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安全知識小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防火小故事有利於提高兒童的安全防火意識,那麼你對防火小故事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訪,見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堆柴薪,這位客人便對主人說:“您的煙囪應該改為彎曲的,並將柴薪搬到遠處去,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默然,不予理會。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了,居民們共同搶救幸而將火撲滅。於是,主人家殺牛擺酒,對鄰居表示感謝,在救火中燒傷的被請到上座,其餘則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卻沒有請那位建議他改煙囪的人。有人對這家主人說:“當初要是聽了那位客人的話,就不用殺牛擺酒,終究不會有火災。如今論功請客酬謝,建議改彎煙囪、移走柴薪的人沒有功勞,而在救火時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才是上客嗎?”主人這才醒悟,將那位客人請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消防要以“防”為主,以“消”為措施。

  ***二***

  從望火樓到119

  我國古代的“望火樓”,最早出現在宋代。當時望火樓下駐紮有部隊,專門負責城中的救火工作,被稱為“潛火隊”。一旦城中發生了火災,望火樓上專門負責瞭望的人立刻向樓下報警,軍隊就立即出動滅火。

  當時南宋的都城臨安就有20餘處望火樓;甚至在一些村鎮都建有望火樓。

  望火樓到了清朝又叫“警鐘樓”。1908年,上海的救火聯合會集資興建了當時我國最高的一座警鐘樓,高約為35米。除了建警鐘樓外,許多城鎮還利用城門樓、鐘鼓樓來了望火警。這些城樓、鐘鼓樓大多建得很高,站在上面,可以把全城看的清清楚楚。

  在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上有一座1909年建成的濟水塔,當時是武漢最高的建築,頂層用作了望火警。這“警鐘樓”上有口鐘,是專門用來報火警的。這鐘可不能亂敲!城裡依照街巷的分佈劃分了9個區域,發現哪裡失火,首先要先敲鐘30下,然後,再按那個失火地區的編號敲幾下,通知人們前去那裡救火。

  除了敲鐘外,塔頂還要掛紅旗,通告人們發生了火災。當然,晚上就必須掛紅燈籠了。

  “警鐘樓”是當時最實用的火災報警方式。直到電話出現,才為及時報告火警和受理火警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到了清朝末期,我國開始出現有線電話。1881年英國商人在上海的租界裡安裝總機和電話;1900年我國在南京開辦了電話局。到1924年全國已有60餘個城市設立了電話局。從電話一出現,人們就意識到它在火災警報上的作用。當時的火警電話號碼統一為09。

  ***三***

  一家三口發生火災 爸媽在倉皇逃出之際...沒有留意到 孩子因為害怕而躲到了房間裡面 爸爸媽媽逃出來後仍是衝進火場搶救自己的孩子 但是孩子的模樣已經是判若兩人 緊急送醫.... 三度灼傷必須全身消毒傷口 在手術房醫生護士抓著那可憐的孩子泡入消毒水中 用醫療用的菜瓜布刷去孩子身上燒焦的死皮 孩子的痛的哇哇大哭幾度昏厥 父親本想幫忙救護人員的....但是看著孩子痛的 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不敢再進手術室 幾個月後...孩子回到家 爸媽不敢讓他看到他現在的模樣 家中的鏡子都收了起來 一天...母親從浴室門縫看著孩子 孩子在浴室裡面不曉得在望著什麼 母親發現是自己用來化妝的小鏡子忘了拿出來 母親擔心害怕的在門外哭泣 孩子發現母親在哭 告訴母親:媽媽.其實我這樣並不難看...我也會好好活下去 事後這對家長帶著孩子受傷時的照片到消防隊去 他說他們不需要什麼只希望相同事情別再發生了... 如果當初有準備一些消防的裝置在家中 或許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悲劇 這是老師請來的一位消防講師告訴我們的小故事 我們聽的震撼 我也覺得難過....***差點就要哭了*** 那位講師也感嘆臺灣教育中缺乏消防知識的宣導教育 在生活中多注意準備以防萬一 有多少人做的到呢?

“的人還:

防火防電安全小知識
小學生安全伴我行演講稿
相關知識
防火安全知識小故事
防火安全知識小兒歌
安全知識小故事三則
交通安全知識小故事
食品安全知識小故事
幼兒安全知識小故事
幼兒安全知識小故事***2***
安全知識小故事
小學生防火安全知識
小學生的防火安全知識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