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雛菊花的養殖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雛菊英文daisy,白色的小花兒,被稱作小小向日葵,有淡淡的香味。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小雛菊較耐移植,移植可使其多髮根。不需作株形修剪和打頂來控制花期。

  播種育苗

  雛菊種子很小,每克種子有4900-6600粒,多在9月份播種。而浙江地區一般在7月份下旬即開始播種,主要在7月下旬-8月中旬播種為多。此時播種元旦為盛期。

  播種選用疏鬆、透氣的介質。介質經消毒處理,最好再用蛭石覆蓋,薄薄一層,以不見種子為度。因雛菊種子很小,不宜點播,所以一般用撒播,當苗長有2-3片真葉即可移植一次。播種用介質pH值在5.8-6.5為宜,EC值在0.5-0.75較適宜,播後保持18-20℃的溫度,80-90%的溼度,5-8天發芽。在江浙一帶還可春播,但育苗長勢和開花都不如秋播苗。所以一般不用春播。

  第一階段

  播種後保持18-22℃的溫度和80-90%的溼度。5-8天胚根長出。發芽後仍要保持介質的溼潤,不需噴肥,需要給予光照,但發芽時光照不能太強,仍要適當遮蔭。在7-8月份,中午前後仍要遮蔭進行降溫。

  第二階段

  此階段溼度在70-80%,能使其根扎入介質吸收養分供其子葉的伸展,溫度控制在16-20℃等到第一對真葉展開即可開始施肥,以50ppm的20-10-20水溶性肥料為主。此階段過後即可開始用288或128穴盤進行一次移植。

  第三階段

  此階段為苗的快速生長期,要防止介質過溼,以50ppm的20-10-20和14-0-14的花卉專用肥交替施用。由於氣溫的高低和蒸騰的大小,一般2-3天澆一次液肥,而不再澆水。這是種苗生產中的一種較科學的水肥管理方法。如按傳統方法,以隔時間段澆一次肥,則濃度相對加至70-100ppm。但在澆水或肥之間應讓介質稍幹一下,利用乾溼交替來促進苗的生長和根系的發育。當苗長有2-3對真葉,苗高3-100px,根系發育基本完全,即可進行下一階段的煉苗。

  第四階段

  此階段苗的根系已長好,已有3對真葉。可考慮上盆前的煉苗過程。溫度同上一階段,溼度略有降低。此階段水分控制尤其重要。施用14-0-14水溶性肥料,否則苗很容易徒長。所以要有充足的陽光,加強通風,控制溫度和溼度,防止其徒長。

  田間管理

  移植上盆

  苗經過煉苗即可上盆。此時苗已有3對真葉。如果用的是穴盤育苗,根系已經充滿穴盤。上盆多用300px口徑的營養缽。上盆後不用再換盆。上盆時可加入複合肥充當基肥。上盆後及時澆透著根水。光照調節:雛菊也喜陽光,包括在生長期和開花期。光照充分可促進植株的生長,葉色嫩綠,花量增加。

  溫度控制

  上盆後移至保護地越冬,可防止盆花在冬天受凍害。雛菊在5℃以上可安全越冬,保持18-22℃的溫度對良好植株的形成是最適宜的。而在實際中很難做到。雛菊10-25℃可正常開花,溫度低於10℃時,生長相對緩慢,株形減小,開花延遲。如溫度高於25℃,花莖會拉長,生長勢及開花都會衰減。在5-6月份,氣溫升高,生長勢及開花不夠理想,所以一般都用秋播苗來避開5月份以後的氣溫升高環境。

  水肥

  雛菊喜肥沃土壤,單靠其介質中的基肥是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的。所以每隔7-10天追一次肥,可用花卉肥,也可用複合肥進行點施或溶於水澆灌,濃度在200-250ppm。但複合肥點施不如澆灌見效快。所以有條件的可用水溶性花卉肥交替使用。但在冬天應減少花卉肥的用肥量,在澆水肥前應讓介質稍幹,溼潤但不能潮溼。因其是基葉簇生,如不通風,基部葉片很容易腐爛,感染病菌。生長季節給予充足的水肥,長得既茂盛又可延長花期。

  小雛菊的繁殖方式

  小雛菊可採用分株、扦插、嫁接、播種等多種方法。 嫁接法和播種法,技術要求條件高,繁殖過程比較繁瑣,沒有高超的削切、嫁接技巧及良種的選擇、人工授粉等技術,很難繁殖成功。這兩種繁殖方法,也只有需要大量育苗時,在苗圃中進行,家庭養菊,一般多采用分株法和扦插法來進行繁殖。

  種子繁殖

  南方多在秋季8-9月份播種,也可春播,但往往夏季生長不良。北方多在春季播種,也可秋播,但在冬季花苗需移入溫室進行栽培管理。由於雛菊的種子比較小,通常採取撒播的方式。但播種苗往往不能保持母株的特徵。播種前施足腐熟的有機肥為基肥,並深翻細耙,做成平畦。用細沙混勻種子撒播,上覆蓋細土厚0.5釐米左右,播種後覆蓋遮陽網並澆透水。播後保持溫度在28℃左右,在早春陰冷多雨時覆蓋塑料薄膜,以保持土壤溼度和溫度。澆水宜細噴,以防土壤表層板結。約10天后小苗出土,揭去遮陽網或塑料薄膜,在幼苗具2-3片時即可移栽到大田。菊花菜可直播,在中國南方2月即可播種,在北方寒冷地區於4月上旬方可播種,每畝用種量約0.2千克。

  分株繁殖

  由於實生苗變異較大,對於一些優良品種可採用分株法繁殖,但生長勢不如實生苗,且結實差。在3月中下旬可將老茬菊花菜挖出,露出根頸部,將已有根系的側芽連同老根切下,移植到大田中。分株繁殖在萌發新梢時進行較適宜。

  扦插繁殖

  在整個生長季節均可進行扦插繁殖,以4-6月扦插的成活率最高。苗床最好用新土混入經堆漚腐熟的有機肥。剪取具3-5個節位、長8-10釐米的枝條,摘除基部葉片,入土深度為插條長的1/3-1/2。扦插後保持功床溼潤,忌澇漬,高溫季節需遮陰,而在溫度較低時可搭塑料薄膜拱棚保溫保溼。一般15天后可移植到大田。

  小雛菊的病害防治

  小雛菊的主要病害有葉枯病、苗期猝倒病、灰黴病、褐斑病、炭疽病、霜黴病***可用百菌清800-1000倍,1000-1500倍進行防治***;蟲害有菊天牛、棉蚜、啟超、地老虎、大青葉蟬、蚜蟲等。

  葉枯病

  葉枯病多從葉緣、葉尖侵染髮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規則狀,紅褐色至灰褐色,病斑連片成大枯斑,乾枯面積達葉片的1/3-1/2,病斑邊緣有一較病斑深的帶;病健界限明顯。後期在病斑上產生一些黑色小粒點。如桂花葉枯病***亦稱枯斑病***、臘梅葉枯病、翠菊葉枯病***亦稱斑枯病***。病葉初期先變黃,黃色部分逐漸變褐色壞死。由區域性擴充套件到整個葉脈,呈現褐色至紅褐色的葉緣病斑,病斑邊緣波狀,顏色較深。病鍵交界明顯,其外緣有時還有寬窄不等的黃色淺帶,隨後,病斑逐漸向葉基部延伸,直至整個葉片變為褐色至灰褐色。隨後在病葉背面或正面出現黑色絨毛狀物或黑色小點。

  苗期猝倒病

  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後均可發病。未出土時發病,胚莖和子葉腐爛;出土後幼苗發病,幼莖基部初呈水漬狀病斑,後變褐色,縊縮成線狀,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時子葉尚未凋萎,仍為綠色。高溫高溼時,病株附近表土可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

  灰黴病

  灰黴病病苗色淺,葉片、葉柄發病呈灰白色,水漬狀,組織軟化至腐爛,高溼時表面生有灰黴。幼莖多在葉柄基部初生不規則水浸斑,很快變軟腐爛,縊縮或折倒,最後病苗腐爛枯萎病死。

  褐斑病

  真菌性病害,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部蔓延,初期為圓形或橢圓形,紫褐色,後期為黑色,直徑為5-10mm,界線分明,嚴重時病斑可連成片,使葉片枯黃脫落,影響開花。

  炭疽病

  該病侵染雛菊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後形成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在潮溼的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盤。炭疽病發生在4-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中越冬,由風雨傳播。

  防治方法

  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噴施針對***物加新高脂膜,大大提高農藥的有效成分率,不怕太陽暴晒蒸發,能調節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栽培時應避免密植,儘量保持通風、透氣、光照充足的涼爽環境條件,否則會造成植株細弱徒長。保持清潔,發現受感染的植株、葉片,必須隨時摘除清理。病害發生時,立即採取藥劑防治措施。

  雛菊的種植與養護注意事項

  1. 8月底-9月初於盆栽苗床上進行下種。

  2. 雛菊播種後,不能暴晒於陽光下,宜簾布遮蔭,不可用透明薄膜進行覆蓋。

  3. 當雛菊的幼苗長出時,就將簾布撤掉。

  4. 盆土中長出兩三片葉子時開始分植,雛菊裸根,不帶宿土,盆土溼潤,澆水適當,當盆土變得乾燥,簾布遮蔭2-3天后,便可適當澆水。

  5. 兩天後鬆土,翻土。長出後防止葉莖徒長。盆內施加適量肥料。來年株形矮壯,抗逆性強,花大豐滿色豔。

  6. 雛菊耐寒冷,但怕風乾及冰霜。根據天氣的情況以及花苗的長勢來確定鋪席的厚度,可以有效控制它的花期和花苗的徒長。

  7. 待過秋季的一兩次移植,春季可在在花的時候直接定植到花壇中。秋季未經過移植的,春季便可在加足基肥的盆土中養護成型。。

  8. 定植的時候將腐葉肥作為底肥使用。定植後,每隔1周左右進行一次澆水。

  9. 雛菊對施肥的要求不高,所以不必過勤施肥,每隔2-3個星期施一次稀薄的肥料,每月中耕1次,2月開花後便可停止施肥。


猜您感興趣:

雛菊怎麼養雛菊的繁殖方式
大白菜用藥防蟲害須知
相關知識
小雛菊花的養殖方法
雛菊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菊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小梔子花的養殖方法是什麼
盆栽菊花的養殖方法
木菊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美人菊花的養殖方法是什麼
關於菊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冬季菊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小杜鵑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