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王羲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王羲之在我國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他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那麼,人們是如何評價王羲之的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王羲之的評價,希望能幫到你。

  名人對王羲之的評價

  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虞龢:“羲之書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鍾繇***專工於隸書,伯英***張芝***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的自我評價

  吾書比之鐘、張當盛行,或謂過之;張草尤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盡墨;若吾耽之,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絕倫,其餘為小佳,不足在意。去二賢,僕書次之。須使書意轉深,點畫之間有意。自有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自論書》的有關內容,南朝劉宋時虞龢的《論書表》有過表述;《晉書·王羲之傳》也有載錄;唐代孫過庭《書譜》曾復引,它們雖有字句上小的差異,但大意則相一致。

  王羲之將自己的書法藝術放在中國書法史這個層次上衡量,他認為"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而他自己的書法與鍾繇、張芝則不相上下,呈並行之勢,或者有些地方超過他們,與張芝的草書相比,其水平尤其接近。王羲之對自己書法藝術的評價是中肯而客觀的,並沒有言過其實,也沒有謙謙君子之態,充滿了一代大師的自信。王羲之學習鍾繇、張芝是花過一番苦功的,鍾繇的《宣示表》曾得到王氏家族的高度重視,家族中很多人都臨習過,唯有王羲之的書法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王羲之曾說他"真書勝鍾,草故減張",其實王羲之的草書天然純真,氣韻生動,公認勝張,如今從《十七帖》等草書可以看出。王羲之承認張芝的"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功夫,但王羲之晚年的功力並不比張芝遜色。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與同時代的大家相比,"平南、李式論君不謝"。平南即王平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李式是衛夫人的侄兒,他們都是名噪一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顯然是超過他們的,在這裡則雲"論君不謝"。

  這篇書論對書法創作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意"存在於點畫之間,而不是在點畫表面,這種"意"是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他認為"意"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後人評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時說"出神入化"就是說它具有"意"的內蘊,"意"是玄學的"意",以表示玄學的情緒。用書法作為玄妙感情的抒發,早在衛夫人的書論***傳***中,就已經提出把"意"和形式看成一個整體,作為創作構思前的一種準備,王羲之對"意"作了進一步深化,將"意"作為"書法"和非書法的界限。

  王羲之的介紹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劉廣茂書法作品
顏真卿楷書毛筆圖片
相關知識
議論王羲之
歷代名家論王羲之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
王羲之樂毅論介紹
對王羲之評論
王羲之練字勵志故事
關於王羲之教子的國學經典故事
關於王羲之練書法的名人軼事
王羲之勵志故事
書聖王羲之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