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和觀察蚯蚓教案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為滿足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要,在課前佈置學生飼養和觀察蚯蚓的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並進行情感教育。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一、教學背景:

  蚯蚓是學生比較熟悉又陌生的小動物,在分類學上屬於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門寡毛綱,整個身體柔軟,由許多相似的體節構成,沒有眼,但有感光細胞,運動方式為蠕動,主要靠身體內的環肌和縱肌交替收縮及剛毛的配合完成。

  二、設計思想:

  飼養和觀察蚯蚓,實際上是一個連續過程,要做好這個實驗,關鍵在於學生飼養好蚯蚓,並做好觀察記錄,因為教材旨在通過通過學生平時熟悉兩種陸生動物***蚯蚓和家兔***為代表的觀察和研究,來說明陸生動物是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環境的,因此,我們必須挖掘教材所蘊藏內涵和外延,以利於教學。所以,本探究實驗應該是從提前安排學生在校外採挖蚯蚓開始。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對蚯蚓的飼養和觀察,瞭解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徵;

  2、概述環節動物特徵;

  3、通過學生採集和飼養蚯蚓,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理解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性相適應的生物學概念;

  4、通過飼養蚯蚓,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意識及愛護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蚯蚓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徵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運動、呼吸***

  2、難點:蚯蚓運動快慢比較實驗、剛毛及粘液的作用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提前一週佈置學生採集蚯蚓***強調學生外出採集蚯蚓時必須注意安全,以防事故發生***;

  2、並要求給蚯蚓一個舒適安靜的家,教師向學生介紹觀蟲器的製作方法***①取大小礦泉水瓶各一個,用剪刀剪去上半截;②將小礦泉水瓶置於大礦泉水瓶之中;③在礦泉水瓶內加一些土壤,注意土壤溼度***要求學生自制觀蟲器,寫好觀察筆記,***學生在家飼養蚯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仔細觀察的過程,但學生觀察可能無序,作為教師就要提示學生注意觀察順序,並提醒學生真實填寫好觀察日記***

  3、觀察內容由老師提示在觀察飼養蚯蚓時注意以下問題:①你在什麼地方採集到蚯蚓的?②土壤的水分、土質情況如何?③根據採集地點分析蚯蚓生活的環境怎樣?④你觀察到蚯蚓的活動時間如何?⑤蚯蚓吃的是什麼?學生自我完成,回校上課進行交流。

  4、上課時學生展示①自制的觀蟲器;②學生交流觀察筆記。***教師注意及時評價和表彰***

  5、教師提問:

  ①根據你飼養蚯蚓的過程請回答蚯蚓適合生活在什麼環境中,你的依據是什麼?

  ②你在飼養蚯蚓的過程中,對蚯蚓進行觀察時一般是在什麼時間進行觀察的?之所以在這個時間觀察,主要是因為蚯蚓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③你是用什麼餵養蚯蚓的?你發現蚯蚓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

  ④你在飼養蚯蚓的過程中還有什麼體會和心得要以大家分享?

  ⑤有沒有在飼養蚯蚓的過程中,蚯蚓死亡的?如果有,你可以分析蚯蚓死亡的原因嗎?

  6、各小組檢查實驗桌上實驗器材:活蚯蚓、棉球、放大鏡、玻璃板、粗糙的紙、秒錶、直尺、自制飼養蚯蚓的實驗裝置的材料和用具等

  7、下面我們繼續研究蚯蚓的外部形態和運動方式觀察

  老師講明要求後然後各小組進行觀察實驗。

  第一是觀察順序,閱讀觀察提綱;

  第二是操作注意事項;

  第三是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做好記錄;

  第四是注意操作步驟。

  ***1***外形觀察:

  下面是觀察提綱***每小組有一份***

  ①如何區別蚯蚓的前、後端?如何區別蚯蚓的背、腹面?

  ②組成蚯蚓的身體結構:外形如何?請用幾何語言描述。整個身體是如何構成的?觀察它的身體是否分節的?

  ③蚯蚓的環帶在什麼地方?請描述其特徵。數數從蚯蚓前端到環帶共有多少節?

  ④用手輕輕觸控蚯蚓的身體的體壁和體表,體會是否有黏滑的感覺?想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些粘液對蚯蚓生存有什麼意義?

  ⑤把蚯蚓放在手心或者手背上,體會蚯蚓在上面蠕動時自己的感覺?仔細觀察蚯蚓是如何運動的?

  ⑥用手指來回觸控蚯蚓近前端腹面體節,是否有粗糙不平的感覺?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腹面,是否看到一些小突起?***剛毛***猜想這些剛毛的作用可能有什麼作用?

  ***2***運動觀察:

  ①將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觀察其蠕動狀況,並記錄蚯蚓前進一定距離所用時間,同時注意觀察蚯蚓身體是如何交替收縮的?

  ②將蚯蚓放在粗糙的紙上觀察其蠕動狀況?並同時記錄在相同的時間內蚯蚓前進的距離。

  ③比較二者運動的快慢,思考為什麼?

  注意事項:

  在實驗過程中,要提示學生經常用浸水的棉球輕輕擦拭蚯蚓體表,保持其體表溼潤。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

  實驗完畢,將蚯蚓帶回家繼續飼養和觀察或者放回自然環境之中,愛護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結果分析:

  老師引導,學生總結:

  ***1*** 蚯蚓的生活環境:富含腐殖質的溼潤的土壤之中;

  ***2*** 生活習性:晝伏夜出

  ***3*** 主要食物:植物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

  ***4*** 運動方式: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

  ***5*** 身體結構: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所以叫做環節動物;身體分節可以使動物軀體運動更加靈活

  ***6*** 蚯蚓的呼吸:溼潤的體壁來完成。

  ***7*** 蚯蚓穴居的原因:動物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溫度,由於蚯蚓不能保持恆溫,所以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大的土壤深層;

  探究結論:

  蚯蚓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七、課後反思

  蚯蚓是學生比較熟知的一種小型陸生動物,但其實很多學生對其瞭解還不是很深透,通過指導學生對蚯蚓的探究,使學生了解觀察,特別是仔細觀察是生物科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重要的科學事實就是通過觀察得到的。觀察也是一種探究。所以,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培養,因為學生觀察動物行為特徵時的方法暫時還不十分仔細和專業,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為了避免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主觀臆測和出現觀察偏頗,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之前就要強調以下幾點,第一就是每次只觀察一種行為,第二所觀察的行為特徵應事先有明確的說明,第三就是觀察時要善於捕捉和記錄,第四就是採取時間取樣的方式進行。

  本試驗存在的問題:***1***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相反,蚯蚓在糙紙上的運動比在玻璃上慢,***糙紙較幹,蚯蚓被粘在了紙上***。實驗步驟讓學生產生是不是蚯蚓在糙紙上運動累了,所以才比玻璃板上運動慢。***2***實驗中所用玻璃板乾燥時,蚯蚓也可以在玻璃板上較快運動。3、實驗過程中的兩次運動是分開來做,學生缺少對照,很難進行比較。從以上情況來看,教材中的實驗設計簡單、步驟不夠嚴謹、實驗效果不好,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

  改進方法:用玻璃條做兩個玻璃槽***可保證蚯蚓基本沿直線運動***,在玻璃槽的一個外側面貼上自制標尺,一個玻璃槽的玻璃板上撒一層水,讓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層水膜,才能保證玻璃板的光滑。讓蚯蚓先在撒水的玻璃內運動,通過標尺觀察並記錄一定時間內蚯蚓運動的路程,再在另一個玻璃槽內鋪上一層糙紙,用水把紙充分打溼,讓蚯蚓在紙上運動,觀察並記錄其在相同的時間內運動的路程,與在玻璃板的運動情況進行比較既可得出結論。改進之後,保證實驗中只有一個變數。玻璃槽上貼的標尺則有助於觀察比較蚯蚓的運動。同時改進後的實驗避免了實驗條件不統一,步驟不夠嚴謹,缺少對照等不足,使實驗更具可行性。

  2

  一、 引言:現代教育技術,正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產生深刻影響和變革,如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怎樣整合,怎樣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確立了《多媒體網路技術與初中理化生實驗整合,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課題的實驗研究,被中央電教館批准立項為“十五”重點規劃課題。本節課是該項課題的研究課。

  二、 設計思想:本節教學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旨在探究多媒體網路技術與新課改下的生物實驗整合點和切入點,構建整合的環境。

  搭建優化實驗過程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三、學習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設定一個適於蚯蚓生存的環境並飼養蚯蚓。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能力培養目標:

  學生通過創設的多媒體與實驗教學整合環境,由動手實踐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實踐能力,由多媒體創設的實驗環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態度情感目標:

  通過採集、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和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教育。

  實驗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紙、棉球、放大鏡、製作飼養蚯蚓裝置的材料用具。

  實驗探究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多媒體展示***

  二、投影展示學習目標和實驗材料用具。

  三、蚯蚓的採集和培養小資料***課件***

  採集 蚯蚓的生活環境很廣泛,在田間、草叢、路旁、庭院等地方的土壤裡都可能有蚯蚓。採集蚯蚓最好在夏季大雨過後,到池塘、河渠邊的溼潤土壤裡或肥沃的菜田土壤裡挖掘。***如果地表有蚓糞,你可以根據蚓糞顆粒的大小來判斷蚯蚓的大小。***

  飼養 飼養的容器可選擇木箱、魚缸或花盆,在裡面裝上潮溼、鬆軟、肥沃的泥土,把採集到的蚯蚓放在土上,然後將容器放置在陰暗、通風的地方。可在容器上蓋一塊溼布,以防水分蒸發太快。要定時在泥土上灑水,並且投放一些飼料,如枯葉、爛葉、泡過的茶葉、煮熟的土豆塊等。***有條件的地方,可把蚯蚓放置在裝有腐熟豬糞或牛糞的飼養箱內飼養。***

  四、、多媒體展示實驗提綱

  1、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1***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的體形 ,觀察它的身體是否分節。數數從蚯蚓的頭部到環帶共有多少節?

  ***2***用手觸控蚯蚓體壁,感覺體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觸控蚯蚓體節近腹面處,你有什麼感覺?並用放大鏡觀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

  ***4***如何區別身體的前後端?

  2、對比觀察蚯蚓的運動。

  ***1***將蚯蚓放在粗糙紙上,觀察它的運動,注意其身體粗細及長短的變化。想想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2***將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觀察它的運動,及其身體粗細、長短的變化,並注意與它在粗糙紙上的運動做比較。

  五、、探究過程設計:

  師:你們是在什麼地方找到蚯蚓的?

  生:溼潤的土壤中,有機物豐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溫度的土壤中……

  師:蚯蚓有哪些特點與環境相適應呢?各小組取一條活的蚯蚓,根據實驗提綱進行觀察並記錄。***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並用課件展示蚯蚓外形圖***

  1、體形的觀察:蚯蚓的身體呈__色、_____形,由許多____狀的體節組成。有肉質脣的一端為身體__端,另一端為__端。

  2.體表的觀察:用放大鏡觀察蚯蚓腹面每個體節的中央。用手觸控蚯蚓的身體表面。  蚯蚓的體表***乾燥、溼潤***,感覺***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剛毛、纖毛***的存在。

  3.環帶的觀察:環帶位於身體的***前、後***部,顏色較***深、淺***,質地***光滑、粗糙***。  從蚯蚓的前端到環帶有__節體節。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張粗糙的紙上,觀察其運動。蚯蚓向前運動時,身體***前、後***固定,身體***前、後***變***粗、細***,向前伸長,然後身體的***前、後***固定,身體的***前、後***變***粗、細***,後部向前移動。蚯蚓運動的速度較***快、慢***,***有、無***聲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其運動情況。蚯蚓***能、不能***向前運動,速度***較快、較慢***。

  師:誰能說一說蚯蚓有哪些特點?

  生:蚯蚓的身體是圓長形,身體分為許多體節;

  生:觸控蚯蚓的體節腹面處有粗糙的感覺,這是剛毛,它在運動時起到支撐的作用,配合肌肉協助運動;

  生:靠近環帶的是身體的前端,遠離環帶的是蚯蚓的後端。

  師:右手觸控蚯蚓的體壁,是否感覺有黏液?知道為什麼嗎?

  生:有黏液。

  師:蚯蚓的體表比較溼潤對它有什麼意義嗎?

  生:討論思考後回答:可能與蚯蚓的呼吸有關。蚯蚓靠溼潤的體壁進行呼吸。

  師:對,體壁乾燥的蚯蚓會因為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麼你們現在知道為什麼在實驗的過程中要使蚯蚓的體表保持溼潤了吧。

  師:你們知道蚯蚓的身體分節有何意義嗎?

  生:使身體的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師:誰能描述一下蚯蚓的運動情況?

  生:在粗糙的紙上蚯蚓身體變粗變細,往前蠕動。這與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以及剛毛的固定和支援作用有關;在玻璃板上蚯蚓身體變粗變細,但很難往前蠕動;在粗糙的紙上蚯蚓身體的運動比在玻璃板上運動的要快,因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剛毛無法起支撐和固定的作用。

  師:實驗結束後你們準備怎樣處理蚯蚓呢?

  生:放歸到適於它生活的溼潤的土壤中……;

  師:除了蚯蚓外,你還知道哪些環節動物?

  生:水中的水蛭、海邊泥沙中的沙蠶……

  師:你們能否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生: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這樣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師:具體怎樣保護呢?你準備如何從自身做起呢?

  生:頒佈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自然保護區;看到不良的行為及時地制止;加強宣傳工作等。

  師:希望你們把所說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因為保護動物以及棲息地,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3

  1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為第五單元的第1章中第2節的第二課時,學生對陸生動物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陸生環境相適應有了初步認識。蚯蚓是適應陸地環境最典型的環節動物代表。本課重在對蚯蚓進行實驗、觀察、探究,進一步認識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及與人類的關係。

  2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往往對蚯蚓缺少親切感,女孩子還會有恐懼心理。但初中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有很強的求知慾望。為滿足他們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要,在課前佈置學生飼養和觀察蚯蚓,課內主要通過觀察、探究、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並進行情感教育。

  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飼養和觀察蚯蚓,闡明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點。

  ***2***說出蚯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及其對自然界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實驗、探究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2***通過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助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判斷、評價、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的愛心,樹立“動物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的觀念,強化“生物與其環境想適應”的觀點。

  ***2***通過把蚯蚓放歸到自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該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力

  2 教學重點

  1、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蚯蚓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2、利用多種感官,採用多種方法對蚯蚓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等的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3 教學難點

  蚯蚓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4 教學準備

  活的蚯蚓、硬紙板、玻璃板、解剖盤、小電筒、燒杯、棉球、食用醋、紙巾***報紙***、培養皿、放大鏡、鑷子

  5 教學策略

  從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過程中,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6 教學程式

  課前準備

  提前一週讓小組長組織組員找蚯蚓,並把找到的蚯蚓分發給組員飼養。讓學生在尋找和飼養蚯蚓的過程中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徵。

  課堂活動

  1、運用科學發現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理念

  首先用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段景物描寫來啟發學生觀察需要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然後用光合作用的發現史為學生開始進行探究實驗提供原始動力,使學生體驗科學概念、原則形成的過程,從中培養學生事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潛心探究生物科學理念的信心。

  2、認真觀察,走好探究第一步

  各小組那出課前收集的蚯蚓,認真觀察,提出本組成員想要探究的問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教師的引導,一共擬訂了8個問題:

  ***1***蚯蚓喜歡在什麼環境中生活?***2***蚯蚓的形態是什麼樣的?

  ***3***怎樣區分蚯蚓的頭部和尾部?***4***蚯蚓是怎樣運動的?有足嗎?

  ***5***蚯蚓怎樣呼吸?***6***蚯蚓能再生嗎?

  ***7***蚯蚓有眼睛,能看見物體嗎?***8***蚯蚓有耳朵嗎,能聽見聲音嗎?

  然後各小組實驗時從這8個問題中任選4個作出假設,選取實驗材料進行探究。

  3、深入探究,精心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開始探究前老師要對實驗設計進行引導:

  ***1***設計內容: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方法等。

  ***2***設計原則:科學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對照性原則、單一變數原則

  ***3***學生自行研究

  教師提出要求:小組內觀察、探究、交流,小組長作簡單記錄。學生自行研究,教師巡迴指導。

  4、討論交流,展示實驗成果

  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彙報小組探究的內容、方法和結果,其他組的同學可提出質疑和補充。

  染後老師與學生一起總結蚯蚓適於適應土壤生活***陸生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

  5、創新評價,多元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1***全體同學互評:評出“最佳活動小組”、“最佳創意獎”、“最佳表達獎”、“最具勇氣獎”等集體和個人的多個獎項,對同學的學習態度和探究能力等做評價。

  ***2***教師點評:對本節課各小組的表現及全班同學的總體表現做點評,對敢於挑戰權威和提出有創意問題的極力表揚,並讓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讓號召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驗中,在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能力的培養。

  6、鞏固應用,課外延伸

  ***1***蚯蚓與人類的關係如何,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

  ***2***總結觀察和探究的方法,應用今天學到的研究方法再研究一種小動物。

 

關於江雪的古詩配畫手抄報圖片
飼養動物管理規定範文
相關知識
飼養和觀察蚯蚓教案範文
觀察蚯蚓的日記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教案
中班觀察螞蟻教案設計
飼養寵物的有關規定範文
關於描寫綠豆的觀察日記精彩範文
描寫大樹的觀察日記優秀範文
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範文
飼養動物的管理規定範文
飼養寵物管理規定的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