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統計:平均數》是小學數學既冀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1.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

  是讓學生認識統計圖的另外一種形式橫向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並作出合理分析 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在新課開始之前,我一直在想,應該找到一個學生們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課前小研究,於是,我選擇了同學們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為調查物件,一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調查收集資料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相信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這樣,孩子們在讀了圖表後,也能進行相關的決策。

  2.我覺得我後面設計的判斷用那種統計圖表示學生所喜歡的體育專案這道題。

  在此處,顯得有點多餘,還好,學生在說的時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見,也聽到了不 同的同學不同的聲音。在小動物比賽跑這道題上,學生們在回答時,對於圖上提供的資料,能想到很多,這也算是學生對資料進行的一種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們閃現了很多知識的靈光:如鴕鳥比較有耐力,善與長跑,獵豹動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強,不太善與長跑,善與短跑。。。。。

  3.縱觀全課,我覺得條例還算是比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

  但是,學生過於沉穩,氣氛不夠活躍,教學設計,也不夠嚴密,比如對教材的解讀和把握還不夠完美,以後還需在活躍課堂氣氛方面多下功夫。

  篇二

  教學中我培養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遷移類推能力,很注意學生在什麼知識點上會產生思維障礙,就在這個地方解決,為了弄清例2怎樣計算,讓學生運用例1探索的方法,類推遷移,嘗試做,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後類推到“做一做”練習之中。

  積極引探,發揮兩主作用。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時,教師通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探”,使教與學產生共振,和諧發展。教師出示例2時,問與例1相對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出:求平均數先算什麼,後算什麼,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精心設計練習。“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練習要有層次,有針對性,講究方式,使全班學生都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等。”我在課堂練習中,除基本訓練打基礎外,還出示了“嘗試題”,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邊算邊討論,成功地解答嘗試題後,我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專項練習:1.基本訓練。2.變式練習。3.遊戲練習。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嘗試思維情景,讓學生看有所思,練有所想。

  加強了資訊交流,促進嘗試成功。嘗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學生討論,是在學生獲得自己的努力結果之後進行的生動活潑、獨具一格的“語言和思維訓練”,這種討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滿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三次學生討論,教師根據學生輸送的資訊,針對學習新知識的缺陷,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解,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與此同時,我也參與討論,及時瞭解情況,並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進行鍼對性的講解,以“教”促“學”,“學”中有“教”,密切了教與學的關係,保證了嘗試成功。

  篇三

  《統計:平均數》是小學數學既冀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的投球比賽引入,把學生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投球比賽的成績,讓學生通過觀察統計表蒐集資訊,之後我丟擲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哪組的成績好?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第一組,有的認為第二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哪組的成績更好,我並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投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統計表呈現資料,並利用統計表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數,是求出的一個平均值,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一年級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孩子上七年級不愛學習怎麼辦
相關知識
語文三年級下冊燕子專列教學建議
三年級下冊美術合作教學的素材
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個人總結
三年級下冊數學工作總結
三年級下冊數學第七單元知識點手抄報圖片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關於三年級下冊數學的手抄報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