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想了解更多的資訊嗎?一起來看看,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的方法

  1、熟悉習題中所涉及的內容

  解題、做練習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學習的全部,你不能為解題而解題。解題時,我們的概念越清晰,對公式、定理和規則越熟悉,解題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們在解題之前,應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做簡單的練習,先熟悉、記憶和辨別這些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其涵義的本質,接著馬上就做後面所配的練習。

  2、熟悉基本的解題步驟和解題方法

  解題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對一些基本的、常見的問題,前人已經總結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題思路和常用的解題程式,我們一般只要順著這些解題的思路,遵循這些解題的步驟,往往很容易找到習題的答案。否則,走了彎路就多花了時間。

  3、認真做好歸納總結

  在解過一定數量的習題之後,對所涉及到的知識、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以便使解題思路更為清晰,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於類似的習題一目瞭然,可以節約大量的解題時間。

  4、仔細、認真地審題

  對於一道具體的習題,解題時最重要的環節是審題。審題的第一步是讀題,這是獲取資訊量和思考的過程。讀題要慢,一邊讀,一邊想,應特別注意每一句話的內在涵義,並從中找出隱含條件。讀題一旦結束,哪些是已知條件?求解的結論是什麼?還缺少哪些條件,可否從已知條件中推出?在你的腦海裡,這些資訊就應該已經結成了一張網,並有了初步的思路和解題方案,然後就是根據自己的思路,演算一遍,加以驗證。

  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讀題、思考的習慣,心裡著急,匆匆一看,就開始解題,結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資訊,花了很長時間解不出來,還找不到原因,想快卻慢了。很多時候學生問問題的時候,老師和他一起讀題,讀到一半時,他說:“老師,我會了。”所以,在實際解題時,應特別注意,審題要認真、仔細。

  5、學會畫圖

  畫圖是一個翻譯過程。讀題時,若能根據題意,將對數學語言的理解,畫成分析圖,就使題目變得形象、直觀。這樣就把抽象的思維變得形象,題目一目瞭然。尤其是幾何題,若不會畫圖,簡直是無從下手。畫圖時應注意儘量畫的準確,準確的畫圖,有時候能讓你一眼就看到答案,再進一步演算就可以證實了;反之,如果作圖不準確,就可能被帶入“歧途”。

  總之,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解題只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你對學習的內容越熟悉,對基本解題思路和方法越熟悉,背熟的數字、公式越多,並能把區域性與整體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形成了跳躍性思維,就可以大大加快解題速度。

  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的建議

  第一,對於小學數學的學習,家長首先應強調它訓練思維的功能,其次才是講數學的實用性。

  凡事需要追根溯源,從探尋數學的源頭開始,就會讓孩子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

  很多家長認為提高孩子數學成績的最好途徑就是讓他們多做題,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做題是為了訓練思維,要掌握適當的量。大多數數學偏弱的孩子都有過題海戰術的痛苦經歷,如果只是機械地做題,孩子就會產生厭惡情緒,自然學不好數學。

  第二,家長要對小學數學一年級教材有所瞭解,現試從下述幾個方面作些介紹:

  1.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的內容及要求:

  11到10各數的認識、寫法和加減法。包括:實物圖,數10 以內的數,1到5各數的認識和寫法,5以內的加法和減法,0的認識和寫法,加0、減0和得數是0的減法,6到10各數的認識和寫法,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連加、連減題。

  211到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包括:數11到20各數,十和幾組成十幾,11到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鐘面的認識會看整點鐘。

  3 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減法。包括:20以內的進位加法,加法和減法的簡單應用題。

  4 認識圖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認識。

  2.第二學期的內容及要求:

  1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 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包括:數100以內的數,認識個位、十位,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元、角、分的認識和簡單的計算。

  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包括: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不進位,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

  4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初步認識。

  第三,家長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能力。

  這裡不僅僅是指生活中數學的運用,而是要超越數學本身,讓孩子多讀課外書,不拘泥於某個學科,應廣泛涉獵,尤其是科普書、名人傳記等等,要讓孩子從書中體會知識的無窮魅力,不斷尋找學習的精神動力。

  第四,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數感”。

  有的孩子在上到小學一年級後,還會把加法運算當做減法來做,多數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比較粗心大意,還有可能是孩子尚未理解加、減的意義,混淆概念造成失誤。家長不要因此過多責罵孩子,最好藉助身邊的實物給孩子講解加、減各代表什麼。

  一般小學一年級學生通過一學期學習訓練後,20以內的加減運算不必再靠手指,可憑心算得出答案。但不排除有5%~10%的孩子,由於數感較差,又缺少獨立思考的習慣,導致心算能力難過關。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能失去信心,首先要跟孩子的數學老師溝通,希望老師在校期間能給予適當訓練,並及時鼓勵。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數感。比如:帶孩子買東西,讓孩子幫忙算算該付多少錢,該找多少錢,讓其感受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第五、抽象的題目可用特殊例子來找規律

  小學數學相對來說難度不是很高,很多家長都會親自指導孩子學數學。但不少家長也感慨不好教。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難教,是因為他們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指導孩子。”張翼文說。

  舉道例題:已知被除數+商×除數=72,求被除數?

  家長一般會用推理的方式指導:因為被除數=商×除數,所以原式子=被除數+被除數=72,得出被除數=36。

  顯然,這樣的推導方式在成人看來很容易理解,但對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很抽象。所以建議,家長教這類題目,要“退”到孩子比較好理解的思路,即從具體例子著手,讓孩子們從中發現規律。

  “因為12÷3=4,所以12+3×4=24;因為18÷2=9,所以18+2×9=36……”幾個例子下來,孩子就會發現規律,原來“被除數+商×除數=和”,現在回過頭再去解剛才那道例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六、應用題“去情境化”可以從實物入手

  在小學三年級,涉及“消元法”的應用題是一個重難點。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知道如何消元,但一旦把問題放到生活的情境裡,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如果孩子去情境化的能力比較弱,那不妨從實物開始著手。”

  不要怕麻煩,也許通過實物的例子來循循善誘地指導孩子做題很花時間,但是這樣孩子理解起來更容易,以後遇到這類應用題就不怕了。

  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做數學題習慣

  養成良好的課堂、課後學習習慣。

  教師應要求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獨立完成作業,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學會正確的做題方法。

  孩子做數學題的時候,要養成看到題目,首先審題的習慣,這樣計算起來方法會更正確、更合理,計算速度會不斷提高。

  學會認真書寫。

  學生計算出現差錯,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子號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導好學生認真書寫也十分重要。規範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運算的思路和計算步驟。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時緊時鬆,只有堅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師也應以身作則,板書時,批改作業時,都要作出表率。

  

怎麼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怎麼教育孩子學會做人有哪些方法
相關知識
怎麼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
怎麼教育孩子做家務
家長怎麼教育孩子主動學習
要怎麼教育孩子認真學習
怎麼教育孩子和同學相處
家長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吸菸問題
家長到底怎麼教育孩子愛上學習
怎麼教育孩子學好數學
怎麼教育孩子學會做人有哪些方法
怎麼教育孩子認識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