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孩子經典事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古聖先賢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擇善而從,走正人生之路而無怨無悔。古人家教的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經典事例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古人教育孩子經典事例

  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影象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古人教子理念

  一孔子教子學《詩》、《禮》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的思想家、教育家,相傳他有三千學生。《論語?季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個學生陳亢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在老師那裡聽到有與別人不同的教誨嗎?”孔鯉說:“沒有啊。有一次我父親曾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馬上就去學《詩》。又有一次,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裡,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馬上又去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陳亢下來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穫,知道了學《詩》的道理和學《禮記》的道理,還知道了君子對待自己的兒子與別人的孩子是一樣的。”

  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認為利用文藝形式對學生進行具體形象的教育,比說教往往有效的多。相傳《詩經》三百零五篇,就是他親自刪定的,內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隨道義有關。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裡開始,可以提高人的觀察力,另外,通過讀詩也能夠學到許多歷史、自然、社會知識。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所說的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禮儀行為規範,從學禮開始,教育學生樹立自己的德行,從實踐中逐漸培養出學生的自覺的道德主體意識,進而成為日後通達天道、經世濟民的基礎。

  孔子教育兒子學“詩”學“禮”,和對其他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孔鯉是自己的兒子就放鬆對他的要求,這一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和對兒子寄予著很高的希望。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稱做“詩禮傳家”。

  二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禮法影響,又敬信神佛,篤信因果。《顏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規範,影響很大。全書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主要強調道德修養,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並宣揚倫理綱常以及佛家因果報應思想等,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認為教育後代要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象堯舜那樣實踐仁義道德的準則,經得起任何磨難,注重氣節的培養。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

  顏之推認為學習目的主要是為了開啟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動機要端正,學習內容提倡讀聖賢之書,實踐道義。在學習方法方面,提出了專心、勤學、切磋、踏實的主張。他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機會。顏之推的幾個孩子三歲開始讀書,並背誦經典,當孩子們問道:“我們知道了要讀書,但為什麼要這樣早呢?”顏之推告訴孩子:“接觸聖賢之書越早越好啊,小時記憶力好,背會的書往往終生不忘。”顏之推還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學習,勤勉惜時,無論時逢戰亂或生活窘迫時,他都督促孩子們勤習經史,並說:“讀書明理,在任何時候,尤其在緊要關頭或每到有大事時就知道怎麼去做。”他的幾個孩子後來在經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節操、做事有責任感的人。

  用來教育孩子的勵志勤學典範

  1. 孔子,春秋時人,一生善思好問,勤學不輟。有一次到齊國聽到《韶》樂,痴迷到三個月不知道肉味的地步。晚年時痴迷《易經》,一天到晚翻來覆去的讀,竟然將編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給翻斷了好多次,其刻苦精神可見一斑。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學生商瞿為他占卜,佔得的結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在得知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孔子竟然說:“拿書來,死亡之前不讀書又能幹什麼事呢?”孔子臨死之際,還念念不忘讀書,確確實實應該成為百世的楷模。

  2. 蘇秦,戰國人,年輕時就立志成才,常常苦讀到深夜,疲倦了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清醒之後再堅持讀書,最終成為戰國時最有名的縱橫家。

  3. 屈原,楚國人,小時候讀書怕人打擾,所以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他都躲到離家不遠的山洞裡刻苦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4. 匡衡,漢朝人,年少時家境貧寒,無錢點燈讀書,見鄰居家點著蠟燭,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借微微透過洞口的燭光讀書,後來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5. 賈逵,漢朝人,小小年紀便喜歡讀書學習,雖然未到讀書入學年齡,但常常跑到學堂,隔著籬笆,偷聽老師講課。因為熱愛學習,所以不以學習為苦,終於成為漢代大學問家。

  6. 常林,漢朝人,非常好學,雖然早年務農,但經常帶著書本下田幹活,這樣就可以在幹活的間隙來讀書了。

  7. 路溫舒,漢朝人,因為家貧,無法入學讀書,所以自小給人放羊,但其十分好學,經常借書來讀,遇到喜愛的書籍,家裡連抄寫用的竹簡和布帛都買不起。有一次他在放羊的時候,發現水池中的蒲草寬寬長長,欣喜萬分,立即割下來帶回家晒乾用來抄書學習。就因為這樣用心,所以長大後成為寒門俊才。

  8. 高鳳,漢朝人,出身於農耕之家,痴迷讀書,一天到晚不停歇。有一次妻子下地幹活,讓高鳳看護庭院中晾晒著的小麥,天突降暴雨,高鳳卻在書中神遊,等到妻子回來,麥子已經被暴雨衝跑了。後來人們就用“流麥”和“中庭麥”讚美讀書專注,用“流麥士”來稱謂書呆子了。

  9. 董仲舒,漢朝人,年輕時讀書專心,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面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三年都沒有到花園裡瀏覽美景,就因為他如此專心,所以成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

  10. 管寧,漢朝人,讀書時和華歆同學,有一天校外有達官貴人車馬經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但華歆卻羨慕不已,出門瞧熱鬧去了。管寧見華歆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便生氣地和他割席分坐。

1.古人教育孩子的詩句

2.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

3.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4.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5.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古代人是怎麼樣教育孩子的
古時候的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相關知識
古人教育孩子經典事例有哪些
家庭教育孩子正面事例有哪些
介紹教育孩子經驗方法有哪些
家長教育孩子經驗心得有哪些
如何教育孩子成功案例有哪些
家庭教育孩子優秀案例有哪些
關於古人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教育孩子成功需要有哪些經驗
教育孩子方面家長有哪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