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攝影技巧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攝影是一種通過鏡頭來表現真實的藝術媒介,而這也是攝影獨具的技術特徵,單從這一點來看,攝影媒介自身並不能詮釋自己,正因為如此,這種藝術介質一直對我們對攝影的印象起著決定性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關於攝影技術的論文,歡迎大家參閱。

  攝影技巧運用論文

  攝影並非是一項簡簡單單的照相,其中也存在很大的學問、、技術、技巧。眾所周知著名的導演張藝謀的成功於此就存在很大的關係。

  就從簡單的拍照說來講,不同技術的拍同樣的東西,效果確然迥然不同,效果差異很大。給人拍照,一般選擇本人的前、後、左、右的45度角較好,這樣更能突出人物的特徵和個性。當然不僅如此,一些背景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如身後有一些線條的建築物或其他的一些東西,這樣在拍攝過程中就有好多技術啦!一般要使這些線條拍成直線,這樣的話照片中的人物看起來更加沉著,穩定;不懂的人很有可能會把它拍為線條傾斜,這樣的照片看起來裡面的人則會顯得不穩定,焦急,效果不好,如是在高樓上就會感覺到像是有一種掉下的感覺,照片中的人看起來比較消極。還有很多許多需要注意問題,其中重要的就是在照相時要適當的留一些空隙,比如適當的露出天空,一般不要使背景特別悶,這更有助於提高看照片人對照片人做出好的心理判斷。

  以上所提到的是拍攝靜態的照片。其實最困難的是拍攝動態的東西,對於攝影者也是極大的考驗。我們就來談一下動態拍照的技巧吧?拍攝動態的東西則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選擇好適當的位置蹲在那兒,注意把握物體或人運動的速度,速度的把握對照片來說至關重要。與此同時調節照相機,當物體從攝影範圍通過時,進行及時的拍攝。所以說動態物體的拍攝是需要一些技術的,對於沒有一定經驗的攝影師來說:“很成功的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因為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很難把握,時間控制不好,過早過晚的拍攝就會使照片造成空白或是表現出的效果不好。因此動態景物的拍攝也是最能體現出一個攝影師的真實水平的一個可靠的方法。

  另外在攝影中往往存在一些虛化的運用,使自己要表現的主題更加突出,清晰。例如,在拍攝迎面跑過來的一群孩子時,他們身後的高大的樹木

  就應該虛化,因為你要拍的是一群孩子,而不是樹木,這樣會使圖片中的人物顯得更加清晰,人物的特徵則會顯得非常明顯,個性也會顯示出來;當然啦,把人物虛化的情景也很多。如在拍攝一些景物,名勝古蹟的話,這就需要把附近的一些人物作虛化處理,這就應該是自己所拍攝的照片中風景顯得更加清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拍攝者往往是附近的人物作虛化處理,這樣就能表現出景物的美。虛化則是攝影中一總要的技巧,在一些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之中也往往採用這種方法,是主題更加突出、鮮明,起昇華的作用。

  若要從總體效果來說的話,往往要講究一些均衡的問題,均衡的照片更加適合我們視覺觀念。對於均衡一般想做到這一點,往往需要來找一些東西做映襯。就如簡單的拍攝一張春天的照片來說,這樣的風景一棵柳樹下有幾間房子的話,拍攝下來就顯得有一些單調,若在柳樹的右邊加上幾隻燕子,這樣一來就別有風趣,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做到了這樣,我們就說這張照片達到了均衡,要達到均衡的效果,一般不應把照片設定的比較空闊,應多加一些別的東西做映襯,達到更適合人的視覺感。做到這一點並非很困難,只需自己在平常生活之中善假於物也,不宜使照片所拍攝的東西顯得孤立起來。當然啦,有時拍照時,作者會故意製造一些不均衡的攝影,例如在拍攝劉胡蘭一段革命歷史時,就使當時的氣氛營造的氣度緊張,攝影極度不平衡,這就是作者要製造一種可怕的,恐怖的局面而造成的。很容易會使觀眾感到極度恐怖,將要有不興的事情要發生,這就是作者的意圖,所想達到的效果。

  攝影課的知識豐富多彩,攝影選修課是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一些攝影的技術與方法,給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多。

  攝影論文

  影視攝影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但它不是產生一般功能的科學技術,而是一種載體媒介,是一種可以和任何一種藝術相媲美的、能夠敘事、繪聲繪色、表情達意的語言,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試論現代影視中攝影藝術。

  故此, 影視攝影藝術成為現代資訊傳播、新聞紀錄、科學研究、知識普及、情節故事描繪的最現代、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和承載媒體。影視媒介就是由聲波和光波兩個基本元素所構成的記錄聲像的攝錄機器。作為機械,它不僅能記錄下人類五種感官中兩種視聽審美感官的感知結果,而且能展現人們有意為之的想象、幻想、回憶中內心世界的視聽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們非有意為之的下意識活動、幻覺、夢境等。更為奇妙的是,它還能記錄展現人們視聽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觸及的一些自然的、社會的現實世界,甚至還能創造現實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儘管她奇妙無比,它也只能是機器手段而已。只有作為主體的人對它進行控制,它才能發揮應有的科研和藝術表現作用。因此,影視攝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時空藝術,是一門置造型形象於時間的流動之中的藝術,是創造富有藝術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動的幻覺影像的藝術。影視攝影藝術表現手段主要有:光線和影調,色彩,構圖和動向等多種手段。

  一、光線與影調——畫面的修辭手段

  光線是攝影師的畫筆。攝影師“用光作畫”或“用光寫作”。光線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在採光和布光中,運用自然光和人工光來處理畫面中光線的明暗、層次、反差、基調、色彩還原和各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光線是一種造型手段,影調是它在畫面上的表現形式。在畫面上影調首先體現著時間和空間氣氛,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影調還體現著感情。光線與影調不僅為攝影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攝體的立體形態、輪廓形式、表現質感,並以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環境、烘托氣氛來顯示造型的表現力,創造特定的藝術效果。影視作為藝術,攝影師對光線與影調的運用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應該體現出對影片的藝術構思,還應完成其藝術作用。

  由李少紅導演,曾念平攝影的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製作精細,在影像表現上特色鮮明。在劇中,低角度光的運用將神祕高貴的宮廷氣氛更好的表現出來。同時,這種布光法的運用也使得演員可跨越更大的年齡跨度。演員歸亞蕾已是6歲左右的年齡,而劇中她要扮演的是從4歲直到駕崩的武則天,年齡跨度幾乎達3多年。這對於一位6歲左右的演員來說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事情,而攝影師嫻熟、準確地運用低角度布光法,將一位成熟嫵媚的中年皇后躍然於銀屏上。

  光線與影調,好比是畫家手中的畫筆,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攝影師用光影可是使該表現的地方得以表現,該隱蔽的地方加以隱蔽。光影就象是畫面的一種修辭手段,並運用它們去創造富有造型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銀幕形象。

  二、色彩——畫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對畫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飽和、色對比、色溫、色調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緒元素。電影畫面通過環境、服裝、道具等對色彩的選擇和配置,對感光材料和光線的選擇與運用,來實現色彩表現手段。影視畫面的色彩表達不僅僅要求準確再現,更要注意色調的把握、氣氛的渲染和情緒的表達,注意色調的對比、和諧與統一。色彩在影視中肩負著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細節的描寫、地理、時代、民族等特點的體現,以及在特定情況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為攝影師的造型手段之一,不僅是反映客觀世界的符號,而且具有傳達資訊和情緒、塑造藝術形象的造型職能。色彩作為畫面的抒情音符,體現了影視攝影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黑天鵝》的色彩處理也有獨到之處。多樣變化,和諧統一,是藝術一般規律。比如“白天鵝時期”,妮娜的枕頭是黑白花紋的,在妮娜夢醒的俯看鏡頭中,她的頭顱正好擱在黑色藤蔓花紋盤繞糾纏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絨毛狀的圍巾,既是白天鵝羽翎的象徵,又是雛鳥新生還未豐滿的遍體軟茸。與此同時導演把妮娜的房間幾乎全部佈置成粉紅色調,開場的第一個早晨,母親端上來的早餐是切成兩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媽媽給妮娜打電話時,她的手機螢幕上出現的“MOM”字樣底色都是粉紅色的。而當她被選為“天鵝皇后”之後,那條白色的絨毛狀圍巾就不見了,是雛鳥褪毛的象徵。在妮娜的“白天鵝時期”,她的鞋子是圓鈍、無侵略性也無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與她形成對比的則是“黑天鵝”莉莉那冶豔的黑色皮靴。

  影視攝影中對色彩的運用,不像繪畫那樣只反映在一幅畫面中。影視是“動”的藝術,它的色彩對比與和諧應反映在一個個畫面的流動中,反映在畫面與畫面之間、場與場之間的銜接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色彩如同一個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組合中才能表現出一定的意義,離開一定的組合,它只是一種色彩而不是表達感情。因此,影視攝影師要善於結合內容,在畫面的運動中去組織、運用和捕捉色彩來表達感情。

  淺談藝術攝影用光技巧

  光在藝術攝影和藝術造型的表現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攝影的靈魂,攝影技術需要光,要想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更離不開光,只有調到和利用好光,攝影的創意才能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在日常的攝影中,攝影師通常要通過光與影來傳播媒介,通過光線的結合來達到更好的藝術造型效果,有了光的存在,攝影作品就很容易表達出攝影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能夠渲染出周圍的環境與氣氛。有光才會有影,用光這一媒介將光線下不同的影子渲染出來,攝影作品就會呈現出令人驚歎的意境和風格,就像兩件相似的東西,運用不同的光線效果,相似性也就消失殆盡,當攝影作品中的光線、位置等與受眾的思維意識同構,則創作出得攝影作品就會帶給人以敬畏和無法言說的神祕感。

  1 攝影藝術

  攝影是一種通過鏡頭來表現真實的藝術媒介,而這也是攝影獨具的技術特徵,單從這一點來看,攝影媒介自身並不能詮釋自己,正因為如此,這種藝術介質一直對我們對攝影的印象起著決定性作用。媒介促成了攝影自身的“真實性”,並通過照片的方式折射與表現出來。[1]在我們日常看到的照片中,真實性是顯而易見的,照片是一種可接受的視覺與構建真實的形式,攝影師用照片詮釋著真實的含義,同時,攝影也強烈的表現出先要看到真實的強烈慾望,照片是影像中真實的具體表現,迄今為止,攝影攝像技術通過多種形式在其所涉及的領域進行持續與分化。攝影攝像同時還具有歷史的、文化的、美學極其認知等的內涵,照片的真實用攝像的形式表現出來,向受眾呈現出異樣的,互相排斥或吸引的形式―科學的或是藝術的、集錦的或是紀實的、數字的或是模擬的圖片。

  攝影的真實性原理構成了攝影本身的反身與參照的特質,而攝影的本質特徵,引用哲學家希拉的話,就是攝影在於構建事物的真真實模式的產生與傳播的過程當中,所以,事物真實與否的可解釋的方式最終要通過圖片的形式進行加強,進而像受眾傳播,攝影歷史其實就是對事物可視性及其真實性的歷史積澱,它想法設法把塔爾博所稱攝影為“自然之筆”的客觀性與日常外在的主觀性結合起來,照片是記錄歷史的真實寫照,在攝影歷史上,攝影不僅是對真實的詮釋,也是一種客觀的認知態度,同時這也是攝影所獨有的魅力所在。即使攝影的記錄的歷史時代已經消亡,但當時記錄的照片卻能帶給後人一種可視的真實。

  2 光線對生活與拍攝的影響

  2.1 光線影響拍攝的整體效果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個物體本身的亮度,都是有照射在物體表面的光線和物體本身的反射能力所決定的,例如一根黑色天鵝毛,儘管它自身的反光能力非常弱,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強烈的光線下面,天鵝毛的亮光值就會遠遠高於在弱光下白紙的亮光值。事實證明,拍攝物件在不同的光線中,就會呈現不同的亮度,正是因為這種主客觀光線的強烈影響,所拍攝的物件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在拍攝時,亮度值會因為某種或者極小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說,亮度值直接影響著拍攝物件的整體效果,亮度值是相對產生的。

  2.2 光線在攝影中季節變化

  眾所周知,太陽從早晨的日出至傍晚的日落,一朝一夕,一分一秒都在發生著位置的變化,所以,照射在被拍攝物體上的光線也會隨著陽光位置的移動而發生著角度的改變,由於角度的改變,被拍攝物體表面的陰影均衡與質感都會因為光線的移動而發生整體的變化。一般而言,拍攝物體的最佳採光角度為被拍攝物體上方四十五度左右,時間段大約在10點~14點左右,由於同樣用的是測光,選擇的角度不同,所呈現出來的陰影就會不同,高角度陰影較短,而低角度則陰影較長,對光時角度的選擇一定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同樣的光線在一天中只有一次,這就需要拍攝者對不同的氣候、環境、時間、方向、季節和角度,甚至拍攝體在攝像機中所呈現出的畫面情緒效果等微妙的變化加以仔細觀察與研究,以便能更好地運用光線來表現構思與主題。

  2.3 光線的軟硬區分

  如果從光質上區分光線,光線則可以分為“軟光”和“硬光”。所謂“硬光”,就是平時所說的直射光,通常是指在沒有其他遮擋物體或者雲彩的情況下的太陽光,或者是人造光,如閃光燈、照明燈、探測燈等,被攝體在直射光線的照明下,陰影部分和受光部分的反差較大,陰影濃重而亮部清晰,畫面的反差非常強烈,立體感極強。相反,對於另外一些被拍攝體,例如花瓣、肌膚等等,當明暗度相差太大時,就會給人一種很粗糙的感覺。直射的閃光燈在拍攝時,通常會拍下拍攝者的誇張的黑影,使畫面缺乏美感,過於生硬。所謂“軟光”,就是一種不會產生柔和的、明顯投影的光線,例如被雲彩遮擋太陽的或者是陰天時的光線。通過柔光紙投射的光或者反光板反射的光也都屬於柔光。因為光線既不是直射,又不能從同一個方向反射到物體上,所以拍攝時陰影很淡,反差小,影調的對比度也比較柔和,像有云彩遮擋的太陽,散射光與直射光混合的能見度較高的陰天,都被認為是最佳“拍照天”。

  2.4 攝影大師世界裡的光線變化

  一個優秀的攝影師,對光線的要求和處理都有著非常深刻的詮釋和理解,他們深諳光線的特質,深知光線的效果能直接影響到受眾對生活的感受。攝影師的作品中通常會用光影結合的效果來創造與表達情緒情節的氣氛,這樣創造出的作品更加富有張力及表現力。光線給照片帶來了生命和活力,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帶給人一種詩歌般深遠的意境和音樂般優美的旋律。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的《約塞米提山谷的雷暴雪》曾傾倒無數人:濃密的雲層預示著暴風雨的來臨,中景為陡峭的山崗岩石與森林,禁不住讓人想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更絕的是光與影的層層遞進,更加強了暴雨前的陰鬱氣氛。[2]近景則是照射在大杉樹上的一抹陽光,構成壯麗山河樂曲中的最強音,就像進入一種神奇的境界,耳邊是一首莊嚴雄偉的交響樂曲。這就是對亞當斯攝影藝術風格最完美的詮釋與體現,也是亞當斯畢生積蓄和醞釀的成果。亞當斯會經常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用心去觀察山巔上風雲的變幻和峽谷中叢林的光影推移,這些微妙的變化都被他盡收眼底,最終構成他那令人讚歎不已的完美畫面,而這種境界,不是任一個缺乏創造準備甚至缺乏藝術修養的人就能達到的。   3 光在攝影中的照明表現

  光是一個可以被人的眼睛感受得到的,電磁輻射中很窄的波段,人們對可見光通常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一般而言,可見光譜包含波長在400 mμ~700 mμ之間的光,人的眼睛也僅僅能看到400 mμ~700 mμ之內的顏色,因為只有在很小的範圍之內的光能,才能刺激眼睛中的視椎神經。因為光是以直線的方式傳播的,所以在有陽光的白天或者在有月亮的夜裡,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沒有光就沒有顏色,青椒之所以在燈光的照射下變成人們眼中所見的綠色,是在光線中,青椒相應的波長被顯現出來,所以被攝體只有在正確拍攝中才能形成色、質感、層次等物體的正確還原,且達到人們眼中的完美視覺效果,這也是在攝影過程中要求攝影師對光線正確運用的根本要求。

  在物體還原的過程中,光源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燈光與日光在效能、色溫等方面的不同,燈光的色溫只為三千二百千瓦,而日光的色溫則為五千四百千瓦,所以在日光與燈光的照射下,物體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顏色,例如,人們在日光下看到紅色的物質為鮮紅色,而把它放在燈光下則為紫色,這就是由於光源不同,所以色澤的還原度也就不同。由此可見,攝影的靈魂就是光,沒有光,攝影的藝術感和質感就無從談起,只有正視光線,把握好光線的變化及規律,摸透光線在攝影中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最後在攝影創作中熟練的運用,才能使其成為你拍攝時得心應手的“好幫手”。

  4 藝術攝影中光的效應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短短兩句詩,就生動形象的向人們勾勒出一幅光與影的畫面,李白、明月、影子讓讀者“一眼明瞭”的同時又如臨其境,而這種意境來自詩人李白的孤寂和豪情,來自人、月、影的映襯,同時也來自明月與人間光影的陪襯與對比。

  實世間的光與影就像是一對雙胞胎、一對舞者,他們幾乎每天形影不離、相依相伴,從白天到黑夜,從早晨到黃昏,影子隨著光的存在而存在,像逆光的剪影、水中的倒影、日光的投影、鏡面的反射影等等,哪裡有光,哪裡就有影子的生成。然而光在現實中的表現又太過於現實,從而在人們的腦中往往形成一種荒誕的想象與夢境,在這種情況下,光與影就成了一種作怪的手段,光是元凶,影子則是幫凶,它們的完美組合不斷的轉移人們的注意力,攪亂了人們對真實事物的正確判斷,這時候,光與影也就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種感覺,成了人們形影單隻,超然物外的一種獨到感受,因此就有了“對影成三人”的情節體驗。

  攝影師戚萬鵬說:“攝影大師其實都是光影大師”、“攝影本身就是通過視覺和內心的光影進行作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光與影在拍攝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光與影的世界裡“孤注一擲”,就像斷臂後的維納斯帶給世人的那種另類的感覺,正因為維納斯斷了手臂,才更讓她有不一樣的美麗,並留給人以無限的、豐富的想象空間。[3]

  5 攝影創作中光的藝術表現

  攝影藝術的視覺形象是藉助於光與影的變化通過記錄真實在二維平面上產生的,攝影師通過畫面來傳達自身的體驗、情感和理念等,從美學領域來說,意境是一種標誌性的藝術審美體驗,而審美意境是中國人自我審美意識的自覺體現,是具有歷史標示的,而藝術的實踐經驗向我們證實:攝影、繪畫等一系列的造型藝術都可以創造意境,作為藝術本體,意境已經深入到各個藝術作品當中,逐漸成為藝術中一種獨特的內在結構和唯美意蘊,[4]而在各類藝術中都有其獨到的審美觀念和創作規律。

  光,是一種無形的能量,它能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身邊的林林總總,同時也讓攝影成為一種現實,有些光線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也有一些光線能被人的眼睛感知出來,這些都與攝影緊密相連,這類光線叫做“可見光線”,不同波長的光波組成不同的光線,而每個波長組成的可見光譜都會顯現出一種另類的色彩,這一原理推動著我們去探究外界的視覺感觀意義,攝像師通過光形成了自身的藝術造型,並決定了圖片的表達效果,也由於光的原因,攝影師與攝影師之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其實光的形式是可以被外界所控制的,例如作品《 不安全的生活 》中,一個小女孩的周圍和內側都打上了白色聚光燈,代表著某種邪惡的力量,它在告訴人們,小女孩在這種陰鬱的環境中,感受到的不是對生活的憧憬和快樂,而是生命中某種危險的東西。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比攝像機所記錄的範圍要廣泛的多,人的視覺系統可接受動態範圍為1000000:1,這一範圍可以讓人在黑夜和白天能看到白紙上的黑字,只有在光源照射下,攝影所使用的感光材料才能發生化學變化。光線既能照亮物體,還能傳遞被拍攝物體的資訊,起著承接的重要作用,就像被攝體的形狀、色彩、數量、體積、明暗配置等都可以通過光線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6 如何在攝影中正確的運用光

  攝影過程中的光感材料要想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要通過光源才能進行。在攝影過程中光線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用來為被攝體照明,它還有傳遞被攝物體資訊的重要能力,所以,光線在拍攝中起著媒介與橋樑的重要作用。比如,被拍攝物體的體積、數量、質感、形狀、色彩、空間深度感及形狀等方面的資訊,以及被拍攝物體的畫面氣氛、層次、敏感配置等等多方面,都要通過光線的配合才能完美的變現出被拍攝物體的藝術性。因此,拍攝者不能僅僅從物體的表象去觀察光線,而要從更深入的構思中巧妙的運用光線,拍攝同一個物體時,不同角度的採光,拍攝出的作品會相差甚遠,所以,我們要熟練的掌握對光的感覺和在拍攝過程中光與影的效應,培養對光影和光感的敏感度,善於運用,是每個攝影師都應有的本能,畫家描繪惟妙惟肖的物體靠的是手中熟練的畫筆,而攝影者拍攝物體則是要靈活運用大自然賜予的光線。所以說,光是攝影的靈魂,攝影過程需要光,變現事物的藝術本質也需要光,正確熟練的認識和運用光線,把握好光線的變化規律和它帶給人們獨到的藝術效果,在藝術攝影的創作當中有效的去研究和運用,這樣才能達到惜光如金、用光如神的最高境界。[5]

  光在藝術攝影和藝術造型的表現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攝影的靈魂。攝影技術需要光,要想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更離不開光,只有調到和利用好光。攝影的創意才能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在日常的攝影中,攝影師通常要通過光與影來傳播媒介。通過光線的結合來達到更好的藝術造型效果,有了光的存在,攝影作品就很容易表達出攝影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能夠渲染出周圍的環境與氣氛。有光才會有影,用光這一媒介將光線下不同的影子渲染出來,攝影作品就會呈現出令人驚歎的意境和風格。就像兩件相似的東西,運用不同的光線效果,相似性也就消失殆盡,當攝影作品中的光線、位置等與受眾的思維意識同構,則創作出的攝影作品就會帶給人以敬畏和無法言說的神祕感。

  拍攝作品中的用光問題是靈活多樣、千變萬化的,攝影藝術是光和影的藝術的結合體,而光又是攝影的靈魂,中國的很多優秀的風水攝影師就是了解和掌握專業攝影技巧的同時,又具備了很高的藝術修養,才拍攝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影視藝術的創作根基是攝影技術,而攝影技術的更新又推動著更多創新理念的變化,新理念的變化又推動者各種藝術作品的變革,技術和藝術結伴而行”[6]我們通常說的藝術修養包括:繪畫、文學、色彩學、光學等功底,所以要了解攝影的真正內涵,還要進行明暗的變化和對比,以及帶給受眾的心理感受等。因此,我們在拍攝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有明確的構思、還要調動光的造型運用以及造型意識,用抽象形式表現客觀映像,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加優秀、更加令人驚歎的攝影作品。

外景婚紗攝影技巧
索尼攝影技巧
相關知識
關於攝影技巧的論文
關於電影方面的論文
關於溝通技巧的英語美文
關於演講技巧的英語短文精選
關於銷售技巧的小故事_銷售技巧小故事
關於學習技巧的文章
關於說話技巧的十大書籍
關於說話技巧的書籍
初學者人像攝影技巧的方法
關於開車技巧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