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教育案例、教育敘事描述的是教師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的場景,表達了教師對一年級心理教育的體驗和感受。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一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一、個案基本情況

  杜杜,女,6歲,一年級學生。基本知道怎樣遵守課堂和課間秩序,可是,因為年齡的關係,自律性還不夠,常常管不住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做事不細心,也不能很好地集中思想,容易受到干擾。

  二、原因分析

  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長對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導致許多的小學生肩負重擔,過重的壓力在學生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學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懷疑自己,通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

  在學前教育階段,習慣方面的問題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認為她聰明,雖有許多缺點,但關係不大,因此沒有及時糾正;再加上家長的文化程度並不太高,沒有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軟弱無力,缺乏針對性。

  三、輔導策略

  根據個案的情況,經過分析,我決定對其實施多渠道、綜合性輔導。 首先,加強學校老師與家庭的聯絡,保持雙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讓家長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學校教育的宗旨。引導她正視自己的缺點,並認識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規則。一開始,我採用擺事實,利用淺顯的道理引導,使她認識到;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學校有學校的規定,上街走路有交通規則,進超市買東西要付錢才能拿出去,否則社會就亂套了。同樣,上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不行的。多次的引導,她我行我素、隨意性有所改變。

  其次,孩子行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糾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艱鉅的工程。那麼教師就要需要樹立一個循序漸進的目標,切忌不要害怕教育過程中出現反覆現象,而因此急燥洩氣。在教育中我用顯微鏡看缺點,放大鏡看優點,採取正確引導,逐步糾正,適時激勵的手段。

  四、教育的效果

  通過輔導,通過我們慢慢地去關心她幫助她,她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上課能積極舉手發言且聲音較大聲。面對杜杜的成功,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杜杜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心緒,慢慢地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思想,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他的善意,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從而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老師,同伴上來,最終消除與所有人的隔閡,樂於接受教育者的教。在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

  篇2

  一、背景介紹

  去年在剛接手這些孩子的時候,我就發現班上有一個靦腆、性格內向的女生,上課如果是老師點名回答其問題,聲音很小,有時還發抖,只有自己充分準備好了才敢回答;老師講課時,她注意力不集中,眼神飄忽不定;下課總是自己一個人轉悠,看其他小朋友玩。現在體育大課間做遊戲,她動作協調性不夠好,練習時,我要教她才可以做好。我仔細地想過了,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現在的孩子獨立性差,信賴心太強,沒有主見,以至於缺乏信心。

  二、案例分析

  面對競爭,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信心,同樣在學校裡,學生也會產生缺乏信心的心理現象。缺少信心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這種狀態持久持續下去,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心理陰影。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會使孩子產生這樣的心理。

  1、個人成長習慣的因素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裡少有人和他溝通,經常一個人在家裡玩。平時跟外界的交流也很少,自己做自己的事。我和這個孩子的家長溝通過,家長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孩子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家裡,白天我們都要上班,孩子白天都是和老人一起的,老人不怎麼和孩子交流,孩子都是自己做遊戲、讀書,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就開始脫離實際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孩子的心裡沒有溝通這個概念,除非有什麼實際的需要,否則很少有孩子能主動的開口。”

  2、家庭包辦的因素

  她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離不開父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長包辦。導致她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上學了,學不好時,會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形成自卑心理,不安、煩惱、離群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這樣就會使孩子沒有自信心。

  三、輔導的具體方法

  1、和家長溝通,家校聯手

  孩子心理上的缺乏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教育環境與方式,而且關鍵在於他的父母,因此通過電話,我經常和家長溝通,反饋情況,共同商量對策。比如:在家裡,多給孩子發表見解的機會,多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平時週末多帶孩子出門,走訪同齡同學或參加社交活動;多鼓勵做家務,提高自理能力,從自己做事的實踐中鍛鍊與家人交往的能力。及時對她的進步表揚和肯定。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並說明自己這樣做的原因。

  2、遇到事性多表揚,少批評,有問題說原因。

  在班裡開展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取得好成績就給予表。多給孩子和同學交流的機會,比如讓她發作業本,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她感受到自己在班裡還是很重要的,使她慢慢地放大膽子。

  3、鼓勵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學校給孩子們組織的集體活動種類多樣,集體活動讓孩子的課餘生活更豐富多彩,每個孩子似乎因為這些活動更加活潑。剛開始時讓活波的同學帶帶這個孩子,鼓勵其主動參預到活動中。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她的協調能力,更是提供了很好的同學間交流的機會。

  4、多多講道理,細細談心事

  針對這樣的孩子不願意和同學老師交流的問題,我開始經常和她談心,並鼓勵其他小朋友找她玩,慢慢地,我發現她開始主動地找其他同學玩了。

  5、處處找優點

  每次開展班隊活動,我會讓孩子們先誇誇自己的小夥伴,讓大家相互說說同學的優點。有的孩子開始不敢說同桌的優點,老師叫她似乎還是怕,後來輪到別人誇她的優點了,我鼓勵她走上臺來,其他同學說她懂的知識多,守紀律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她慢慢地找到了自信。

  四、 輔導結論

  通過這樣的輔導,我們班上的這個孩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可以和同學們友好相處,相信她的自信心會在鍛鍊中不斷增強。

  通過這個案例,我懂得了耐心,對於小學一年級老師來說尤為重要性。對待心靈脆弱的缺乏信心的孩子一定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要更多的關注她的優點,使她能一點點主動地走進班集體,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善意。通過多種多樣評價、集體活動參與,去體現她的自我價值,讓她肯定自己,這樣才能開啟她的心靈,讓她重拾本屬於自己的信心。

  篇3

  我班有一名叫瑋瑋的男孩子,小小的個子。剛來時,躲在媽媽的身後,不肯放手,他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著周圍的一切,流露出那份驚恐和不安。他不愛說話,課堂上也不發言,在學生早讀時,他只是默默地坐著,課間十分鐘也不怎麼玩耍,只是靜靜地站著,是一個極安靜的孩子。

  原因分析:

  經過和他母親的交談了解到,這孩子從小膽子就小,在幼兒園時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賴性強。有一次在活動課上,老師說他是班上最嫩的一個,接下來他就不願去上課,有時連飯也不吃,有時都拿他沒辦法。通過家訪,我明白了他由於從小性格內向、敏感、自尊心強,剛去幼兒園寄宿,第一次離開父母,感到孤立無助,焦慮不安,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這時候家長和老師不聞不問,或批評責罵他,不僅不會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反而會增強這種心理。長此下去,其認識就逾片面,心理的閉鎖就逾強,最終將導致對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孩子一旦對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喪失自信,還可能會跟著連帶對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喪失自信,最後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孩子發展到嚴重的自信心喪失,還會出現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異常。

  個案處理

  一、尊重他,幫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

  有人說孩子就是一本書,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這本書。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強烈,有些甚至到了過於敏感的程度。在學校,他們會用警惕的目光注視著老師和同學對自已的態度,只要稍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他們就會變得自我封閉。瑋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癥結就在於自卑、自尊心強。要糾正他的這種不良行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護好他的自尊心,幫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起自信。我主要採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開導他,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

  告訴他,老師和同學都很愛他。老師就是他的好朋友,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和老師說,老師會幫你的。他拼音學得不夠好,就鼓勵他說他很聰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課大聲讀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同學、老師都會幫助他,和他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課間操,我都會到他旁邊,告訴他,其他同學也和他一樣不會做,都是跟著領操的大姐姐亂做,沒關係的,只要動起來就好。

  2、注意多表揚,不“語罰”。

  讚揚可以對兒童產生奇蹟,過多批評則塑造自卑、怯懦的反效率;懲罰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希望老師的讚揚,十分厭惡那些疏遠、冷落責備他的人,因為這些人不僅傷害了他的自尊心,用引導代替譏諷,用表揚代替批評可以使他看到希望,增強自信。在教育過程中我注意對他的進步即便是點滴進步也予以及時、熱情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對學習、對生活、對自身逐漸積累信心。例如,當著同學的面表揚他做題比較細心;課堂提問回答的真棒;值日很認真;廣播操做得很好,每當他有一點點進步時,就給獎勵一顆小紅星,時間久了,他會越來越有自信,會主動上課舉手發言,會主動跟同學們一起玩,會主動參與到班級活動中去。此後,我還多次為他提供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榮譽,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擺脫自閉心理,激發起自信心和上進心。

  二、在師生間、同學間架起愛的橋樑,使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恢復心理平衡。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關懷在教育中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學生的過分冷漠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失調,教師給以較多的情感關懷,可以收到明顯的效果。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通過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老師是否真心愛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老師能夠時時刻刻關心愛護自己。“羅林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只要教師真心愛學生,並讓他們感受到這種愛,他們就能以極大的努力向著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我的思考: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坦,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愛學生,關心、尊重、理解、寬容和信任學生。用自己的愛去喚起學生的愛,用自己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心靈。

  

中學心理健康教學案例
一年級心理健康教學計劃
相關知識
一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七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學一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班會
小學一年級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年級心理健康教學計劃
一年級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