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盲人相處不可存在的心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大多與遺傳***基因***相關。既能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經受各種事件的發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

  一、憐憫

  視力殘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明導致對環境資訊獲得的喪失和對環境有效控制能力的喪失、視力殘疾人學習的不便、生活的艱辛、求職之不易……使得視力殘疾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更易為人們所憐憫與關注。其實對視力殘疾人的憐憫之心是理解、關心、幫助他們的基礎,但僅有憐憫是不夠的,視力殘疾人也是與普通人一樣平等的人,他們渴望得到尊重、理解、關心和幫助。國外由於盲人教育尤其是盲人早期教育發達,盲人的能力和社會地位與普通人相當。

  二、恐懼

  由於視力殘疾對個體的傷害相對更為“殘酷”,人們總是把對黑暗的恐懼從“盲”遷移到視力殘疾人身上來:“寧可死也不願意盲”、“失明比死亡更可怕”、“一死 百了,失明是活受罪”……加之視力殘疾人生活的艱難、外貌的異常等會讓更多的人對視力殘疾心存恐懼。其實視力殘疾人和普通的人一樣,並不可怕;相反,他們作為視力有殘疾的人生活在視覺社會裡,處處都感到不方便,他們對這個世界也有一中恐懼心理,因此雙方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三、迷信

  一提起盲人,有些人馬上還會與“算命”、“報應”等封建迷信聯絡起來,覺得盲人神祕的同時也覺得盲人的“可畏”。人們往往迷信盲人的“聰明”、“靈驗”,其實不然,盲人都是從不同的來者中綜合各方面的資訊,加之簡單的心理推導而已。原本我們對其期望值低***小瞧了他們***也是使自己驚訝的另外一個原因。

  四、視力殘疾就是看不見

  絕大多數普通人一聽說“視力殘疾”馬上就會認為是“眼前漆黑一片”、“暗無天日”……,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種,低視力有部分視力是不用分說的。即使在“盲”類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盲人”都還有一些剩餘視力。

  五、神祕

  一提到盲人,許多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是比較神祕:眼睛看不見,從來不撞到樹上,也不會撞到牆上,他們的耳朵特別“尖”。其實不然,據許多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反覆測試認為:從解剖生理方面來說,盲童的聽覺器官與普通人的並無明顯的器質性變化,所不同的是盲童的聽覺器官被迫獲得了更多的刺激機會,感覺功能得到了強化。

小心心理疲勞從而導致損自身健康
哪些習慣容易招噩夢
相關知識
與盲人相處不可存在的心理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淺談高中優秀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論文
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人際交往中如何與小人相處
如何分辨小人及如何與小人相處
與老人相處的禮儀與禁忌
新媳婦如何與親人相處
處女座的人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
處女座的人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