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作息與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起居調攝主要指對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及採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達到祛病強身、益壽延年的目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起居作息養生攻略,希望對你有用!

  起居作息養生攻略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起居有常對人體的保健作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清代名醫張隱庵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能調養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這說明起居有常是調養神氣的重要法則。神氣在人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概括。人們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養神氣,使人體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紅潤光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若起居無常,不能合乎自然規律和人體常度來安排作息,天長日久則神氣衰敗,就會出現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面色不華,目光呆滯無神。

  ***—***提高人體適應力

  古代養生家認為,起居作息有規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老年醫學經過對人類衰老變化與衰老機理的研究認為,不同種屬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壽命期限,這種期限與遺傳有關。每種生物的壽命在遺傳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死亡這一過程,預先做了程式安排。這種生命過程的安排,被稱為“生命鍾”,即按“生物鐘”的規律演變展現一系列的生命過程,決定著生物壽命的長短。雖然人體後天的週期性節律變化受生物鐘的控制,但更為現實的是在於訓練和培養。人類大腦皮層在機體內已成為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官,而大腦皮層的基本活動方式是一種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個體在生活中獲得的,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建成和鞏固與生活作息規律有密切關係。條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動就相對穩定,並且具有預見性和適應性。而條件反射還可以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這樣就提高了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腦神經中樞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並使其不斷鞏固,形成穩定的良好的生活習慣。一系列條件反射,又促進人體生理活動有規律的健康發展。可見,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是提高人體適應力,保證健康長壽的要訣之一。

  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內經》告誡人們,如果“起居無節”,便將“半百而衰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恣意妄行,逆於生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就會引起早衰以致損傷壽命。現代研究認為,人體進入成熟以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開始出現一系列退行性變化。例如適應能力減退、抵抗能力下降、發病率增加等,這些變化統稱為老化。老化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衰老多發生在老化過程的後期,是老化的結果。生理性衰老是生命過程的必然。但仍可通過養生延緩衰老;病理性衰老則可結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規律,夜臥晨起沒有定時,貪圖一時舒適,四體不勤,放縱淫慾,其結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並進而導致死亡。

  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中指出:“定息失時,傷也”。生活規律破壞,起居失調,則精神紊亂,臟腑功能損壞,身體各組織器官都可產生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對身體的損害更為明顯。據現代研究資料表明:在同等年齡組內,退休工人比在職工人發病率高達三倍之多。說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休息、勞動、飲食、睡眠,皆有規律,並持之以恆,才能增進健康,盡終其天年。

  三、建立科學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之息息相關。人們的起臥休息只有與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相適應,才能有益於健康。因此,孫思邈說:“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即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並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穩定平衡的良好狀態中,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諦聽在。

  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是宇宙間的普遍現象,從天體執行到人體生命活動,都有內在規律或稱節律。現代醫學已證實,人的生命活動都遵循著一定週期或節律而展開。如人的情緒、體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週期分別為23、28和33天,每個週期又分為旺盛和衰退兩個階段。人的體溫總是凌晨2~6時最低,下午2~8時最高。脈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較快。血壓也是白天高,夜間低。

  規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腦皮層在機體內的調節活動形成有節律的條件反射系統,這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培養規律生活習慣的最好措施是主動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時睡眠、定時起床、定時用餐、定時工作學習、定時鍛鍊身體、定時排大便、定期洗澡等。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使人們生機勃勃,精神飽滿地工作、學習。這樣,對人體健康長壽是大有益處的。

  上班族起居作息方法

  早睡早起身體好

  入秋後,不少上班族就會出現犯困、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早上睡覺很沉,賴床等。中醫認為,秋屬金,金主肺,白晝時間逐漸縮短,夜晚時間日漸變長,此時,建議早睡早起。早睡是為了順應陰氣使之收斂,早起為了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收斂太過。入秋後過度貪睡會使人情緒變得萎靡,早睡早起會使人情緒飽滿,也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

  抓緊午休高效午睡

  “秋困”現象在上班族中表現最明顯,除了力求提高夜間睡眠質量外,有條件的應睡一會兒午覺,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都好好休息一下。

  午睡前:午餐後5分鐘再睡

  午餐後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腸道,大腦血流緩慢,供氧及營養明顯下降,應在午餐後休息5分鐘再午睡。

  午睡中:舒展躺下、右側位

  坐著及伏案睡覺會減少頭部供血,使人醒後出現頭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腦缺血缺氧的症狀。有的人還喜歡手當枕頭,由於人體四肢血管相對錶淺,長時間壓迫上肢血管極易出現橈神經麻痺。

  午睡應找可以舒展身體的地方,例如長沙發,或將幾個方凳子拼在一起躺著睡。此外,睡午覺宜儘量選擇右側臥位,睡眠質量更高,因為心臟在左邊,壓迫心臟,會使全身供血不好,醒來時更累。

  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午睡時間

  夏天和初秋晝長夜短,午睡時間可以稍微放長一點,但午睡時間依然以半小時至一小時最佳。因為睡眠時人的血壓偏低,持續午睡兩三個小時,使血壓一直處於偏低狀態,醒來後同樣會頭疼、頭脹,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午睡時間過長,還會影響晚上睡眠。

  午睡後:坐2-3分鐘後再起身

  睡醒後應慢慢起身,不能突然爬起來。因為在地心吸引力作用下,起身後人體血液會往腹腔走,造成腦袋缺血,容易產生眩暈感。最好坐2-3分鐘,按摩一下頭部、頸椎,老年人還可以拍拍四肢,使血液迴圈慢慢協調過來再起身。最好午睡醒後喝一杯水,以稀釋血液黏稠度。用冷水洗洗臉,也能有效消除不適感。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時人體處於低血壓狀態,因此對於低血壓人群來說,午睡不僅起不到改善體質的作用,反而會增加身體不適。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熬夜,是上班族無法拒絕的痛。立秋後,秋乏更加劇了熬夜後的“精神恍惚”。出現秋乏是因為人的神經系統對溫度很敏感,夏天時,天氣比較炎熱,人會處於一個興奮狀態。到了秋天,天氣轉涼,神經系統開始受到抑制,就會出現秋乏的情況。

  從中醫角度講,秋乏是人體內陰陽失衡的表現。中醫認為,人要健康必須體內陰陽平衡,而秋天氣候乾燥,會傷到人的津液,因此,會造成人的陰液不足,陽熱旺盛,從而導致人體內陰陽失衡,便出現了身體乏力的狀況。

  生活小貼士:吃蜜不吃薑

  蜂蜜有潤肺養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薑,在古代醫書中就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進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的津液不足,常見的乾咳、咽乾口燥、肌膚失去光澤、腸燥便祕等身體不適症狀也能得到緩解。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適宜。葡萄可以預防疲勞,有益氣、補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美白護膚吃什麼食物好美白護膚的食物
脾胃養生視訊
相關知識
起居作息與養生
生活起居護理與養生
四物湯的副作用與養生煮法有哪些
艾草的作用與養生經驗方
艾草的作用與養生方法
桃花的作用與養生吃法有哪些
桃花的作用與養生吃法有哪些
生活起居與養生
枸杞的功效與養生作用有哪些
桂圓的功效與作用及養生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