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肥胖的危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同等肥胖的男女,男性都會不同程度地患上由肥胖引起的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而很多輕度肥胖的女性卻依然健康。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第一種,高脂血症

  這是因為脂肪代謝能力下降,活動量減少,使脂肪在體內積累增加,引起高脂血症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一般高脂血症早期無明顯臨床症狀,往往在體檢檢查血液時才發現。

  臨床實驗證明,高脂血症是一種可逆轉性的疾病,它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趨勢。然而,通過限制飲食的攝入,或參加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增加熱量的消耗以降低體重時,常見血脂的含量也隨之會降低。這就可以說明肥胖與高脂血症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第二種,脂肪肝

  肥胖患者約半數患有輕度的脂肪肝,特別是腹部肥胖者發生脂肪肝的機會更多。一般脂肪肝無特殊症狀,往往在體檢B超檢查時才發現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有過多脂肪積聚的現象。腹部肥胖者之所以易發生脂肪肝,是因為腹部周圍的脂肪細胞對刺激較敏感,以致由腹部脂肪細胞輸送至肝的脂肪酸增加。

  由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是一種可逆轉性、良性的疾病,不是肝硬變的前期。只要採取積極治療措施,合理減肥瘦身,使體重降至正常,脂肪肝的病變就可以恢復的,一般預後良好,不會帶來什麼後遺症。

  第三種,冠心病

  肥胖患者易引起冠心病已被長期的臨床醫學研究所證實。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指供心臟本身血液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臟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肥胖同冠心病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肥胖患者的冠心病發病率和病死率比非肥胖患者要明顯增高,且肥胖患者的冠心痛較非肥胖者的冠心病治療更為困難,危險性更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是一種病死率較高的疾病,排毒減肥,促進脂肪代謝,減少類脂質在血管壁上的沉積,這是防治冠心病的關鍵。

  第四種,高血壓

  據國外研究證實,隨著肥胖的增加,進行性高血壓和高血壓性心臟病發生率也增加, 當男性體重超過15%,收縮壓提高18%,而體重下降15%,收縮壓降低10%,肥胖高血壓的發生率是正常體重的人的五倍。高血壓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中年男性體重一旦超過300猝死和心絞痛發生率提高了4倍,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提高7倍。

  由肥胖所引起高血壓的患者在限制熱能攝入和限制鈉鹽的同時,要經常參加體能運動,運動可抑制交感神經活性和降低血漿兒茶酚胺的水平,從而降低血壓和周圍血管阻力。減肥有助於降壓,運動有助於降壓,但也要注意有些肥胖伴有高血壓的患者,體重、血壓一時難以下降,每天還有必要適量地使用降血壓藥物,以維持血壓的穩定。

  怎樣預防肥胖症

  1.提高對健康的認識:充分認識肥胖對人體的危害,瞭解人在嬰幼兒期、青春期、妊娠前後、更年期、老年期各年齡階段容易發胖的知識及預防方法。父母要協助小孩控制體重,慎防日後發生肥胖。

  2.飲食平衡合理:採用合理的飲食方法,做到每日三餐定時定量,科學安排每日飲食,如飲食不過油膩,不過甜和不過多,宜適當增食蔬菜和粗糧,少食肥甘厚味、多素食、少零食。

  3.加強運動鍛鍊:經常參加慢跑、爬山、打球等戶外活動,既能增強體質,使形體健美,又能預防肥胖的發生。減肥的人群要注意減肥速度:輕度肥胖者可每月減重0.5-1.0kg,中度以上肥胖可每週減重0.5-1.0kg。瘦身專線400 039 1992

  4.生活規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年齡不同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時間,既要滿足生理需要,又不能睡眠太多。

 

  5.保持心情舒暢:良好的情緒能使體內各系統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執行,對預防肥胖能起一定作用。

  腹部肥胖的注意事項

  1、少喝碳酸飲料

  這些飲料裡的糖是致命的,糖往往會轉化成腹部的脂肪來堆積飲料的能量跟蔬菜水果的能量差不多,也就是說你喝一斤就相當於吃了一斤。

  2、挺腰直身端坐

  減肥有時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困難。有些人只要糾正坐姿,收腹挺胸,便能減去一些聚積於腹部的脂肪。隨時提醒自己挺胸、縮腹、直腰、坐如懸鐘,哪怕是不能始終保持,想起來就做,都有可能從肚子上減去2斤或更多累贅的脂肪。

  3、腹部呼吸隨時做

  腹部的深呼吸隨時隨地可以做的運動,可以煅練我們腹部的肌肉,讓脂肪減少。***正確的腹部呼吸吸氣的時候腹部鼓起,呼氣的時候腹部收緊***

  4、適當減少精製米麵類的食物

  精製的米麵因為吸收太快易轉化成腹部的脂肪堆積。可以減少白米麵的攝取,適當增加粗糧的攝取,這樣有助於腹部脂肪的減少。
 

孩子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過於肥胖對內臟的危害
相關知識
孩子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孩子肥胖的危害
男人肚子肥胖的危害
小孩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小孩肥胖的危害有什麼
小孩過於肥胖的危害
小孩肥胖的危害
女孩子熬夜的危害有什麼
老年人肥胖的危害
老人肥胖的危害及飲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