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行書金剛經作品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金剛經是佛教中的經典著作,這部作品在佛教中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行書作品受到了許多人的欣賞與稱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王羲之行書金剛經作品欣賞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 行楷和 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 楷書、 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 彌補楷書的 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 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 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 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 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而藝術性相對不足;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集王羲之行書金剛經圖片

  按語:行書結字必須具之動勢。方法一,加大橫、豎畫的傾斜度,增強整個字的動勢;二把方形的字傾斜成斜邊形,從險勢中增強字的動勢;三採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型活潑穩定又不東倒西歪;四採用虛實對比手法,使字型取得動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還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虛實、粗細、枯潤變化及其用筆特點,這樣寫出來的行書自然會有動勢。同時由於行書運筆的節奏比較快,所以要特別注意筆調的沉著功夫,要縱得出,擒得定,拓得開,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虛浮之病,特別是寫長撇、懸針等出鋒之筆,收筆時要尖銳飽滿,富有力度和餘勢,不可勢盡力竭,打頭鼠尾滿紙皆是,作虛尖飄忽之狀。




  行書的書寫發展

  行書是介於 楷書與 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 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 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 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呈現出多元激盪的繁榮景象。在繁雜的書法熱浪中,筆者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執著追求,理性地摸索,從多年的躬耕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初步的體驗與感悟。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 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的《 蘭亭序》, 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 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 王珣創作了《 伯遠帖》, 王獻之創作了《 鴨頭丸帖》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之作,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藝術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審美領域的獨特貢獻。


集王羲之行書滕王閣序作品圖片
集王羲之書法字型對聯作品
相關知識
集王羲之行書金剛經作品圖片
集王羲之字型金剛經作品圖片
集王羲之行書千字文作品圖片
柳公權金剛經作品圖片欣賞
集王羲之行書滕王閣序作品圖片
王羲之小楷道德經作品
王羲之行書聖教序
厚德載物王羲之行書字型作品圖片
王羲之行書字型
王羲之行書書法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