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從飲食者、地域、時令三個角度來認識中國飲食文化的型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飲食者型別

  一、宮廷、貴族飲食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於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註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範圍。這麼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統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後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細、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后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餚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儘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製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睪丸,其狀有小碗口大小,製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後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醃漬透徹,再用專門特製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佔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乾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餚,都是不能重複的,由此可以想象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鬥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餚。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製作了一些富於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儲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餚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範圍廣泛,製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製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鹹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餚烹時易於軟爛,口感好,易於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製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是隨城市貿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陸交通要道發展起來的,這些地方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雲集的商賈、眾多的市民,以及南來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達的資訊交流,都為市井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唐代的洛陽和長安、兩宋的汴京、臨安、清代的北京,都彙集了當時的飲食精品。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鮓、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物件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中國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飪的餚饌,即民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於民間菜餚。民間飲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隨意。或入山林採鮮菇嫩葉、捕飛禽走獸,或就河湖網魚鱉蟹蝦、撈蓮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豬狗雞鵝鴨,或下地擇禾黍麥粱野菜地瓜,隨見隨取、隨食隨用。選材的方便隨意,必然帶來製作方法的簡單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燒燴拌泡、脯臘漬燉,皆因時因地。如北方常見的玉米,成熟後可以磨成麵粉、烙成餅、蒸成饃、壓成面、熬成粥、糝成飯、也可以用整顆粒的炒了吃,也可以連棒煮食、烤食。民間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異性,決定了民間菜的味道以適口實惠、樸實無華為特點,任何菜餚,只要首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為了“美味佳餚”。清代鄭板橋在其家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日常飲食的感悟: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飲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2]、《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3]。

  中國戲劇

  京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

  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

  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鍼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民風民俗

  民間工藝: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麵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簷、鷲[4]。

  衣冠服飾

  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裝、到現代的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資料傳統文化作文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徵文
相關知識
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
精美的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簡單漂亮的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資料
現代陶藝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範文
有關傳統文化的經典散文_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散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對聯的介紹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學生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圖片和資料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