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拳的認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8日

  紅拳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長安悠久的歷史文化又反過來哺乳了紅拳這一陝西獨有的拳種,使之更顯精深。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

  紅拳的來歷目前有幾種說法:有人認為它起源於明清時期的祕密結社;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少林拳;有人認為它發軔更早,從秦朝武士的“擊皮為鼓”得到啟發,而有了今天紅拳套路中的“放炮”之說。無論起源於何時,紅拳在明清之際得到發展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明王坼《續文獻通考》所載之“西家拳”與紅拳應該是相吻合的。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也多有記載紅拳的動作,如“雀地龍”“懶扎衣”***即紅拳之“裙攔”***。《清碑類鈔·技勇類》亦載有“大小紅拳”。對這些史料的鉤沉和篩選,我們期待更為深入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紅拳是長安文化的產物。因為西安是歷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歷來帝王將相都把西安視為建邦安國的風水寶地,才有了今天西安諸多的歷史遺蹟。因為歷史上的西安曾多次被確立為首都,因而成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天下武林英豪的薈萃之處,成為天下各武術流派精英人物展示、交流武藝的一個絕好去處。紅拳作為一個拳種,包涵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從功法訓練到套路的風格勁力,還有許多簡潔實用的排子手,都是紅拳在歷史上不斷與外來流派交流豐富的結果。至今流傳在陝西的傳奇人物“陝西三三”的故事是一段值得稱頌的武林佳話,有“鷂子高三、餓虎蘇三、黑虎邢三”,三位高手在一起相互砥礪、交流,吸收南北各家拳法的長處,整合了陝西紅拳,使今天的紅拳有了磅礴的體系和鮮明的技術特徵。儘管這三位武林先賢的事蹟存遺不多,但他們留下的傳奇掌故和他們的名字尤不令歷代拳師肅然起敬。

 

  二:

  紅拳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式架工整,多直來直往,這一點和陝西人的性格是吻合的。陝西號稱“八百里秦川一馬平川”,在農業經濟時代是難得的沃土良田,也造成了陝西人固守家園、不願舍離故土的性格。地域的方闊,使得陝西人的思維嚴謹務實、四平八穩、不事華虛。反映在紅拳的文化內涵裡,也就有了注重拳架工整、勁力飽滿的要求,還有“打人如燈草”般的膽識、豪情與氣慨。在我的記憶裡,大凡接觸過的紅拳名家,常常有一句口頭禪:“手上的串子,腳上的絆子。”說明了紅拳豐富的實戰技法,通過“撐斬勾掛,纏攔沾挎”發揮得淋漓盡致。還有紅拳的典型招式“接抹捅斬”,是鮮明的直來直往,猛攻硬上,講求如“斧頭破硬柴”一般排山倒海的氣勢。要形成工整的拳架,紅拳有一套完整嚴密的體系,入門的“十大盤功”對訓練腰腿的柔韌性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注重暗勁,強調氣息的執行。再到基本套路練習,紅拳十分強調“架子”,以“撐補為母”概括了整個技術規範。但我所理解的“撐”應該是一種勁力,身體內蘊涵了“撐勁”,才會顯得氣宇軒昂,拳架飽滿,遒勁有力。這一要求與王薌齋先生在意拳中講的“八面張力”和太極拳的“一身備五弓”是不謀而合的,因為它是整個中國武術流派勁力的根源。

  談到勁力和技擊的思想,這是中國武術流派中最富有文化品味的內涵,也是我們喜歡、神往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

  對於紅拳的勁力,是通過“側肩換膀、擰腰擺胯”來體現的,這點與其他拳派的勁力可以做一個比較,耐人尋味。例如劈掛拳是通過“含胸拔背、擰腰切胯”來體現出吞吐開合、猛劈硬掛、攪靠劈重的勁道的。在步法上,紅拳強調“邁跤”,即在交手時走偏門,尋找時機發招,與明代唐順之講的“你行當面我行傍,你行傍來我直走,倘君惡狠奔當胸,風雷絞炮劈掛手”有契合之處,雖然唐公講的是劈掛拳的技擊之道,但和紅拳的許多手法也是十分吻合的。例如,在猛攻硬打上,紅拳運用“接抹捅斬”勢如破竹;而在巧取智奪的走旁門上,紅拳則運用“六合手”“葉子手”等,體現刁鑽鬼拿、上驚下取。形意拳則是通過“三體式”而變化出五拳,八卦是在“單換掌”和“雙換掌”之間出招,劈掛拳是通過“大跨步”和“串林”來打出“戳指掌”或者“開門炮”等招式。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紅拳是一個頗有古意的拳種,在勁力和技擊上,它和一些較為古典的拳種相比有統一的一面,但又受陝西文化的影響而自成一家,雖然注重“賊鬼刁拿”,但在外顯形式上卻受“耍紅了”的思想薰染而追求拳架的工整、舒展和溢美。

  四:

  還有,紅拳被稱為“軟拳”,要求行拳時不用力,這似乎與剛猛迅快的拳風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但經過思考,覺得其中的道理是深厚的,正體現了文化的底蘊。因為長安文化的氤蘊是博大寬厚,有沉重的歷史積澱,才有了陝西人含蓄的性格,不求外顯,信奉“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所以我的理解是,陝西拳師在走拳時多以含蓄的勁道熔鑄其中,品味招式之中的妙意與技擊之道,如果一味地追求快速凌厲,那麼可能會對招式之間的玄機不甚察覺玩味。常常聽老拳師們講“耍拳”“耍場子”,一個“耍”字十分貼切地表露了陝西拳師的心態,陶醉於“耍拳”時拳架的工整,勁力的似有若無,含而不發,這也許是一種武術的境界,是我們今天的人無法體驗的。因為陝西的土地肥沃,自然條件頗佳,造就了陝西人悠閒的品性,不溫不火,不緊不慢,吃飯細嚼慢嚥,因而有了令陝西人割捨不了的羊肉泡。三朋四友坐在一起,慢慢地掰著餅子,然後慢慢地品味。到了拳法的演練上,也就自然成了一種風格,強調“用意不用力”,周身放鬆,拳架大方工整,落落有致,顯示出一種超脫和優越。另外,據我個人認識,“耍拳”和一些武術家所講的“畫拳”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在“畫拳”的過程中,更能體味動作的細節和勁力轉換,使得動作於細膩之中慢慢滲透勁道,這樣日子久了,會在不知不覺中增長功力,演練風格也是於細膩中見粗獷,別有一番韻味。

  陝西人常常以卓越的歷史文化而自豪,使陝西人性格之中多了豪爽與好客,這樣自然而然地影響到紅拳之中,形成了紅拳文化的一道景觀。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到西安東郊的高橋村去趕廟會,夜宿一位當地的拳師朋友家中。次日,南來北往的朋友都齊聚家中,大家喝酒談拳,其樂融融,不時有人到院子裡耍拳舞刀,儼然是一個鄉村武林盛會。大家無論師承門派,不管水平良莠,在酒酣耳熱中陶醉於武術帶給他們的快感。後來一位朋友給我講了紅拳之中所蘊涵的哲學和做人的道理,很多內容記不清了,但依稀記得他十分詳細地講述了“鸚哥架”這一開勢所蘊涵的哲理:做人要頂天立地,兼顧左右,虛懷若谷。樸素而親切,淺顯易懂。我想歷代的陝西拳師大抵都秉承了這一文化傳統,對弟子口傳身授的同時,用身體的語言和人格的魅力向弟子們進行武德的教育薰陶。恩師高西安先生多次飽含深情地回憶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跟隨陝西紅拳名家楊傑先生習武時,先生在傳授他紅拳藝業的同時,常常拍著他的腦袋說:“娃呀,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這一句樸實的告誡影響了高老師一生,使得他耿直不阿。楊先生有“神腿楊傑”之美譽,注重腿功的訓練,高老師一直謹守了老先生的傳授,把腰腿的柔韌性訓練溶入日常生活之中,以至於開始下場表演一般是不作熱身活動的,令很多拳家豔羨不已。高老師在武術上是稟賦頗佳的,根基於紅拳的“軟功”訓練,拳架舒展遒勁,雙腿起落韌健,進退法度嚴謹,這一點也給我深刻的影響,使我受益多年。

  五:

  紅拳的技術範疇體現了陝西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有帝王之都的氣魄。因而紅拳的技術內容是相當豐富完善的,而且風格迥異。紅拳吸收了“山東的打法、河南的跑法、江南的身法、湖北的刁拿”。在器械方面,紅拳的棍法之中吸收了西北棍法的內容,從條子到鞭杆,使得陝西紅拳的棍法內容也顯得密集多變,提倡“三分棍,七分槍”,融合了一些流傳有緒的槍法技術,這在當代棍術演練趨於“滿片花草”的媚俗風氣下是值得稱頌的。紅拳對器械的分類極富有文化品味,講求“會扎槍的為教師,會纏流星的為把勢,會推春秋的能掛帥”。過去,民間社火集市,拳師們“耍場子”時,往往先練一套流星錘,算是“開場”,最後由德高望眾的老拳師推一套春秋大刀“收場”。一個“推”字極為形象地渲染了春秋的分量,非江湖輕俗器具,也飽含了人們對練春秋者的敬仰之情。說到流星錘這一器械,現在習練的人是頗為稀少了,因為本身的複雜性和危險性,可能會瀕於失傳。難能可貴的是我交往多年的一位師友和志強先生,一直堅持操練這種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兵器,而且將現代武術的身法、步型和表演技巧納入其中,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纏繞收放中多了幾許輕靈俊逸,在倏忽變幻中也多了幾分驚險玄妙,令觀者心馳神往。紅拳還有一些稀有器械,如大連枷和小連枷,這兩種器械都由人們的日常生活器具演變而來,因而顯得親切,也有了關中文化的氣息。

  六:

  紅拳的文化是深厚的,我雖然在關中這片熱土上生活多年,感受到了關中文化的雄渾壯闊,但對紅奉的技術體現和文化內涵的研究還是比較粗淺的。拉拉扯扯寫了這麼多文字,是自己對紅拳文化和文化紅拳的一點理解和體驗。之所以命名為“文化紅拳”,也是我的一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從文化的視角來探討紅拳的歷史與發展,因為紅拳一旦離開了關中文化的薰染,便不再是陝西人的紅拳。作為一種強勁有力的文化,以及負載著這種文化烙印的拳種,從理、法、勢幾個方面都浸染著關中文化的痕跡,我們必須嚴守這種文化的血脈,那就是剛健、豁達、真實、寬厚、含蓄、和諧。這種鮮明的文化色彩和特徵,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脊樑,將會使紅拳這一文化領域的奇葩更顯崢嶸,使紅拳成為長安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一個舉足輕重的品牌。

白猿仙通背拳的介紹
心意六合拳的基本技法
相關知識
紅拳的認識
宋氏形意拳的認識
萊陽太極螳螂拳的認識
對太極拳中定的認識
對太極拳技擊的認識
關於拳譜的認識
怎樣正確的認識和學習太極拳
對太極拳健身法的認識
太極拳技擊原則的認識介紹
太極拳技擊原則的認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