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賞花燈的來歷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元宵鬧花燈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春節過後,至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又熱鬧起來了。其中關於燈節的起源,民間傳說紛紜不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正月十五觀花燈的來歷,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來歷

  1、來自隋煬帝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2、來自漢武帝

  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後想念家中父母,宮深禁嚴,怎麼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佈謠言,說火神君將派員火燒長安城,城裡宮內一片恐慌。

  後又向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一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元宵遂趁機與家人相會。

  鬧了一夜,長安城安然無恙。漢武帝還領著皇后、貴妃、宮女穿便服去觀了觀燈,剛到熱鬧異常,十分有趣,因而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燈。

  民間傳說

  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裡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寓意

  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被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徜徉燈市去領略“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

  有燈謎讓你競猜,於賞燈中射虎添趣;有龍燈繞你狂舞,於翻飛中春心萌動;有燈展讓你投票,於評選中盡展風流;有湯圓讓你飽嘗,於賽吃中捧腹狂歡……正是:“正月十五鬧花燈,街衢斷煞夜歸人”了。


猜你感興趣:

為什麼要慶祝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哪些有趣的燈謎
相關知識
正月十五賞花燈的來歷是什麼
正月十五觀花燈的來歷是什麼
元宵節賞花燈的來歷是什麼
元宵節賞花燈的來歷有什麼傳說
元宵節賞花燈的意義是什麼
元宵節賞花燈的起源是什麼
元宵節賞花燈的寓意是什麼
元宵節賞花燈的寓意是什麼
元宵佳節賞花燈的意義是什麼
元宵佳節賞花燈的起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