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蠟燭預習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課文蠟燭主要描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這篇課文有哪些重點知識需要同學們掌握?大家可以提前預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部分

  1、作家作品: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三部曲《生者與死者》***《死者與生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2、文學知識:

  通訊也是新聞***廣義***的一種,又叫通訊報道。它和訊息有相同之處,即都要用事實說話,也講究時效等。但它和訊息也有區別:

  ⑴在時效性上,通訊不及訊息強。

  ⑵在內容上,通訊比訊息更詳盡更具體,要對所報道的事實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描述、報道,要表現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⑶在篇幅上,通訊較長,而訊息則相對較短。

  ⑷在表達方式上,訊息以記敘為主,間有議論,而通訊則還可以採用描寫、說明、抒情等。

  ⑸在語言上,訊息多用概括性的語言,而通訊的語言更詳盡、具體、生動、形象,比訊息更生動,更具感染力。

  第二部分

  一、整體把握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為他堆的,她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這種血肉凝結的情誼是如此深厚:老婦人置生死於度外,她是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的;老婦人年老體弱,她是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老婦人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的喜燭,點在墳上。

  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二、問題研究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當然是題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題材要寫得感人,寫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這篇戰地通訊的寫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筆之前,對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種種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敘述過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著力描寫。再則,突出蠟燭,突出燭光,更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寫炮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幾乎隔幾行就寫炮火,叫人一直為老婦人的安危揪著心,老婦人在炮火之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籠統地說“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那就不夠感人,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述,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掩埋之前“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作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蠟燭,鄭重地說明,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從摸出蠟燭之後,直到結尾,一直圍繞著燭光展開細膩的描寫,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裡,特殊的氛圍中,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造成一種詩的意境,結尾像抒情詩一般讚美燭光,讓人沉浸在這個意境之中,眼前總是那一點燭光,久久不能忘懷。


最新的托福考試備考時間安排
狼牙山五壯士預習練習題
相關知識
課文蠟燭預習資料
語文夾竹桃課文重要預習資料
課文白楊預習資料
草原課文部分預習資料
初一語文課文知識預習資料
火燒雲的課文知識預習資料
初二上冊語文蠟燭預習習題
三年級語文上冊蘇教版課文期末複習資料
初一語文單元預習資料
羚羊木雕課外閱讀預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