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初秋養生有哪些常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進入初秋,最容易生病的人是小孩和老人。在這個時候,老人一定要注意養生保健,多喝水防秋燥、初秋防溼護腸胃、適當增減衣服。老人初秋養生小常識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講解下老人初秋養生的相關常識吧。

  老人初秋養生小常識

  1、多喝水防秋燥

  水是調節體內溫度關鍵,最好以少量多次法補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除了食物的攝取以外,平均每日需喝水1.5~2公升,用餐時也可以喝水,水含微量元素,可稀釋食物,也易被吸收。

  2、初秋防溼護腸胃

  初秋時期,盛夏的餘熱未消,天氣溼熱並重。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溼之邪侵襲機體。早餐可改為薏米粥,或者喝薏米水,平時烹飪可以加些山藥、蓮子。每天一杯花旗參茶,也能健脾益胃。此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品,避免消化不良。

  3、適當增減衣服

  初秋季節中午雖熱,但早晚都涼風習習,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涼氣”的侵襲。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嚴,以免一穿一脫受涼感冒。

  4、入睡時要避風寒而臥

  睡眠是養生的重頭戲,老年人體質差,對睡眠環境也要求較高。秋季夜裡涼風習習,就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甚至發生口眼歪斜流涎;“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腹瀉;“賊風”吹在暴露於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於緊張性收縮狀態,讓人不能充分休息,翌日全身痠痛,睏乏無力。所以,老年人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

  5、注意面板衛生

  初秋溼熱並重,人們常常出汗過多,保持面板清潔對護膚尤為重要。但秋季老人洗澡不宜過多,以免因面板乾燥而發生面板瘙癢症。由於秋天氣候乾燥,面板容易缺水引起瘙癢症狀。尤其一些老年人因為自身皮脂腺分泌過低,面板乾燥,搔抓可見抓痕、血痂。普通人在秋季應該多喝水,面板乾燥的人在秋季洗澡時間不要太長,水溫不要過高,間隔時間不要太近,儘量避免搓澡,儘量不用去脂的香皂和藥皂。

  6、潤肺生津的食物不可少

  秋季氣候乾燥,老年人常顯得津液不足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祕結等症狀。此時可以多吃一些潤肺生津的食物,如梨子、百合、麥冬、荸薺、山藥、蓮子、藕、蜂蜜等食物。粥能和胃健脾,潤養肺燥,老幼體弱者皆宜。藥粥為秋日佳品,適當多食大有裨益,如梨粥、芝麻粥、菊花粥、胡蘿蔔粥、茯苓粥、紅棗粥和百合粥等,皆為藥食兩宜的物品。老人腸胃對冷的刺激比較敏感,秋季儘量少吃一些生冷食品,秋燥當令,應少吃辛辣食品。

  7、運動不能少,要堅持秋練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常言道“動則不衰,用則不退。”老年人應經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運動,如掃地、澆花、登樓、做操、打太極拳戶外散步、慢跑、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達到通血脈、利關節、豐肌肉、延緩各臟器組織的衰老的目的。

  8、晨練早上10點最佳

  一些老年人認為晨練就是應該越早越好。但專家告誡廣大市民,這是不科學的。秋冬時節,冷暖不定的溫差,使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腦梗死、冠心病的患者遇到冷空氣刺激時容易引發血管驟然收縮,由於原有血管的內壁較厚、管腔狹窄,加上有大量的脂類沉積使血液流通受阻,區域性組織缺氧,從而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為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專家建議,中老年人除將晨練推遲到上午10時左右,還應注意防寒保暖,衣褲柔軟寬鬆以利於血液迴圈。

  9、注意保持室內的溼度

  秋季氣候乾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乾、咽燥、便祕、面板乾裂、毛髮脫落等症狀。因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溼度,可以用溼毛巾擦室內的傢俱,用溼拖布擦地板,室內還可養魚、養花,或者使用加溼器等。

  10、秋凍因人而異

  通常,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秋天的起居應特別注意,秋凍要因人而異。秋天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季節,身體虛的老年人要適當新增衣服,不要過於追求秋凍。因為老年人著涼會激發原有的哮喘、氣管炎等發病。天涼,血管容易處於收縮狀態,導致血壓升高。患有高血壓病的老年人有可能因此血壓上升,誘發中風。體內熱盛有火的老年人也不能太凍,受涼後反而容易引起內熱外寒型的感冒。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也要注意,防止受涼後誘發心絞痛。

老年人痛風有哪些保健方法
預防老年痴呆的妙招
相關知識
老人初秋養生有哪些常識
老人秋季養生有哪些常識
秋季老人如何養生_有哪些注意事項
秋季老人如何養生_有哪些注意事項
夏季老人如何養生有哪些方法
老人春季養生有哪些禁忌
老人運動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老年人春季養生有哪些知識
初秋養生有哪些食譜
老人冬季養生有哪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