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著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巨集觀感受,基於此我決定從 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上一節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範文二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範文三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裡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絡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絡起來,有什麼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古詩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
歡樂棋牌炸金花遊戲下載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灰雀的教學反思
灰雀的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
蝴蝶花的教學反思
高一物理的教學反思案例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解簡易方程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