人格的變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徵變化,有的表現為不安全感,對自己身體功能變化敏感,擔心自己得病;有的表現在孤獨感,退休在家離開群體的失落感和資訊缺乏感,空巢階段的老人孤獨感尤甚;有的適應性差,不接受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對新事物接受程度差,對事件的應變能力有所下降;有的行為拘泥、刻板,在解決問題時為了追求謹慎,而決斷速度減慢;有的趨於保守,注重經驗性,觀念保守,對子女不接受自己的經驗方式,不理解,發牢騷;有的心理由外部世界轉向內部世界,總愛回憶起往事,遇事也易聯想到往事;有的產生對死亡來臨的恐懼等。

  老年人常出現的一些心理及精神問題和常見原因分析如下:

  失落感:步入離退休生活以後,由於社會角色的改變,老年人的生活節奏由原來的緊張、有序轉為清閒、鬆散、社交圈驟然縮小,人際關係發生變化,對這一切變化老年人若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虛,心理上會出現較重的失落感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

  孤獨感: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若子女遠走高飛或另立門戶,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順,不關心,不注重與老人交往,也會使老人感到孤獨。此外,若老伴病逝,時間一長則容易產生“與世隔絕”、“孤立無援”的心境。會出現悲觀失望,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

  懷舊心理:有些老人很容易留戀過去,他們往往沉緬於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產生衰老感,又不願接受老年人的衰老感的產生:一方面來自自身身體狀態的變化,主要是生理機能的衰退,一方面思維能力和智力變化,還有社會環境的變化,如退休,與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觀上不接受“自己已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也不願在日常生活中周圍的人處處將自己奉為老人。

  情緒改變:如果一般心理問題得不到疏洩,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症。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變得鬱鬱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疑病症狀:老年人面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對一些生物性衰老與健康狀況的自然下降認識不夠,老是擔心自己年老多病,擔心得癌症,顧慮中風癱瘓無人侍候等等,以致經常胡思亂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嘆自己已到“風燭殘年”,是半截身子已進黃土”的人。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逝,更是緊張、恐懼、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體稍有不適,便會更加焦慮、恐懼。

老人80大壽身體健康祝福語
老年人為什麼恐懼死亡
相關知識
老年心理健康標準
老人心理健康標準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標準
成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成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論文參考
孩子心理健康標準的手抄報
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文章
大學心理健康標準格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