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學前兒童的健康發展一直被國家教育所重視,其中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個人乃至國家的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幼兒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摘要: 要經常關心孩子的健康情況。人的身體和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一方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時,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對孩子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可忽視。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

  有人曾對5~6歲學齡前兒童做過抽樣調查,發現脾氣不好的近16%,性格古怪的佔5%,有神經質傾向的佔28%,有行為問題的佔9%,社會交往不良的近3%,有情緒障礙的近2%,注意力障礙的佔10%,智力低下的佔0.6%,此外還有偏食、言語發育遲滯、分離性焦慮、強迫現象等。同時也調查了這些幼兒的軀體疾患,其總和僅佔1.5%。相比之下,幼兒心理偏離問題較為普遍。

  常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有一定科學道理。萬丈高樓平地起。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的個性雖屬雛型,但它對以後的心理髮展卻具有深遠的影響。有人說:“樹大自然直。”這種放任自流的思想,不符合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幼兒期身心發展的特徵

  幼兒的身體處於迅速發展階段,除了身高體重的增加外,各種組織和器官的機能也有所發展。由於大肌肉的發展,幼兒會不知疲倦地從事各種活動;小肌肉的開始發展,使幼兒已能從事繪畫、寫字等活動。腦的結構到幼兒期末已經成熟,孩子可以開始學習系統的文化知識。

  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彙量增長最快的時期,6歲能掌握3000~4000個詞彙,可以自由地與人交談。這個時期的孩子說話常有重複或猶豫不決的情況,一般是由於情緒緊張、神經過敏等原因,因此,成人在與孩子交談時,應儘量鼓勵孩子大膽地說話,對口吃現象不必太在意,訓練孩子輕鬆愉快地發表議論。

  幼兒已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孩子的泥工、繪畫、講故事等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目的性、創造性和獨立性也日益增強。

  從幼兒記憶的發展看,主要是不隨意記憶,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記憶開始發展。幼兒記憶很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發生現實與臆想混淆現象,與此相聯絡的是幼兒十分相信童話或傳說中的人物與情節。自己也會編織一些自己嚮往的、卻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往往誤認為是孩子在撒謊。

  幼兒的情緒體驗已相當豐富,一般成年人體驗到的情緒,大部分已為幼兒所體驗,只是引起的動因和表現方式不同罷了。幼兒的情緒表現完全是外顯的,缺少控制的,情緒常常極度強烈而高漲。有時會出現極度的恐懼,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有的家長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做,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情緒壓抑,影響身心發展。

  幼兒已萌芽了道德感,孩子已能根據成人的教育,把別人或自己的行為與行為規則相比較,從而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道德體驗。

  幼兒理智感產生的突出表現是好奇和好問,故幼兒期有“疑問期”之稱。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其特點是不甘寂寞,喜歡與同伴一起玩。但由於環境條件,一些孩子性格內向,自卑感較重,這常常與周圍人消極評價兒童有關。

  幼兒期末兒童已養成了一套行為習慣,這些習慣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全是成人強化的結果。幼兒一般都認為被成人接納的行為是好的,反之則是不好的。

  幼兒期,孩子的個性心理特徵已初步形成,除非環境、經歷出現極為嚴重的轉折,否則已形成的行為動力型是很難破壞的。正因為如此,家長應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

  容易使幼兒心理偏離的因素

  忽視圍產期保健。許多資料已經證實,母親在孕期患傳染病、中毒、營養不良、腹部撞傷,以及出生時窒息、嚴重缺氧、難產或產傷,均會影響幼兒的精神及神經發育。有人做過統計,母親孕期伴有併發症或難產的兒童,出現神經質傾向者佔16.7%,有行為問題的佔18.4%。可見,從懷孕期起,就應重視胎兒發育和圍產期保健。

  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素質、彼此的關係、教養方法,均能對幼兒心理髮育產生影響。父母之間不和睦或離異,或對孩子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使幼兒情緒抑鬱、性格古怪、心理反常。過分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對幼兒過於粗暴、簡單,易使孩子形成膽小怯懦、恐懼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說謊、粗暴、無理的性格。

  防止心理偏移的方法

  平時應注意觀察幼兒心理情況。當孩子出現心理偏離時,父母應先從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環境中尋找根源。輕度的精神衛生偏離,只要注意改變教育方式,用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撫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對有明顯的心理衛生偏離,學習困難,或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宜及早讓兒童心理專科醫生給予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平日要注意形象化的教育。通過現實事例,培養幼兒與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讓孩子學習謙讓、懂禮貌、為別人著想等優良品質。遊戲在幼兒的心理髮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要讓孩子進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不斷擴大知識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學習的技能,還可以調節和治療兒童情緒失調的行為問題,克服膽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並促進兒童想象力、創造性、耐心和永續性、靈活性以及人與人交往能力的發展。

  讓孩子及時到幼兒園生活。幼兒園是兒童早期社會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孩子在這個集體中,通過各種遊戲、體力和智力活動,不僅有利於健康成長,也有利於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對於良好的個性形成是很重要的。在調查中發現,不論是公辦或民辦幼兒園的兒童,顯得活潑、開朗、易合群、守紀律、講禮貌。對比之下,家居的孩子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生人,在陌生環境中一時難以適應。

  要重視孩子的學前文化教育。學前文化教育有利於啟迪和滿足幼兒的求知慾,也是對孩子萌芽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學前文化教育中,不要單純讓孩子死記、硬背,要善於幫助孩子理解,並注意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式問題。還要培養孩子從小愛思考、愛觀察的習慣。同時,通過聽故事、講故事以及各種文化課,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德智體的全面提高。

  要經常關心孩子的健康情況。人的身體和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一方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時,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對孩子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可忽視。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解釋是:“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還包括了身體、心理的完好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力。”因此,對於兒童健康的完整概念應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保持良好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研究許海英山東師範大學2014-06-02

  2、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的特點及關係研究常紅安徽師範大學2014-04-01

  範文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滲透

  [摘 要] 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會引領著我們的幼兒在絢爛多姿的學習生活中,自由自在,生機盎然,健康有序的暢遊。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找到幼兒園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幼兒的心理潛能,發展幼兒的個性,達到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同時,真正提高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這一雙重目標。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交往;心理素質培養;合作;幼兒園教育

  正文: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會引領著我們的幼兒在絢爛多姿的學習生活中,自由自在,生機盎然,健康有序的暢遊。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找到幼兒園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幼兒的心理潛能,發展幼兒的個性,達到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同時,真正提高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這一雙重目標。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在幼兒園教學中盡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學習幼兒園的熱情,圍繞教學需要安排一定的心理素質訓練,並把心理知識的學習與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密切關注幼兒們的表現,幫助幼兒們在學習生活中品嚐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集體意識,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健康人格,培養自動自主參與活動的能力,自覺自願地投入到幼兒園學習中去。

  一、語言、行為的暗示——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行為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家長或老師若要毀掉一個兒童,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對他說一遍 “你怎麼這個做不好”或“你真討厭”,這樣便會使兒童在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自己這個做不好”或“那個也做不好”的圈子裡。這個事例就是典型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強化自身的親和力,既要旗幟鮮明地欣賞每一個幼兒的積極表現,對於那些比較缺乏自信的幼兒,教師不僅要用言語,更要用行為來暗示,增強其自信。教育家本尼斯說:“只要老師對幼兒抱有很大的希望,僅此一點就足以使幼兒的的智商分提高二十五分。”表揚是一種興奮劑,能激發人的內在動機,增強人的自身活力。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他們表揚。

  二、飽滿的自信心——帶動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情緒

  自信心是幼兒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每個幼兒都希望自己能學好幼兒園,可是學習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極大的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於是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儘量為幼兒創造成功的機會,保護其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對話,讓幼兒既鞏固了知識,又開展了一定程度的交往。如:與幼兒對話時幼兒可以離開座位,自由找一個同學對話,而且每節課都進行小組合作,嘗試任務型教學***這樣的環節適用於大班的孩子***,早上的即興表演節目時,可以讓幼兒自由說出自己學過的歌曲或是兒歌等等,這每天的即興表演不僅複習與鞏固了幼兒所學的新知識,也在鞏固的同時給予了孩子一定的自信。

  三、友善、和諧的氛圍——營造健康的語言和心理環境

  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持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基礎和前提的。”因此,首要的一點便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幼兒清除過於緊張的焦慮情緒,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與管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課堂心理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它對幼兒的學習具有潛在的影響。和諧、合作的氣氛有助於幼兒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則會大大抑制幼兒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刻板生硬,死氣沉沉。幼兒需要我們要經常對他們說試試看,加油!等激勵性話語,並根據他們的接受能力,選擇難度較低的任務讓他們很容易就可以完成,從而獲得較多的成功機會,使他們在不斷地成功中樹立信心,堅定學好幼兒園的信念。總之,在與幼兒的交往中,老師要努力建立一個磁場,讓幼兒感到老師的可親、可敬。從而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把幼兒園學習當作一種幸福、一種享受。

  四、與人合作,共同分享——學會與人交往,積極主動地發表

  合作是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種體現個人品質與風采的素質。所以教師要把合作學習和討論引入課堂,使幼兒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實現思維和看法上的碰撞,讓幼兒嘗試到合作的樂趣,建立民主、尊重和信任的人際關係,同時讓新知識在幼兒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當今獨生子女獨立性差,依賴性強,課堂上缺乏探究精神及與別人互動交往、溝通、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傾聽;學會溝通;學會體驗。

  總之,我們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貫穿於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也要發揮幼兒園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才能利於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利於培養新世紀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繪畫療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個案研究孫培山東師範大學2011-04-20

  2、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與應對劉豔學前教育研究2015-03-01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參考文獻
有關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淺論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淺談情緒與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
淺談情緒與幼兒心理健康的論文***2***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的相關論文
關於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論文
關於幼兒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論文3篇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