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字書法作品圖片_單字書法作品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書法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中國書法在世界書寫藝術之林中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濃厚的民族特性。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單個字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單個字書法作品欣賞

  單個字書法作品1

  單個字書法作品2

  單個字書法作品3

  單個字書法作品4

  單個字書法作品5

  寫好書法,到底靠什麼?

  一、書法創作的一般心態

  在古人看來,書法創作一般包括兩種心態:一種是虛靜態,另一種是熾情態。虛靜創作是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居敬持志、人書相對的創作心態。東漢的蔡邕在《筆論》中最早提出:「夫書,先默坐靜思,沈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東晉的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中也說:「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筆髓論》中也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明代的宋曹在《書法約言》中亦說:「志專神應、心平手隨」。這種剔除雜念、超越俗事的思想與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虛靜觀」是一致的,即「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淪五臟、澡志精神」。

  與此相對,熾情創作是情燃如熾、激情奔放、欲罷不能、一吐為快的創作心態。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寫道:「昔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懷素在《自敘帖》中也說:「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蘇軾在《送參寥師》中也說:「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這是一種酒神式的浪漫主義的創作心態。此外,古人還提到一種「遊戲創作心態」,既非虛靜,也非熾情,而是一種隨意的塗鴉式創作,其目的是「消日」,即打發時光。

  二、動機與書法創作

  古人對動機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的認識是很早的。東漢的蔡邕在《筆論》中就說:「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東晉的王獻之不作應酬之書,即使王公大臣求字也不例外,原因就是王獻之認為應酬之作是迫於外在壓力,而非內在動機,故不便發揮創作水平。宋代的蘇軾亦說:「無意於佳乃佳」。對動機與書法創作的關係的最精彩概括是清代的周星蓮和劉熙載的兩段話。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寫道:「廢紙敗筆,隨意揮灑、往往得心應手。一遇精紙佳筆,整襟危坐,公然作書,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則破空橫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則刻意求工,局於成見,不期拙而自拙也」。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也說:「信筆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意為筆蒙則意闌,筆為意拘則筆死,要使我隨筆性,筆隨我勢,兩相得則兩相融,而字之妙從此出矣」。

  前一段話認為,動機太強則創作效果反而差。後一段話認為,動機太強或太弱,均不利於創作水平的正常發揮,只有適中的動機強度,才能創作出最好的作品。這一思想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現代心理學就動機與解決問題的效率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動機太弱,人的潛能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解決問題的效果比較差;如果動機太強,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反差太大,思路陷入狹窄狀態,人的機體各部分不能有效協調,因此解決問題效率也差。只有中等強度的動機下,解決問題的效率最好。

  三、情緒與書法創作

  古人論述情緒與書法創作的關係涉及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古人認為,書寫內容對書寫時的情緒狀態有影響,所謂寫「悲」則悲、寫「憂」則憂。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孫氏通過對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書寫內容對書寫者情緒的暗示作用。

  其次,古人認為,不同情緒狀態下,其書法風格亦有相應的變化。對此,元代的陳懌曾在《翰林要訣》中作了精闢的概括:「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

  再次,古人認為,書法創作可以排除消極情緒,達到心理平衡。韓愈曾說「不平則鳴」,藝術就是一種「鳴」的工具,書法亦不例外。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對張旭創作心態的描述即是明證。此外,唐代的張懷瓘在《書議》中亦說:「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託以散鬱結之懷」。蘇軾亦說:「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宋代的朱長文在《續書斷》中也說:「棲遲卑冗,壯猷偉氣,一寓於毫牘間」。書者,抒也,或抒發積極情感,或瀉洩消極情緒。這一認識是符合書法藝術活動的心理規律的。正因為如此,所以,現代心理學家和醫生常常勸某些患者從事書法活動,以增進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想象與書法創作

  古人認為,書法創作就是塑造形象,從而表現書法家的個性,抒發其感情。書法之「象」是取象異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為書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鳥獸蟲魚、花草樹木,風雨雷電等。古人認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形象在大腦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進行轉換、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出書法之象。唐代李陽冰在《上採李大夫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說明:「於天地山川得玄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漫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鬚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隨手變化,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彙,備萬物之性狀者矣」。尤其「隨手變化、任心所成」八個字,道出了表像加工和心象轉換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對此,唐代的張懷瓘亦有「囊括萬殊,裁成一相」之說。

  還需指出的是古人將取象異類而形成的「象」分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觀鵝掌撥水而得筆法,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之法,黃庭堅觀樵夫蕩槳而得筆勢,等等;後者如所謂點如怪石、龍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豎如懸針、垂露、曲尺、鐵柱等。前者是創造想象的功能,後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五、靈感與書法創作

  古人關於靈感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的論述很多,不過古代書論並沒有「靈感」一詞,而是用「神合」或「天人合一」表示。元代的郝經在《移諸生論書法書》中寫道:「必精窮天下之理,鍛鍊天下之事,紛拂天下之變,客氣忘慮,撲滅消馳,澹然無慾,皢然無為,心手相忘。縱意所如。不知書之為我,我之為書,皢然而化然,從技入於道。凡有所書,神妙不測,盡為自然造化,不復有筆墨,神在意存而已」。這段話道出了靈感產生的條件、狀態和結果。條件是:「精窮天下之理,鍛鍊天下之事,紛拂天下之變,客氣忘慮,撲來消馳,澹然無慾,皢然無為,心手相忘,縱意所如」。靈感狀態是「不知書之為我,我之為書」的「天人合一」狀態,靈感爆發的結果是創造出完全合於「自然造化」的藝術作品。

  此外,古人還認識到酒對靈感爆發的催化作用,如《新唐書·藝術傳》中寫:「***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杜甫亦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錢起在《送外甥懷素上人》詩中亦寫道:「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陸游在《草書歌》中也有「醉中草書頗入微」之句。古人關於酒能促進靈感爆發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酒的作用有三:一是對大腦皮層有麻醉作用,使大腦減弱了對機體的控制,機體可以處於自由活動狀態;二是大腦本身的焦慮和緊張被解除,進入自由聯想狀態,消除了「思路狹窄」現象;三是酒醉使書法家遠離塵世的不平、煩惱、怨恨、欺詐,免受世俗的干擾,從而恢復自我,迴歸自然,傾聽自己心靈的獨白、體察大自然生命的氣息,而這又是書法家創作的重要條件之一。

  六、個性與書法風格

  個性與書法的關係是古代書論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關於這一問題的思想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個性差異導致書法風格的不同。古代有「書如其人」之說,早在漢代,揚雄就提出「書為心畫」之說,元代的郝經提出「書法即心法」說,明代的項穆又提出「書為心相」說,清代的劉熙載提出「書為心學」說。在此基礎上,古代書論家又就不同個性者及其書法風格進行了界說。唐代的孫過庭在《書譜》中列舉了九種個性及其相應的書法風格:「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俓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染於俗吏」。

  明代的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夫人之性情,剛柔殊稟;手之運用,乖合互形。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少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駛動者,似欠精深;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滋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編,而成其資之所近也」。

  與此二人有所不同,清代的劉熙載將人之個性分為四種,即賢哲型、駿雄型、畸士型、才子型,並在《藝概》中寫道:「賢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沈毅、畸士之書歷落,才子之書秀穎」。宋代的朱長文在評價顏真卿和虞世南的書法時亦體現了這一思想,他在《續書斷》中寫道:「嗚呼,魯公可謂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廟堂宰天下,唐之中葉卒多故而不克興,惜哉!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云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世南貌儒謹,外若不勝衣,而學術淵博,論議持正,無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奪也。故其為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然而合含剛特,謹守法度,柔而莫瀆,如其為人」。這方面的論述還有很多,這裡不再贅舉。

  ***二***就同一個人而言,隨著其個性的發展,其書法風格亦作相應的變化。人的個性是在先天神經型別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生活實踐和教育的作用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又具有可塑性。古人不僅認識到個性的變化,亦認識到書法風格隨個性之變而相應變化。南唐後主李煜在《書述》中說:「壯歲書亦壯,猶嫖姚十八從軍,初擁千騎,憑陵沙漠,而目無擎敵;又如夏雲奇峰,畏日烈景,縱橫炎炎,不可向邇,其任勢也如此。老來書亦老,如諸葛亮董戎,朱睿接敵,舉板與自隨,以白羽麾軍,不見其風骨,而毫素相適,筆無全鋒」。對這一問題,今人林散之先生在《筆談書法》中亦有類似之說:"少年愛工麗圓轉的字,青年愛劍拔弩張的字,中年愛富於內涵的字,老年愛平淡天真的字"。這也進一步證明古人思想的正確性。

  七、品德與書法境界

  品德與書法的關係即是「書如其人」說,在品德方面的發揮,即"人品書品論"。這也是古代書論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併為許多人所推崇,如唐太宗、柳公權、張懷瓘、郝經、項穆、朱和羹、劉熙載等人都持此說。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寫道:"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這一思想在古人對書家墨跡的評價中亦體現出來。元代的郝經在《臨川集》中寫道:"斯***指李斯***刻薄寡恩之人,故其書如屈鐵琢玉,瘦勁無情,其法精盡,後世不可及。……繇***指鍾繇***沈鷙威重人也,故其書勁利方重,如畫劍累鼎,斬絕深險……羲之正直有識鑑,風度高遠,觀其遺殷浩及道子諸人書,不附桓溫,自放于山水間,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風絕跡,貌不可及,為古今第一。其後,顏魯公以忠義大節,極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蘇東坡以雄文大筆,極古今之變,以楷用隸,於是書法備極無餘蘊矣。蓋皆以人品為本,其書法即其心法也"。

  明代的項穆在《書法雅言》中也有類似的評價:"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筆為書之充,筆正則事正矣。……至於褚遂良之遒勁,顏真卿之端厚,柳公權之莊嚴,雖於書法少容夷俊逸之妙,要皆忠義直亮之人也。若夫趙孟俯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敵之祿也。故欲正其書,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

  儘管現在有些人對古人的"書品人品論"提出質疑,但是當我們看到當今書壇上某些品質惡劣之徒以所謂"創造求新"的名義,大行其欺詐、投機之舉時,我們不得不讚嘆古人持論的高度正確性。此外,古人對天資、學養與書法的關係亦有所論述。

  總而言之,在古代的書論家看來,書法活動是多種心理因素協同作用的過程。無論是虛靜態創作還是熾情態創作,都離不開動機、想象情緒、靈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而且書法的風格和境界均受制於書法個性和品德。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書論家側重於對書寫和創作心理的分析,而對書法家的欣賞中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涉及甚少,只有書法欣賞中的"共鳴"和"淨化心靈"被提及,對此,我就不作分析了。

  

廣東高考歷年作文題目
優秀的名家書法作品圖片鑑賞
相關知識
單字書法作品圖片_單字書法作品賞析
我愛讀書手抄報圖片和字
幼兒園手工製作豆子的作品圖片_用豆子製作的兒童拼貼畫
兒童美術作品圖片_兒童美術作品創意畫圖片
關於小學四年級的讀書手抄報圖片文字
小學關於中國漢字的手抄報圖片文字
八字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當代名家的書法字型作品圖片
柳公權字型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有關海字的毛筆書法作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