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隨筆五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與幼兒相處時,有何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幼兒教師隨筆,希望您喜歡!

  幼兒教師隨筆一:我們是孩子的榜樣

  今天,我們開展了音樂活動“看朋友”,在活動中,我們嘗試了音樂遊戲,開輕軌進行節奏走路,我用情景性的語言告訴幼兒開輕軌時小腳要站穩,這樣才能剎車剎住,不會撞車。孩子們沉浸在遊戲中。遊戲結束後,我和孩子們自由活動,孩子可以自主休息。我看到宇傑孩子“剎車”,而且在做錯誤的動作,我便和他練習“剎車”,有點累了,我把雙腳倘出去,宇傑就說:“趙老師,這樣危險。”我說:“我現在不在開車啊。”他說:“你這樣我們也要學的。”我只能把腳收進來,端正的坐著。

  看著孩子半懂事的樣子,不禁心頭一動。這些幼兒在班級雖然才第二學期,有時還會不肯來上學,有時還會哭哭鬧鬧,但他們已經與我們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他們關心我們,就像我們關愛他們一樣。孩子說的這句話,不就跟我們平時教育、囑咐孩子差不多嗎?

  模仿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是他們更願意模仿與自己親近和喜歡的人。有些孩子對於我們班級老師說話的語氣語調,還有穿著打扮,都很留意。這些孩子們對我們的關心比我們還細心。他們會注意我們的每一個變化,有時還會很天真地請父母都來學學。學學我們的髮型、衣服,甚至舉止言行等。這些可愛的小傢伙眼裡,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是對的,都是好的。所以我們作為教師,在幼兒面前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言行舉止。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幼兒成為模仿的物件,並在他們的行為中反射出來。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孩子們就會關心我們,我們對孩子粗暴,孩子也會不友善。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在鏡子裡怎樣表現,孩子就用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我們。

  我們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在孩子面前我們要學習三思而行!

  幼兒教師隨筆二:無需精緻

  “快來看一看,便宜大甩賣了。”“買一送一了。”我循著吆喝聲,走近一看,原來是孩子們在玩“地攤”遊戲。只見孩子們把桌布鋪在地上,上面放著幾件小衣服,熱情的“老闆”正在努力遊說娃娃家的“媽媽”給寶寶買一件。“媽媽”們有的在討價還價,有的在試穿衣服,不亦樂乎。有一位來觀摩的教師提出疑問,認為讓孩子在地上玩遊戲,既不乾淨,也顯得檔次不高。於是,該班教師進行調整,將“地攤”變成了精美的“貝貝童裝店”,店裡掛著各式漂亮的紙製童裝,站在門口吆喝的還是那位熱情的“老闆”。可不知為何“客人”少了很多,即使有少許娃娃家的“媽媽”進了童裝店,也只是買了衣服就走,與“老闆”的互動明顯減少。“老闆”見客人很少,一會兒在這兒跑跑,一會兒到那兒跑跑,顯得有些無聊。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遊戲環境並不是越高檔越吸引幼兒,遊戲材料也不是越精緻越受幼兒歡迎。遊戲是兒童生活經驗的反映,在兒童經歷過的事情中,只要是他們體驗深刻、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在他們的遊戲中反映出來。我園地處城鄉交接處,孩子們對於去時尚童裝店買衣服的經驗很少。而對“地攤”比較熟悉,因為我區商業街就有一個大型的地攤夜市。不僅如此,“地攤”買賣形式相對簡單,便於幼兒遊戲,因而“地攤”遊戲更受幼兒歡迎。

  角色遊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幼兒的相關生活經驗越豐富,遊戲的內容也就越充實,孩子對遊戲也就越感興趣,越投入。因此,很多時候我們要重視幼兒自發生成的遊戲,觀察他們的經驗和需要,儘量順應幼兒的遊戲情節,而不是轉移。在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遊戲中,無需高檔的遊戲環境,無需精緻的材料,孩子就能自主、自由地表達已有經驗和建構新的經驗;而在遠離幼兒生活經驗的遊戲中,幼兒只能在教師主導下被動活動。我想,教師需要做的是,尊重幼兒的遊戲,善於觀察並能適時介入,以推動幼兒遊戲的發展。

  幼兒教師隨筆三:教育也需要拐彎

  紅紅是個性格孤僻的孩子,自入園以來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玩,沒有同伴,更沒有朋友。中班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合作遊戲,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紅紅平時大部分是在單獨遊戲,偶爾有平行遊戲,對於需要彼此合作的集體遊戲是排斥的,對於老師和同伴的邀請也是拒絕的態度。在調查“你的好朋友是誰”中,那些調皮的孩子也有被提名的機會,只有紅紅,沒有一個小朋友提她的名字。

  同伴關係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在幼兒期,有良好同伴關係的幼兒,適應能力強,長大後更容易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對於紅紅的表現,我們要進行儘早的干預,幫助她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會地位,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們先仔細觀察她在自由活動時的表現,發現她也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慾望,因為當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有說有笑玩遊戲時,紅紅眼巴巴的看著,露出羨慕的眼神,我一鼓勵她加入,她立刻表現出退縮,搖著頭往後躲。是什麼讓她如此拒絕與同伴交往呢?是害羞?拘謹?還是……?我們只有弄清楚她不願與同伴交往的原因才能找出解決的辦法。通過與家長交流,我們瞭解到,紅紅在家只要媽媽在身邊,她也會和別的小朋友玩一會兒,媽媽不在身邊,她就一動不動,拒絕交往。我們還了解到,紅紅的媽媽對她照顧的無微不至,很多事情都有默契,有時根本不用紅紅說出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媽媽就知道她要什麼,就會送到她手中。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紅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連與小朋友玩也要媽媽陪著,媽媽不在身邊就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弄清楚原因,就有解決的辦法。我們約紅紅的媽媽進行了長談,告知了她紅紅在幼兒園的表現,紅紅的媽媽說她也發現了女兒的這些表現,正著急呢,對於老師提出的建議願意進行嘗試。我們對她提出的建議是,適當對孩子放手,適當保持距離,讓紅紅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著表達自己的需求,媽媽在孩子的事情上“懶”一點,才能培養出一個能幹的孩子。

  聽從了我們的建議後,紅紅的媽媽開始試著做出了改變,慢慢的,我們發現紅紅變了,當我們邀請她進行集體活動時她不再拒絕,當有同伴在玩時,只要有小朋友邀請她也會加入。對於紅紅的改變我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在這件事上,我們沒有直接去教她如何與同伴交往,而是對她接受的家庭教育做出了有效干預,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有時候教育也需要拐個彎啊。

  幼兒教師隨筆四: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總是有許多希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用開水去澆花,說用冷水花會感冒的,把電動車拆開說是看看為什麼它會自己開,是不是有司機在裡面……作為一位幼兒園老師,怎樣去教育幼兒,對於他們的好奇心給予正確的引導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當然一味的指責他們是不對的,很巧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建議我們幼兒園教師應該用一顆童心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夥伴,從中把孩子引向正確的人生之路。

  我們班的潘樂巖就是這樣的孩子,看,小朋友又來告狀了。

  “老師,毛毛把毛巾扯壞了!”

  孩子們拉著我來到廁所裡,可不是嘛,原來很平整的新毛巾已經皺來一起了,毛巾上還拖著幾條長長的線,地上也有幾根。毛毛低著頭看著毛巾,很難過的樣子。

  “老師,您看,這毛巾都不好用了。”孩子們嚷著。

  “我想,毛毛一定有他這樣做的原因,讓我們聽他講一講他為什麼把毛巾弄成這樣,好麼?”

  孩子們都靜下來了,“我看見毛巾上有個線頭不好看,我就想把它揪下來,可是越揪越多,怎麼也揪不完,毛巾就成這樣了。”

  “原來是這樣,毛毛並不是故意的,他不知道毛巾用許多線橫豎織成的。”

  一場***就這樣平息了。孩子就是天真可愛的,“闖禍”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他們只是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嘗試著解決一點問題,作為教師要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給孩子留一份想象與創造。

  幼兒教師隨筆五:捕捉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的不同之處,他們就像是一本本有趣的書,但是真正想要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可鑫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著爸爸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說:爸爸,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可鑫滿眼含淚地鬆開爸爸的手。可鑫的爸爸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可鑫吃飯的速度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可鑫。在活動區遊戲時,可鑫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可鑫,你喜歡玩什麼?她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可鑫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著講著,可鑫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可鑫,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可鑫講故事,可鑫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為了減輕可鑫進餐的緊張心情,我們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後,可鑫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可鑫,你怎麼啦?我吃不下,可鑫,彆著急,你瞧,就剩下這麼一點點了,來,我幫你!可鑫在我們的耐心幫助下,終於把飯吃完了,儘管她是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助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可鑫和爸爸一早就來到幼兒園,爸爸手裡還拿著幾本書,他對我說: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可鑫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爸爸,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著可鑫爸爸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幼兒教師隨筆四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四篇
相關知識
幼兒教師隨筆五篇
幼兒教師隨筆三篇
幼兒教師隨筆四篇
幼兒園大班教師隨筆五篇
大班幼兒教師隨筆心得3篇
大班幼兒教師隨筆
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五篇
幼兒園小班教師隨筆三篇
國培心得體會教師隨筆3篇
學前幼兒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