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由於貧困生的困難,主要是經濟貧困,因此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日益凸顯出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摘 要:目前大學生中貧困學生的比例非常高,他們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其中強迫、抑鬱、焦慮和人際障礙最為突出,隨著經濟水平的下降,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漸下降。這種現狀的具體表現就是,經濟貧困的學生普遍比較自卑,經濟弱勢心理嚴重;對家庭的內疚心理嚴重,總是希望自己可以解決家庭的困境;對自己要求較高,甚至存在不合理的期待。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健康 症狀自評量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我國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的問題。已有研究發現目前大學生中貧困學生的比例非常高;貧困大學生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其中強迫、抑鬱、焦慮和人際障礙最為突出;隨著經濟水平的下降,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逐漸下降。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貧困大學生內在的心理機制,特別是結合作者大量的諮詢工作實際,談談貧困大學生心態的幾個典型特點以及如何應對這樣的特點。

  1 “自卑”貧困大學生普遍的內心特點

  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農村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經濟拈據,因此他們長期處於有形的巨大經濟壓力中.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在阿德勒看來,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換句話說,自卑感也會釋放出一種積極的能量,這種能量具有“補償”和“超越”的功能,因此,瞎子往往聽力過人,逆境常常玉汝於成。所以,高校和社會都應該建立一種心理“轉化”平臺,一面幫助貧困大學生宣洩其自卑心理,一面將其中“補償”性的積極因素充分啟用。

  大學生的自卑,往往是和周圍那些經濟條件好的同學相比,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落差,比如衣著寒酸,閱歷淺薄,在經濟弱勢的前提下,更容易看到自己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因而無法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週圍同學”事實。往常無論是心理健康體系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都是引導這些學生“自強自立”,但更重要的一種心理解壓方向則是引導學生的自我接納,接納自己沒有別人穿得好、吃的好,接納自己因為經濟條件所限而無法參加很多社會活動,告訴自己貧窮確實是自己的事實,但貧窮不代表自己這個人出了問題,對一個貧窮的自己並不感到緊張或者自卑,這種心態也許會幫助貧困生獲得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在追求進取的路上更輕鬆。

  2 “追求完美”是貧困大學生典型的內部心態

  一般來說,貧困給人帶來的影響,從表面上來看可以催人奮進,通過克服自己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點或短處來獲得個人的成長,進而通過這樣的長處在吞噬內心的自卑。但這樣就有一個可能就是,因為內心的嚴重自卑,導致外在的高標準和高期待,同樣是取得好成績,但貧困生對此的期待和渴望要超過家庭經濟好的學生,這份看起來非常積極向上渴望正是束縛貧困生內心自由的繩索。他們越努力,內心地語言越明顯的是“我自己不夠好”。為了改變“自己不夠好的事實”,貧困的大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就走上“追求完美”的獨木橋,成績不是第一不滿意,偶爾放鬆一下,自己一些會內疚。

  這種情況下,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放掉一些期待,跟學生探討這種高的期待似乎會激發自己更多的努力,但更重要的卻是讓學生屢嘗失敗的滋味,很難發現自己的優點,期待越高,疲憊的身心就越容易罷工,所以很多貧困的學生都表示“我很想努力、很想學習,但我卻沒心情努力,什麼都不想幹,每天都覺得非常壓抑。”所以引導貧困的學生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對結果不要那麼看重,坦然的承受失敗,在幫助貧困生真正解放心靈的主要做法。

  3 沉重的“家庭責任感”是貧困大學生壓力重重的主要原因

  貧困大學生往往是帶著家庭的很多期待來到學校的,他們的父母付出了家庭的全部,把孩子送入大學,進而也自然而然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大出息,可以幹一番大的事業。所以貧困大學生揹負著很多的家庭的內容來到學校,他們身在校園,心理卻充滿家庭的苦難和艱辛,父母辛苦的勞動、家庭經濟的窘迫、經濟上的困境,讓貧困生的心理不輕鬆。在筆者的諮詢工作中,經常有貧困的學生每天擔心自己的家怎麼樣,比如長期臥床的父母,怎麼支付每天的醫藥費,也有的學生在內心要求自己必須優秀,必須靠自己改變家庭的現狀。

  針對這樣的狀況,貧困生需要解決的是一個界限的問題,即哪些是家庭的期待、家庭的問題,需要父母來擔負責任,又有哪些是屬於自己的問題和責任,很多同學覺得自己從家庭中走來,自然就要幫助家庭改變命運,結果把父母對生活的期待混淆為自己對生活的期待,貧困的家庭也許更多的是父母的人生,貧困與富貴是他們擔負的責任,不要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承擔不可承受的重負。所以在心理諮詢中,通常都是做這樣的引導,引導貧困學生把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分開,知道自己可以為家庭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進而為貧困生的心理減壓。

  4 “討好”是很多貧困大學生的生存姿態

  心理學上,對討好的解釋是:當我們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就會討好。討好他人時,我們漠視了自己的價值感受,將我們的權利拱手讓給他人,並對所有的事情點頭稱是。討好常常以一種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現,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納。討好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它否定我們的自尊,並傳遞給人們這樣的資訊:我們是不重要的。討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內心獨白:“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愛。”“我應該永遠對別人和顏悅色。”“我決不能讓別人生氣。”“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這全是我的錯”。

  由於貧困生內心深處的自卑,導致他們的內部語言更多的是“去討好吧,討好才能生存,才能被人認可”,特別是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貧困生往往是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習慣於順從,結果導致很多貧困生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委屈、憤怒往往是他們與人接觸後的常見感受。

  這種情況下,要引導貧困生學會“表裡一致”的溝通,讓他們知道在人際交往中,即應該有別人,更應該有自己。表裡一致的溝通就是在溝通中,讓自己、他人和環境都得到尊重和理解。能夠在尊重他人的情況下,不失去自我,進而提升貧困大學生內心的“弱勢”。

  總體來說,貧困大學生是非常值得高校學生工作人員關愛的一個群體,無論是從心理上的疏導和幫助,還是在現實生活的支援,都是非常必要的。

淺談心理護理方面的論文
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相關知識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論文
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的論文
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論文範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