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體育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養生是很多人都非常關注的話題,而且養生的方法也很多,現在給大家說的是,那麼這樣的養生概念是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功法鍛鍊的基本原則

  功法鍛鍊的基本原則,是習練功法的人們在長期鍛鍊過程中不斷摸索、長期實踐、多年積累的概括和總結,它是指導人們進行功法鍛鍊的法則。

   鬆靜自然

  “鬆”,是指“身”而言;“靜”,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針對練功的各個環節提出來的,姿勢、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狀態都要舒展、自然。“鬆靜自然”不僅是確保練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則,而且也是防止練功出現偏差的重要保障。

   身心放鬆的重要意義

  身心放鬆是習練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現代心理醫學中用於防治因情緒緊張而產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謂放鬆,就是在保持穩定姿勢的情況下,或在緩慢的動作過程中,習練者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裡的面板、肌肉、關節,以致臟腑和大腦等部位都處於鬆弛狀態。身心放鬆,一方面有利於機體內氣血的自然迴圈,減少機體的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質的干擾,有利於誘導大腦入靜,能加速進入自我調整的功法態。

  放鬆不僅有助於身體的調節,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個人的面部表情經常處於慈善、和藹和麵帶微笑的喜悅狀態,他的內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達、平靜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轉化。相反,表情緊張的狀態,將導致身體狀態的惡化。功法鍛鍊中的放鬆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響的基礎上。

  放鬆訓練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牽掛的事情

  在練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求練功者既要把長期積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說,心要平和,要鬆弛。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經過長期的鍛鍊才能做到。功法要求習練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又要注意道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

  ***2*** 學會由“身”到“心”的放鬆

  根據身心相互影響的道理,一般放鬆應由身體開始再轉入“心”的放鬆。也就是說,形體的放鬆為心態的平和創造了條件。身體放鬆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鬆,不能僵直,不能繃緊。只有這樣,才能為“心”的放鬆創造條件。

  ***3*** 只有心的放鬆才能達到入靜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於交通不便,人際關係簡單,物慾較少,調和“一心”較容易。現代人則不同,每天除了處理許多繁雜的事物外,還要接受很多新觀念、新思想、新資訊。生活上的物慾刺激也隨處都可發生,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誘惑。激烈的競爭、快速的工作節奏,使人們經常處於緊張、浮躁、疲憊不堪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入靜就非常困難了。為此,要依照“調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經常保持愉悅、祥和、知足的心態。在練功實踐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擾,使自己的心態逐漸迴歸到無私、無慾、豁達、開朗的境界。

  ***4*** 藉助形體訓練使意念獲得放鬆

  如果一時難以實現“心”的放鬆,可以藉助形體在緊張和放鬆的反覆訓練中體驗“鬆”的感覺,學會放鬆。這個放鬆的感覺需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愜意的“鬆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鬆下來。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辦法使自己的身體由上到下鬆弛下來,還可以反覆默唸一些有助於放鬆的詞語,如吸氣、靜、呼氣和鬆等。這種方法運用熟練後,會有效地幫助練功者快速入靜。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鬆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確的姿勢,所謂“行如風,立如鬆,坐如鐘,臥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可以使人體在緊張中求得放鬆。常言道:“形正則氣順體鬆”。

  “自然”的內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萬物之規律,“自然”是貫徹在功法習練全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影響功法習練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來的思想家,都對自然法則作過深刻的闡述。《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視,就在於“道”和“德”對萬物生長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順其自然。莊子繼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張無條件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在習練功法過程中,無論行走坐臥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適不拿勁。如放鬆時要面帶微笑,做動作時要求動作圓勻、緩慢,這是一種鬆靜自然的狀態。又如運用意念時,要似有似無,綿綿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順,做到勻、細、綿、長。所以“自然”是獲得較好的練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功法講求人與自然界二者的和諧統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條件主動鍛鍊,而不損害心態平衡和生態平衡。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生長都應順應四時陰陽。《黃帝內經》詳盡地闡述了順應自然以養生的觀點,揭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代理。這是因為,春夏陽氣漸升至大盛,是為秋冬的收藏做準備;秋冬陰氣漸升至大盛,是為春夏的生長做準備。故習練功法,身心要順應四季自然規律和變化。

  動靜相兼

  動靜相兼是指“動”與“靜”的有機結合,這裡的“動”是指“動功”,“靜”指的是“靜功”。“動功”和“靜功”是各有特點且又有密切聯絡的兩類功法。

  ***一*** 動靜相兼的內涵

  動靜相兼,是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二者是相對的,行動則神易靜,靜及又能生動。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般來講,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潤滑關節和強壯肢體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和***情緒等有獨特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體強健,體質增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指聯絡中意念要集中在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執行上,排除一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形體處於相對安靜狀態,但要體會體內氣機的運動,如氣血的流通、臟腑的活動等,即靜中有動的感覺。

  ***二***“動功與靜功”

  “靜功”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的論述,這是對靜功方法的具體描述。靜功功法的型別歸納起來有吐納、行氣、打坐、禪定、煉丹、靜坐等。靜功的靜,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外靜內動,強調意和氣的訓練。就是說,身體的外部形態表現為安靜不動,而體內的氣血在意念的驅使下按一定的規則有序地執行著,故古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說法。

  “動功”是指有形體運動的功法。動工多是外動而內靜,動中求靜,故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人的動作千變萬化,因此,自古以來的動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

  在習練功法時,強調動靜結合。這是因為,從人體生命整體觀來看,人的生命運動應遵循精神和肉體統一的整體的生命運動規律。具體講,人體是“形”“氣”“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之處其位,守其髒,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洩,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說,養生之要在於“將養其神,和弱其風,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俯仰”***《道原訓》***。就“形”“氣”“神”而言,動功和靜功在習練功效上各有所側重。所以,我們倡導動靜相兼,以實現生命運動整體優化的目的。

  動靜相兼,要更具習練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和練功的不同階段,靈活地調整動力和靜動的比重。有的人應以動功為主,有的人應以靜功為主。就是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練功階段,有時側重於動功,有時則應側重於靜功。究竟怎樣選擇,一方面考老師指導,另一方面靠自己的體驗進行調整。

傳統養生十六宜
初秋養生粥
相關知識
傳統體育養生是什麼
傳統體育養生的功能
傳統體育養生的運動特點是什麼
傳統體育養生
傳統體育養生與健康
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
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
傳統體育養生心得
傳統體育養生心得
傳統武術養生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