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家庭教育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孟子,名柯,字於輿,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3歲時便失去了父親,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目親一個人肩上。孟圖很重視兒子的教育,一心想把孟子培養成有學問的人。

  童年的孟子很貪玩,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經常有出擯、送葬的人群,不是吹吹打打,就是哭哭啼啼。孟子經常與夥伴們一起模仿他們。

  孟昌見了很生氣,對兒子說:“你父親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他因為生病而英年早逝,不能教你讀書認字。若你不認真讀書,將來怎會有出息?”

  為了讓孟子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孟圖把家遷到城裡。但孟子的家背後離鬧市很近,嘻雜的聲音使孟子無法認真讀書。孟子和他的新夥伴常常模仿賣貨的、打鐵的、殺獵的。孟圖見了更為生氣,於是決心再次搬家。

  這一次,孟昌把家遷到了學宮附近。學官是讀書勝地,許多讀書人在那裡學習,還時常演練禮儀。

  孟子受到感染,每日在家中專心讀書,也漸漸模仿起學宮中的禮儀。

  不久,孟因把孟子送入了學宮。初到學宮,孟子學習興趣很濃,也很用功。但年幼的孟子並不懂得母親望子成龍的良苦用心。不久,孟子又開始整天玩耍。

  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課,他突然想起了村東湖中的天鵝,想射一隻來玩玩,於是再也坐不住了。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學宮,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辛苦織布的孟昌見孟子又逃學回來,隨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剪刀,猛地幾下把織機上已經織成的一塊布攔腰剪斷了。孟子從未見母親如此生氣,他楞在那裡,不知所措。母親嚴厲地問道:“這布匹斷了還能重新接好嗎?”

  “不能。”孟子怯聲答道。

  孟母又說:“你不專心讀書,半途而廢,將來也會像這斷了的布匹一樣,成為沒用的廢物。”話一出口,孟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心地痛哭起來。

  孟子看到傷心的母親,又看看被母親割斷的布,恍然大悟,脆到目親面前,說:“母親,原諒孩兒吧,孩兒一定不辜負母親的希望,好好唸書。”

  

  在早期教育中,人們都常常以孩子識字、數數的多少,學會某種技能早晚來品評一個孩子智力的高下,於是乎,社會上不乏因急於求成,而適得其反的例項。而曹宇的父母卻不是這樣,他們根據“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這一原則,因勢利導,寓早期教育於遊戲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曹寧的認字和數數都是從遊戲中開始的。為了教孩子數數,父親一下子從商店中購買了100多個塑料獅子和大象,和曹宇一起玩。曹宇的數數就是從獅子和大象的列隊開戰中,看誰吃掉誰幾個,還剩下幾個開始的,認字是從玩象棋、軍棋、海陸空戰棋遊戲以及小人書開始的。口算是從玩24點撲克。瞭解歷史人物、古代戰爭,是從打撲克印有水滸108將人物的撲克牌、看圖片等開始的。

  為了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有意識地教他背一些短小的古詩,很快曹宇就會背幾十首唐詩和毛主席詩詞。背詩詞使曹宇有了超人的記憶力。他3歲時便能記住姥姥家周圍幾十個鄰居的姓名、年齡、職業、電話號碼等。

  曹宇的父母不僅為曹宇兄弟提供了廣闊的遊戲天地,允許他倆玩水、玩泥,還與他倆一起玩。和孩子一起跳繩、跳格子、踢球、踢壁子、打口袋、抓木頭人、打拳、舞劍、滑冰等。遊戲時父母也要進入角色,玩輸了就按規定學兔子跳、烏龜爬,並在遊戲時加以糾正和引導,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致,也強化了孩子們的智力。

  

  自從收到我的信後,女兒開始有了一個既能容人,又能諒解人的胸襟。

  一個星期天,我翻看女兒的作文字,發現其中—篇作文寫得不錯,就略微修改了一下,叫她抄了一份,寄給省報。不久,報紙採用了女兒的這篇習作。

  三個月後的一天中午,女兒突然問我:“媽媽,省報發了我的文章三個月了,怎麼樣報也不給我寄,稿費也不給我寄,這也太不負責了。”

  發表了作者文章不寄樣報和稿酬的報刊,我也碰到過,但畢竟是極少數,這回讓女兒碰上了。我說:“樣報的事,也許編輯老師早就給你寄了,可能是投遞中出現了差錯吧!再說,報紙你不是已經買了好幾份嗎?至於稿費,那是財務的事,與編輯沒有多大關係,可能是漏寄了,或者弄錯了地址,也有退回去的哩!”女兒對我的回答不是很滿意,說:“弄錯了地址或者漏寄了,就不給寄了嗎?我要寫封信去問問。”

  女兒真的寫了。又過了一個月,女兒很氣憤地對我說:“你看,我的信寄走一個月了,也沒有訊息,稿費也不給我寄。我還打了電話,人家見我是小孩子,不怎麼理我就掛了。接電話的肯定是那個匯款的,欺負我是小孩,貪汙我的稿費,我要給報社總編寫信告他。”我一聽,覺得女兒的想法和做法都欠考慮,便說:“你小小年紀,怎麼就這樣不能容人?可能人家根本沒收到你的信。為了那幾個錢,用得著這樣嗎?人家要是不給你發那篇文章呢?年紀這麼小就鑽進錢眼裡去了,今後怎麼得了呢?”女兒一聽,又委屈得哭起來。

  不久,我要去省城出差。女兒得知後,湊過來對我說:“媽媽,你順便去那家報社,幫我把稿費要回來。”對女兒的這種認真和執著,我只好說:“行!”

  到省城忙完事,回來時買好車票,一看錶,發現離上車還有一個多小時。想起女兒要我到報社要稿費的事,靈機一動,何不以報社的名義把稿費給女兒寄去?於是,我在車站附近的郵局裡,以報社的名義給女兒寄了20元錢,還以那位編輯的名義給女兒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寫了一封信:

  肖繞哲同學:

  你好!編完你那期的稿子後,我就去外地學習了,前幾天剛回來,今天你的信,我馬上到財務部核查,原來是漏寄了。會計已經幫你補寄了,過兩天就會收到。我給你寄過樣報,可能投遞中出了錯,你沒能收到。現在,我無法找到那期報紙了,不然的話,我會給你補寄的。在此,我向你表示歉意。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作為當今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沒有長輩的經驗可以借鑑,所以我們應該多加思考和探索,既不能急於求成,對孩子過多施加壓力,給孩子造成思想負擔;也不能過多寵愛孩子,放任她形成不良習慣和做法。

  我的女兒張芷晴,今年已讀小學二年級,已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自身素質也大大提高。

  現在的小孩已經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們不但不應該去幹涉和阻止,還要啟發培養其多樣化。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課外活動或業餘愛好影響學習任務的認真完成。我從她上小學第一天開始就和她商定,先把學習任務完成好才能進行其他活動,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回家先寫作業,寫完之後自己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再去做其他事情。

  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證。就拿週末來說,我對孩子的要求是:週末的安排要有規律,而且要合理,不能因為兩天不去學校就可以貪睡、晚起,或出去玩兒一整天,不光當天不能複習功能,還會造成第二天身體睏乏,精力不充沛。體力消耗大的像騎自行車、跳繩的活動安排在週末上午,下午進行課外閱讀、手工或小製作以及書法練習或課外英語兒歌欣賞。另外,電腦的簡單操作和使用,她也大都是在週末掌握的。現在她也學會自己調整和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了。

  孩子從小自理能力就很強,很小的時候,就能夠獨立做一些事。如洗手帕、洗小襪子等。記得是一個星期天,我外出辦事回來,發現房間整齊又幹淨,我當時愣住了。然後我詫異地說:“喲,我是不是走錯家門啦?”然後,我又走進衛生間,見到孩子把毛巾、桌布洗得乾乾淨淨,整齊地晾在毛巾架上,我更為驚訝了。當時,孩子見到我一臉驚奇的神態,紅著臉,難為情地撲到我的懷抱裡,我欣慰地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我眼前的孩子長大了,能夠幫助媽媽做家務了。

  現在的孩子觀察力很強,也積極去理解和模仿。記得有一次冬天我騎著自行車帶著她去看望我生病住院的父親,因為天氣冷,我本來要她在家等我,可她不同意,堅持要和我去醫院看姥爺。在回來的路上她突然對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也像您一樣做好吃的飯給姥爺送去吃。”聽到這話,我的心裡暖融融的,我知道,我的女兒已經開始長大了……

  五

  一隻鵪鶉在麥地中間築巢。當她的孩子們漸漸長大,麥子變黃的時候,她對小鵪鶉們說道:“農夫收割麥子的日子快要到了。我現在出去給你們找食。我不在的時候,你們都給我待在巢裡別動,小心點兒,別讓任何人發現你們。如果那個農夫來了,你們留神他說的話,聽他什麼時候要割麥子。我們要見機而行。”說完,老鵪鶉便飛走了。

  不一會兒,農夫帶著他的兒子來到了麥田,察一下麥子,然後對兒子說:“麥子成熟了,我們該收割了。我明天一早就去鄰居那兒,同他們商量,請他們來幫助我們收割。”

  又過了一會兒,老鵪鶉噙著給孩子們的食物飛回來了,問他們是否聽到點什麼。一隻小鵪鶉回答說:“那農夫同他的兒子來過了,他說:明天他要去請鄰居來幫助割麥子。”

  老鵪鶉聽後說:“別怕,這麥子還不會馬上割的。因為那些鄰居不會那麼快就答應幫別人幹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老鵪鶉又要外出覓食了,她對小鵪鶉們說: “留點神,那農夫準備什麼時候割麥子,看是否能聽到一些新的訊息。” 那農夫又來了,對他的兒子說:“我看,誰也不會來了。這些鄰居都靠不住。我要去同親戚朋友談談,讓他們明天來幫我們收割。這麥子再不割的話,就要爛了。”

  當老鵪鶉回家時,小鵪鶉們嘰嘰喳喳地說:“媽媽,快給我們在別的地方築一個新的巢吧!那農夫明天就要帶他的親戚朋友來割麥子了。”

  可是,老鵪鶉回答說:“親愛的孩子們,那些親戚朋友也不會馬上到一個外鄉的農田裡來幹活的,所以,你們注意聽著農夫明天說的話!”

  下一天早上,那農夫和他的兒子又來了,農夫非常傷心地朝麥田掃了一眼,說道:“我看,想靠別人的幫助都是不行的,不管是鄰居,還是親戚朋友。這莊稼今天是割不成了。兩把鋒利的鐮刀已經擺在糧倉裡了,明天一早我們兩個就開鐮。這麥子不能再耽擱了。”

  小鵪鶉馬上就把這個新訊息告訴了他們的媽媽。老鵪鶉聽了說道:“瞧,這才是真正的收割時間。我們遷移的時候也到了,尋找別的住所去吧!親愛的孩子們,起身吧!明天早上我們還待在這裡的話,那麼我們大家的生命恐怕就保不住了。”

  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做;常言說得好:路在自己腳下。

家庭教育案例
小學生家庭教育
相關知識
家庭教育故事
小學生家庭教育故事
成功的家庭教育故事
經典初中生家庭教育故事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初二家庭教育故事精選
我的家庭教育故事範文
大班家庭教育故事
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_古代家庭教育故事精選
高中生家庭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