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理健康優秀講座稿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心理健康不只是針對小孩子的,家長們先要身體健康,才有條件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環境,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家長心理健康講座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長心理健康講座稿篇1

  暗示,是指人或環境已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種資訊,個體無意中受到

  其影響,並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了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經肯定了他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於接受它。

  舉兩個例項,某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突然癱瘓後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漸頹喪,百藥無效,到省精神衛生中心就診之前,已經在各大醫院神經科,外科碾轉了半年多了,全無效果,最後在一記者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精神科醫生。經過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癔症性癱瘓”。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症,在這之前幾乎無藥可醫。你來的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機器,專制你這種病症,保證你立即康復。”一聲將一臺普通的電針灸治療儀用一根長長的電線引到了治療室***因為治療儀很舊了,不便讓患者看見,所以就用長電線引到了治療室***,隨便在他的大腿上找了兩個穴位扎進去,接上電極到了另一間屋裡隔窗對患者進行治療。半小時後患者站起來了,並且自己走出了醫院。這裡運用的就是暗示治療。

  二戰時,納粹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將他的胳膊通過牆上的一個小孔伸到另一個房間,然後搬動器械並在他的腕上紮了一針,告訴戰俘: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處死!被蒙上雙眼的戰俘只聽到肢體的血液滴進器皿的嘀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後氣絕身亡。其實,納粹並沒有抽該戰俘的血,嘀嗒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性,心理醫生正是利用了這個特點有時用來為人們解除病痛。有人曾經對外科手術後的病人做過如下的統計實驗:手術麻醉效果消失後絕大多數病人感覺到疼痛,當病人報告疼痛難以忍受時期注射***,結果發現只有75%的患者難以忍受,要求應用止痛藥的病人注射蒸餾水***沒有任何藥理效果***,這時發現有35%的病人被止痛。

  上述提到的“蒸餾水”就是被當作安慰劑來應用的。所謂安慰劑,就是指其本身沒有任何藥理效果,但常常被心理醫生用來治病的“藥物”。如上面提到的蒸餾水,澱粉片活膠囊等等。要想使安慰劑發揮效用,需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1、病人有獲取藥物求治的願望並想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這個願望越強烈,效果越好;2、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經驗,比如***心理***醫生本身就是一種威望。

  精神科常見到的患有癔症的病人,往往具有較高的暗示性,這類病人的症狀往往在精神科醫生的暗示治療後得以消失。在民間,一些迷信巫術行為如“跳大神”,對於一些癔症病人來說能起到暫時的治療效果,其實“跳大神”所起到的就是安慰劑的作用。與此相反,曾經流行一時的“帶功報告”也是利用了暗示性原理使得在場的人出現“集體癔病發作”。

  現在,我公佈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字的讀音,您看看“檔案”、“事件”中的“件”與前面我說的那個字一樣嗎?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一個漢字就不認識了呢?這是因為在前面的那段文字中應用了一些能夠影響您對這個字作出判斷的話語,使您受到暗示,所以您就認不出這字了,這就是心理暗示。

  “暗示”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生活環境優越還是生活條件艱苦,也不論是老年人、中年人還是青少年兒童,或者不論是幹部還是普通百姓,都經常使用“暗示”,或暗示別人,或接受別人的暗示,或進行自我暗示。

  在“暗示”的過程中,從暗示的具體內容、方式不難判斷出暗示者的心理狀態。比如,積極的心態,則會給予他人以積極的暗示,像熱情、激勵、向上、開拓進取、策劃成功等等,使他人得到的不僅是暗示本身,而且是得到了溫暖,得到了戰勝困難的力量。反之,消極的心態,則會使他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如冷淡、洩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使他人承受的不僅僅是暗示帶給的痛苦與壓力,而且還會波及到他人。以消極的暗示形成“汙染源”,受暗示者蒙上精神汙染。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信譽暗示、情境暗示、表情與動作暗示等構成的暗示形式,都會起到它該起的作用。例如語言暗示,一句激勵他人成功的話語,就是“好言一句”,會讓人感到“三冬暖”的;給人一句洩勁兒的話,就可是“惡語傷人”,會令人覺得“六月寒”的。語言暗示,可以使人際關係融洽,也可能使人際關係受到傷害。又如,表情、動作的暗示,一個斜視的目光,一個撇嘴的動作,難免就會使接受暗示者感到受了汙辱;一個用食指指尖指人的動作,就會是顯示出暗示者的素質低下;某人面部表情僵硬,就可能使他人感到不悅。長此以往,心境不佳,消極冷淡的表情積澱下來,不僅影響自己、影響他人,還會因此形成某種不良心態甚或導致某些生理部位的病變。

  每個人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容易接受“暗示”,有些人對“暗示”反應則不敏感。通過心理學家對不同人群的分析,認為以下四類人群較易接受“暗示”:

  1、年齡大的特別是老年人,女性更易接受某些暗示,像廣告宣傳、消費行為尤其是物質消費方面的暗示,更能吸引女性。

  2、人在疲倦時,容易接受某些暗示,正像利用心理催眠術那樣,使人們在不自覺中接受某種暗示。

  3、社會經驗缺乏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4、獨立見解差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豐富知識,不斷地提高素質,不斷地磨鍊意志,不斷地獨立思考,就會識別抑制消極的暗示。

  當然,在接受暗示、施之暗示、自我暗示之際,我們要不斷地豐富知識,不

  斷地提高素質,不斷地磨鍊意志,不斷地獨立思考,這樣就可以識別抑制消極的暗示。尤其是自我激勵、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等自我暗示非常重要,只有在行動中,相信自我,我能行,就會克服困難,就會取得成功。

  家長心理健康講座稿篇2

  親愛的家長們:大家好!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探討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希望通過我今天的講座,同學們會在學習以及生活中得到一點啟迪,收穫一點經驗,長一些見識,心靈上得到一次震憾。心理學家曾經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報告,發現學生心理大多是較健康的,但也有9. 5%的小學生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學習焦慮、衝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等等;從而提出應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需進一步重視家庭教育並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現階段涉及較多的還是心理問題較明顯的大中學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實際上由於社會的發展、各種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出了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例如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的一則案例講,山東某縣一名年僅8歲的小姑娘因被鄰居懷疑偷錢而***自盡。由此聯想到近年來見諸報端的類似事例,例如,某小學生因考試不及格被***而自殺,某中學生因“老師把我同小流氓相提並論”而臥軌身亡,某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批評而離家出走等,可見對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非常有必要。特別是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經是勢在必行的問題。

  我們知道,種子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蛹破繭而出,必須經過苦苦掙扎才會有彩蝶的翅膀美麗如畫。21世紀的小學生,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未來社會也日益要求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這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那麼小學生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呢?

  一、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學習和升學競爭導致的過度焦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經成了一些家長的願望。一些孩子剛剛入學,其家長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雙百”上。一旦成績不理想,就連嚇帶逼、連罵帶損,給你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致使學生視學習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與衝突。現在的小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許多人從小養成了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不容他人等不良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況也很嚴重,這使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面臨很大的問題。小學生因為人際關係衝突苦惱的比例相當大,由於同學關係緊張和衝突而患病,比如學校恐懼症,或出走、自殺的情況也屢有發生。

>>>下一頁更多精彩“家長心理健康講座稿”

心理健康十標準
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識
相關知識
家長心理健康優秀講座稿範文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家長會上經典優秀髮言稿範文
小學心理健康優秀案例
心理健康優秀案例
小學心理健康優秀教案
獲獎的心理健康優秀手抄報內容
高中心理健康優秀教案
心理健康優秀心得體會
小學心理健康優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