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預防疾病的常見反應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寶寶出生後,有可能接觸到各種傳染源和致病微生物,從而導致傳染病的發生。那麼預防接種的常見反應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預防接種的常見反應

  全身性的反應

  1、一般良性反應

  如發熱,體溫一般在37-38℃攝氏度,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全身不適食慾減少,少數嬰幼兒還伴有全身散在紅色小皮疹,可有輕微搔癢無滲出,症狀多在接種後1-2天內出現,一般持續2-4天可自行消退,精神狀態大都良好。

  處理:良性反應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家長只需注意多喂寶寶喝水,飲食清淡,良好的休息,體溫達38℃攝氏度可物理降溫。

  2、異常嚴重的反應

  常見的嚴重異常反應有:

  暈厥:注射後突然發生暈厥,輕者只有心慌、虛弱、噁心、手足發麻等,一般短時期間內即可恢復正常,重者臉色蒼白、跳加速,出冷汗或突然失去知覺。應立即使思者平臥,給溫開水或溫熱糖開水喝,一般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必要時給予皮下注射1‰的腎上腺素。

  過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後一二十分鐘內發生,表現為不安,面潮紅、腹痛、嘔吐、呼吸困難、心跳減弱,一切症狀可能在數分鐘內消失,如變得更嚴重,可致血壓下降,四肢冰涼、抽風、大小便失禁等,如不及時搶救,可致死亡。如遇以上情況,應立即注射1‰腎上腺素送醫院搶救。

  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一放是在注射生物製品二週後發生,開始四肢無力、手足麻木,出現上行性肢體麻痺,有的出現尿失禁或尿瀦留,並可有發熱等症狀,必須立即送醫院急救。如遇嚴重的異常反應,要積極進行搶救,送醫院治療。

  患兒熱退後,癱瘓不再進展,經1~2周後癱瘓的肢體逐漸恢復,最初1~2個月恢復較快,6個月後變慢,多數在1年內恢復。重症患兒需長時間才可能恢復,也有的不能恢復,留下後遺症,出現肌肉萎縮,肢體畸形。

  寶寶出生後,有可能接觸到各種傳染源和致病微生物,從而導致傳染病的發生。為了保證寶寶的健康成長,需要進行預防接種,對新生嬰兒主動接種注射減毒活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抗體從而避免傳染病的發生。

  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天就需要接受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注射,接下來還有百白破、麻疹、乙腦、流腦及水痘等疫苗的注射,這些疫苗大都經過減毒處理保留了生物活性成分的注射液,根據體質的不同及個體差異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反應。

  接種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

  1、應按規定時間和程式接受計劃免疫注射;

  2、接種前期和接種時應避免受涼感冒發熱;

  3、接種疫苗後30-60分鐘內儘量不要給寶寶餵奶,或者必須餵奶的情況下要求嬰兒側臥,以防嘔吐引起窒息;

  4、接種區域性24小時內要保持乾燥和清潔,儘量不要沐浴造成區域性感染;

  5、接種後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尤其是開頭2天有可能出現異常症狀;

  6、接種後應在接種點觀察30分鐘以上無異常反應方可離開;

  7、接種後出現高熱體溫達40℃攝氏度或在48小時內哭鬧不安超過3-4小時要及時看醫生;

  8、對過敏體質或有過敏家族史的寶寶接種時應高度重視,詳細詢問過敏史並積極作好搶救準備。

芒種節氣預防的疾病有哪些
接吻會傳染乙肝嗎
相關知識
接種疫苗預防疾病的常見反應
春分節氣要預防疾病的常識有哪些
關於預防疾病的名言
預防疾病的名言名句
預防疾病的養生名言
有關預防疾病的名言標語
預防疾病的名人名言
春季預防疾病的健身食譜有哪些
登山時預防疾病的辦法
預防疾病的正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