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勤奮的事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作品之所以受到後人的讚賞,這跟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那麼,關於王羲之勤奮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勤奮好學的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專注勤奮的勵志故事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的著名政治家以及書法家,而這些名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們在平時生活中需要多加學習名人勤奮刻苦的精神。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名人的長處,更容易進步,下面就為大家推薦有關王羲之專注勤奮的勵志故事,希望可以幫助到朋友們。

  有關王羲之專注勤奮的勵志故事: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裡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

  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型。大家都稱讚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有關王羲之專注勤奮的勵志故事:王羲之練書法的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為司徒,伯父王敦為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為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鑽研,遇事機智有心計。他7歲開始臨池學書,到10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

  王羲之到了11歲,很想學一點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裡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痴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偷讀我枕中祕本?”王羲之只是望著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說:“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於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紮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後,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

  王羲之的生平與故事

  ***一***寫經換鵝

  民間有王羲之有愛鵝的傳說。鵝,潔白的羽毛,紅冠紅爪,煞是好看,加上它邁著笨拙的步子,或引項高歌,或張開雙翅翩翩起舞,也許給王羲之的書法有啟迪作用,從中領悟到點畫運筆技法,執筆時食指應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像鵝掌撥水,這樣才能將精力集中於筆端。清代書法家包世臣將這種情勢用詩表達出來:"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王羲之愛鵝常畫鵝,出於寫生的需要,他買鵝養鵝在情理之中。從分析的角度看以下的兩則軼事,卻是有根據的,《晉書·王羲之傳》也作了記載。

  會稽有一位孤居的老婆婆養了一隻善於鳴叫的白鵝,很逗人喜愛,王羲之叫人去買來,不料老人不肯出售。無奈,上羲之只好經常去看這隻鵝,使老人百思不解。後來王羲之又派人前去說服老婆婆割愛,老人還是不答應。那人只好開誠佈公地告訴老人說,那是王羲之所要。當時王羲之是婦幼皆知,享有美譽的大書法家了,老人喜出望外,又聽說王羲之要親自拜訪她,更是高興。第二天,王羲之帶了不少禮品去登門求鵝,不料老人為了招待這位大人把鵝宰了,當王羲之不見白鵝,並得知鵝已被宰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傷心地離開了農舍。以致回家後"嘆息彌日"。

  山陰有一位道土,養了許多白鵝,王羲之看見了非常喜愛,向道士購買。道士雲:"為寫《道德經》***應為《黃庭經》***,當舉相贈耳。"要王羲之抄寫經文作為交換條件。王羲之愛鵝成癖,又是道教的忠實信徒,故欣然同意。他懷著虔減之心花了半天的時間,工工整整地抄完了經文,十分高興地"籠鵝而歸"。唐代大詩人李白根據這一傳說,先後寫了兩首詩。一首題為《王右軍》的詩: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

  山陰遇羽客,愛此好鵝濱。

  掃素寫《道經》,筆妙精入神。

  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後來又寫了一首《送賀賓客歸越》的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若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道德經》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黃庭經》是道教一種經的經名,兩者是不能混同的。然而在流傳的過程中,將《黃庭經》誤寫成《道德經》了。

  《晉書·王羲之傳》也有此錯誤,李白在兩首詩中都寫換鵝,一首是"掃素寫《道經》,一首是"《黃庭》換白鵝"。李白於天寶元年遊會稽時所寫的《王右軍》,當時可能是根據傳說,寫成"道經"。後來也許看到了換鵝的書法作品,知道這是《黃庭經》,所以天寶三年正月送賀知章時所寫的詩中寫成了"黃庭換白鵝",以示更正。《黃庭經》是王羲之楷書的代表作,如今每當我們欣賞這幅名作時,尤感其氣韻高逸,筆致婉麗,李白"筆妙精入神"的評論並非溢美之辭。

  ***二***書扇濟貧

  王羲之為官期間經常深入底層貧苦百姓中,體察民情。有一次在蕺山看到一個老婦賣六角扇,這種扇子是用竹蔑編成的,為了製作和使用的方便呈六邊形,現在紹興一帶山村裡仍有用這種扇子扇風納涼。由於當地百姓普遍貧窮,雖然這種扇子非常便宜也無人問津,老婦憂心忡忡滿面愁容,王羲之看到這種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於是他找來筆墨在老婦出售的所有六角扇上都寫上五個大字。王羲之當時已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了,雖不能說是一字千金,但想求他的字也是不容易的,老婦人由於孤陋寡聞,有眼不識泰山,她被這位官人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得目瞪口呆。羲之便向她說明"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老婦半信半疑照此辦理,果然人們爭相購買,六角扇銷售一空。第二天老婦又掮了一批竹扇來,再求羲之書寫其扇,羲之只好笑而不答了。民間傳說老婦還找到羲之家中要他繼續為她寫扇,羲之哭笑不得只好東躲西藏,傳說如今紹興市的"躲婆巷"就是他躲藏的地方。

  蕺山南麓的戒珠寺,相傳寺址為王羲之別業,寺前有他的養鵝池和洗硯池。王羲之喜歡玩明珠,一天明珠不見,他懷疑是與他關係甚好的老僧所竊,老僧含冤而死。後來一隻鵝死了,宰殺後發現了那顆明珠,王羲之後悔莫及,決定舍宅為寺,以戒玩珠之癖。

  ***三***入木三分

  傳說王羲之有一次走訪一門生家,不巧門生外出未能見到,此時羲之在門生的書房裡看到一張桌子,檯面光滑如鏡,潔白如紙,書案上還有一硯新墨,於是王羲之信手拿來一支毛筆,舐蘸了墨在桌面上急書揮寫,不一會字跡滿桌,王羲之便停筆歸去。門生的父親回到家中看到檯面上墨跡斑斑,火冒三丈,便責問木工誰敢如此放肆,木工只好照直說來。門生的父親令木工將檯面刨去一層,結果刨掉了三分還清晰地看到字跡。從此"入木三分"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遒勁雄健,比喻見解、議論深刻。

  對於"入木三分",還有另外一種傳說:王羲之曾經寫過祭北郊祝版***古代祭祀時寫祝文的版***,晉成帝時決定更改原有況文,故請工人將版面刨去三分厚度,不料王羲之的字跡仍然可見??有人認為,"入木三分"顯示了字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字的筆畫打破了平面侷限而具有立體感。這種論點未免太"現代化"了,當時的中國人尚未有追求立體感的審美意識。"入木三分"與"力透紙背"在古代都是對字的骨力形象的一種誇張與形容。

  《晉書·王羲之傳》原來是這樣記述的:"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上面的兩種傳說很可能源於此,《晉書》作為史書,絕大多數內容是有事實根據的,由於後世人對王氏書法藝術的酷愛與推崇,故在《晉書》記述蕺山:位於紹興市東北隅。根據《山陰縣誌》記載:"山多產蕺,蔓生。莖紫,葉青,其味苦,"越王勾踐常到這裡採集這種植物充飢,以不忘報仇雪恥,故名蕺。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麼裝飾,引不起過 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行書書法字帖
黃道周優秀小楷書法作品
相關知識
王羲之勤奮的事例
描寫成功來自於勤奮的事例
關於勤奮的事例及名言
論勤奮的事例及名言
關於成功來自於勤奮的事例
成功來自於勤奮的事例
描寫成功來自勤奮的事例
成功在於勤奮的事例3個
勤奮的事例和名言
成功來自勤奮的事例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