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公共藝術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城市公共藝術的特性之一是公共性與參與性,本文將城市公共藝術預設成能對城市文化認同、城市公眾社會情緒和社會情感產生影響的藝術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市公共藝術論文,供大家參考。

  城市公共藝術論文範文一:城市公共藝術設計

  摘要:公共藝術於都會空間之角色定位是多種複雜交錯的結合,端看觀眾以何種情緒及角度解讀,用心態去改變整個生態與環境,姑且不論其動機是為何種機制產生的公共藝術,其角色應是讓人產生讚許、愉悅舒適並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任何放棄與觀眾溝通的公共藝術作品,就如同都會空間強迫視覺而無可奈何的毒瘤。

  關鍵詞:城市環境;公共藝術;設計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公共藝術對公民美學的意義

  莊子說:“道:藝。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藝術是無法定義的。藝術含有人為意義的審美活動,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脫離有形推進到無形“美”的自身,所以觀念美是為表達形式完美的典型。藝術品並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藝術家對情感形式的瞭解,這就是藝術的意義。而藝術的功能,使靈魂平靜,心靈與永恆的律動中,透過辨證,而逐步接近永恆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純淨化人類的靈魂,達到絕對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間的事物導向正確、和諧、幸福,激起人類高階理性的快樂,促進精神動力的開展。

  “美學”是研究藝術中美的科學,美與人的工作、生活相關,研究美學,要科學的總結人類的審美經驗,揭示各種審美活動的規律也要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從而推動美的創造;促進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發展,史人類的活動更美、心靈更美、環境更美。“藝術源自於生活”是眾所皆知的一句話,但事實上藝術跟生活還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藝術也是公民美學的表的,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責任。“美學”同“藝術”與民眾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一般民眾在生活上已經開始重視到環境清潔及休開娛樂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處“藝術”及“美學”無所不在,而生活美學則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識。

  二 、公共藝術與城市

  人類是城市生活的主體,而公共藝術是城市的的藝術,與城市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日益發展,城市建設不僅僅只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於良好的生活設施和豐富的文化活動,於是,人們開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悅及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起文化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藝術處於藝術向生活滲透的邊緣地帶,與傳統相比,由於藝術受眾、媒材、藝術展示的空間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它需要新的評價標準:首先,就公共藝術必須為一般群體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適於藝術意義的深度承載和表現,而更重要的是要強調一目瞭然的直觀性。

  其次,就公共藝術的鑑賞與環境的關係看,傳統鑑賞建立在對藝術物件進行審美孤立的前提下,藝術品被放在畫室、畫廊或者是美術館的中心位置,它因為與周圍的事物不同而強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從而使自己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藝術往往被視為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強調它的分離性,而是強調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與周圍環境共構一個和諧的景觀,就成了對其藝術價值做出評價的重要尺度。

  三、公共藝術的設計要同城市公共空間相符合

  在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藝術已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佔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藝術設計並不像單純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覽館裡所創作的作品一樣,這種藝術作品必須要融入公眾的審美要求並滿足於公共空間的綜合性要求才具有意義和價值。

  由於現在社會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間被慢慢吞噬,那麼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就更應該具有人性化,同時要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滿足公眾的審美要求。這樣才能保證不浪費城市公共空間的資源去建設那些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的作品。我們要提倡在我們城市公共空間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藝術性、開放性的公共藝術作品,提出公共藝術設計的出現代表了藝術與社會關係新的價值取向,公共藝術是為人們的審美生活、休閒娛樂等需求所設計的,所以它要滿足公眾的意願,如果連公眾的意願都沒辦法滿足,那麼這種公共藝術 作品只能說是對公共空間的一種浪費,不但沒起到任何價值,反而卻影響了公眾對於公共藝術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和理解。

  四、公共藝術與人、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1、環境對人的作用取決於人對生活環境的多種要求,因此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廣泛的探討,其中吳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創造》一文中所談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態,包括清晰性、可達性、多樣性、選擇性、靈活性、衛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鄰里感、鄉土感、私密感和繁榮感等美感範疇向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展開,反映了人與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環境對人的作用有以下五個要素:

  1.1親切感:在環境處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體貼入微的自尊自愛,他體現在環境功能、氛圍以至細部構造的若干層面。

  1.2認同感:人們對環境感受的共識性和歸屬感,它體現於環境的性質、方向和領域等亦向的明晰。

  1.3指認感:人們對環境感受的差異性和新鮮感,它體現環境的個性,予以人們探索和期待的意識。

  1.4文化性:環境實質通過造型、色彩、質地以及空間處理、環境的過渡等傳達較高層次的文化價值和予以人們愉悅的美感。

  1.5適應性:以上各要素在環境不斷變化過程中,或在長時間內滿足人們不斷髮展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是緊緊相扣的實質現象,譬如:藝術品與基地的關係、藝術品對公眾的關係、藝術品既有的現象。這些正顯示整個社會與“公共藝術”間的相互關聯,就以下三點分析:

  ①、藝術品與基地的關係:公共藝術品與其所處的環境的關係分別有各種可能。有時藝術品的取向與特殊基地的特性無關。此一型別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帶有藝術作品的價值而存在,與基地無任何關聯。作用上純粹為了美化裝飾基地。作品可因本體的特性而被納入純為美化基地為目的之任何個案。

  ②、藝術品對公眾的關係:公共藝術的一個根本現象就是以藝術品為標的物。藝術品與公眾的關係,誘發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的關係。大致就其性質約略做為有審美的作品、賦有象徵意義的作品、扮演教導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機能性的作品。

  ③、公共藝術的現象:談論公共藝術,最重要的共識是無所謂的進步或退化,也無需刻意劃分,把公共藝術品逼向是非題。公共藝術是一個不穩定、且持續發展中的觀念,它的諸般樣相識相應於時代與社會的互動。公共藝術雖不�限於立體造型物,但仍以戶外、雕刻、大型造型物為多,甚至因空間開發的有限與壓力,講究多元的利用與機能的致用。公共藝術除非實用構築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為一個斟酌的範疇。

  當人們對建築與空間的反省時所思考者還是以建築的本位為主,但傾近則有相當大的轉換,公共藝術的規劃執行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簡單的說法:即是建築師或規劃師與藝術家在一開始時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築師先行規劃後再邀同藝術工作者續行補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開始即融合雙方意念來工作,並無主從配屬的分別。 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的多樣性及設定性質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標地物本體的機能來看大多屬於無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種專案的藝術品設定,大都以美化環境空間為前提。

  結束語:

  公共藝術在設計的時候不光要符合大眾文化,同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當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關係緊張等各種城市化問題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藝術的出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潮流。

  參考文獻:

  [1] 馮天瑜著.文化守望[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2] 夏海山著.城市建築的生態轉型與整體設計[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3

  [3] 美理查德・馬歇爾RichardMarshall,沙永傑編著.美國城市設計案例[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4

  城市公共藝術論文範文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

  摘 要: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溝通,回顧公共藝術發展的文化脈絡,透析城市公共藝術與公眾、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的關係,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環境,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人性化設計原則,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滿足人們的心理、視覺、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性以及開放性。人們需要溝通。實用性和裝飾性公共空間設施。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 藝術

  一、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所謂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築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城市的開敞空間依據其權屬性質可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同時,它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之處。城市公共空間的創造是為了給人們的戶外活動提供舞臺,城市空間裡的生活比城市空間本身更為有意義。人類需要交流、需要溝通,這就是公共空間形成的基礎,由於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既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為載體的城市提供各類適宜的場所。

  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環境城市公共空間儀式的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是‘天成之筆’自古以來人類就與自然環境相容相生,中國古人利用自然環境應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於自然’成為現代設計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間應該關注自然屬性的特徵。提倡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習慣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區的特質。

  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文化環境。對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與文化環境的互動關係的研究,這種互動性體現在文化環境的營造上,這樣能強化場所特質,傳遞社會文化意義,引發環境使用者的共鳴與聯想,使藝術品、公共與環境之間形成兩性的互動,激發環境的生氣與活力。文化環境因此得到營造。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實用性和裝飾性進行公共空間藝術設計,要分析特性、作用與功能。實用性公共空間是公共空間分類中並服務於公眾的空間,體現對公眾的關懷。實用性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便利性滿足率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對此類設施的功能性設計是首要的,對物材料、結構、視覺感受進行反覆的調整試驗,使其符合人的使用習慣、視覺心理習慣。不如說公共設施;人行道、天橋、地下通道、照明設施、護欄、指示牌、展示櫥窗、候車亭、電話廳、報亭、郵筒、座椅等。而裝飾性的公共空間藝術是為配合環境而進行的藝術創作。

  四、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原則 1、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常常將忽視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質量,城市公共空間應有的步行、購物、休閒、交談、觀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間呈現出 “重物輕人”的傾向:讓人感到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公共空間離開了人的使用,就變得毫無意義,人們無法從中得到身心愉悅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空間的設計只有以人為本,適應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適度,空間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城市公共空間實質上是都市生活的焦點,緩解了人們的精神壓力,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渴望。

  2、縱觀人類的發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間必須以“人的尺度”為空間的基本標尺,才能為人的活動交流創造條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環境設施如坐椅、雕塑、遊樂設施等的形式和佈局應符合使用者的多樣性要求,儘量創造親和感和溫馨感,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鼓勵人們積極利用和參與,並體現對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關懷。那些貼近居民、小而精緻的公共空間,往往更能賦予人們安全感、舒適感、親切感和人情味,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所。而且構成了都市的人文風貌。

  3、每個城市都是“生長”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之中,城市公共藝術與市民的生活,城市的歷史形成和發展、環境的視覺性有密切的關係。與地域文化、民族分佈、風土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風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間場所,由於規模、功能的差異以及人們活動型別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場所精神。

  城市設計不應“千城一面”,而應,將城市特有的自然、經濟、人文、歷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為創作源泉,順應地區的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歷史資源,通過統一與變化、尺度與比例、協調與對比、均衡與突出等構圖法則的運用,將城市的各種物質、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間的構成元素,形成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這樣的空間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和社會性於一體,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併成為人們的記憶符號,是充滿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間。人類活動大部分內容分是在公共空間進行的,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在公共空間的各種行為的需要,而進行公共空間藝術的設定。

  五、市公共環境的藝術性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是人類文明生活的一種反應,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是未來配合環境而進行的藝術創作,他是公共空間藝術主要變現形式。此類作品的創作注重自身的藝術價值,但又收到環境的影響與制約。藝術精神主體必須超越物質主體需要的滿足,人人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精神處於疏離狀態。城市的公共空間藝術性在都市的存在的價值非常大。可以進行對人的認識、教育、審美和心理調適功能,來達到符合人與自然關係的精神生態優化,而且可以創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間。它對人們的感覺經驗也在起著改造作用,而這些公共空間藝術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的創造精神和社會審美教育功能,來引導大眾走向高藝術性境界,承擔改善整體視覺關係的美化功能,因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性和公共性是統一的。

  總結:人的活動複雜性,決定了公共空間性質的多樣性,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開放性,不但包括視覺上的多層次、多崗位的開放,還包括觀賞者不同審美情趣的開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創作是綜合性的,要綜合考慮功能性。人文題材、環境觀、公共性、環保觀念、材料選擇,以及對公眾的心理情感影響等等因素。這種綜合性特點受到視覺心理學、建築學、環境色彩學、光學、民俗學等。總之城市公共空間的創作是藝術家在環境與大眾之間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橋樑‘的活動。

  城市公共藝術論文範文三: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

  公共藝術Public Art是一個外來語,又被稱為公眾的藝術或社會藝術,它不隸屬某一類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也不單指某一類藝術形式,它存在於公共空間併為公眾服務,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精神與價值。

  一 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

  學術界對公共藝術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不外兩類,一類是從狹義的角度界定,另一類則從更加廣義的角度加以闡釋。從狹義上講,公共藝術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間中如:公共綠地、廣場、建築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畫、裝飾、園藝、標識、廣告、地景等藝術形式。廣義的公共藝術包含內容更為豐富,不僅包含前面提到的諸多藝術形式,還包括由公眾興辦或參與的公開的表演藝術和其他公開的藝術活動。

  公共藝術涉及範圍廣泛,從形式上說,它有雕塑、攝影、廣告影像、壁畫、表演、音樂、園藝、裝飾等多種表現;從功能上說,它可以分為紀念性的公共藝術、裝飾型的公共藝術、休閒型的公共藝術、實用型的公共藝術、遊戲型的公共藝術以及慶典型的公共藝術;從空間佈局上看,它可以有立體和平面之分、室內和室外之別以及地景和空間相對。從載體上說,它可以是硬性的,如雕塑、陶器、圍欄,也可以是軟性的,如編制物、燈光、掛飾,還可以是以多媒體的形式出現的,如照片、音樂、影像等存在形態。

  公共藝術最根本特徵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義有兩個層面,一是從形式的角度看,公共藝術與私人藝術和架上藝術有很大差別,這表現在,一方面,它進入的是更為廣泛的公共空間,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構;另一方面,公共藝術的公共空間性必須要面對公眾,公眾可以主動選擇美術館、音樂廳中的藝術,但必須要面對城市中的公共藝術。二是從內涵上講,公共藝術已進入到廣泛的社會交流中,它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體現的審美趣味就不能是隨意與私人的。它不是對日常生活的區域性裝飾和簡單介入,而是以美學、文化、藝術觀點為指導,從整體上介入公眾的生活方式,以不斷引導和滿足人們對藝術化生存的需要。

  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於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

  從發生學上講,公共藝術從產生時期就與城市結緣,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藝術的最早發端應追溯到古希臘雅典城所出現的陽光廣場,那時,大型廣場和公共建築的出現就使得藝術有了開放性、民主性和參與性的特徵。現代意義的公共藝術誕生在二戰之後,伴隨著美國對城市的重新規劃與治理,一些藝術家開始把藝術創作的場地從美術館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以雕塑為主要代表的室外藝術大量出現,公共藝術一詞也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由政府倡議、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實行的“公共藝術計劃”直接贊助公共藝術則把這種藝術活動推向高潮。

  從發展的角度講,城市是變化的,公眾對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相對於人類的其他創造成果,城市的發展因為人們不斷改變的需求而始終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沒有最終的完成體。在現代城市的發展歷程上,以經濟為核心的現代主義世界觀使許多城市失去了他們曾經擁有的人文精神資源,而新興的城市由於缺少文化的積澱,也逐漸淪為環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對自然資源的過渡開採和對環境的無情破壞,使得城市變得更加無情與冷漠。

  正如查爾斯•摩爾在一次頒獎典禮上所說的:“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不可居住。此時,我們的建築卻變得‘越來越好’。這是為什麼呢?”這個疑問正說明了城市的擴充套件已越來越遠離藝術化生存的理想,越來越遠離令人愉悅的美感,越來越遠離它建設的初衷。

  城市的片面發展必然引發對文化的訴求,喚醒人們對藝術化生存的迴歸。進入21世紀的城市,經濟已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圍已成為表現城市魅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將向有文化積累的城市轉移,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與融合。

  從功能的角度講,公共藝術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現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種體現。相對於純藝術和架上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質必然使得公共藝術的文化表現性要強烈得多,它承載著更多的社會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帶有更多的群體而非個體、社會而非個人、共享而非佔有的非功利色彩。藝術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現代公共藝術就是還城市以美感,讓人體會生活於其間的真正樂趣,讓城市成為人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

  從文化本身來講,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內涵,是一個城市的品格的象徵。城市是人們聚居和生活的社會形式,或者說是人類的社會化存在與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社會發展的縮影,它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發源地,城市本身便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動寫照,反映著它所處的時代的社會面貌、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生活方式、哲學觀點、

  審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 文化問題,城市也成為當代人觀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現自身的天地和舞臺。

  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萬別,根本的差別就在於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沒有富有創意與代表性的公共藝術和公眾參與的相對寬鬆的藝術氛圍的存在,有沒有適當比例的充盈著藝術氣息的文化交流與審美及休閒娛樂的公共空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它們的多寡和繁榮與否往往體現著這個城市居民的生存樣態、審美趣味乃至整體的文化精神。如果說建築是城市裡的“面”,道路是城市裡的“線”的話,那麼公共藝術就是城市中的“點”,它們凝聚著它們特有的靈性,展示著它們特有的語言,訴說著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個觀念,讓人們品味著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

  二 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現狀

  在我國,公共藝術是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現是在20世紀90年代,與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公共領域的不斷增多和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密切關聯。可以說,公共藝術理念在我國城市的不斷深入和其文化價值的突顯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國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結果。

  在我國,公共藝術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環境藝術”的面目出現的。在20世紀80年代,公共藝術是以城市雕塑為主要形式。以北京為例,在1984年,北京就率先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以雕塑為主題的“石景山雕塑公園”,長安街沿線也匯聚了眾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位於復興門西的和平少女則成為這一地區的標誌性雕塑,少女潔白的形象與濃郁蒼翠的綠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內蘊的主題傳遞出和平這一永恆的人間理想,應該說,這件藝術作品成為那個時代公共藝術的大成之作。

  80年代中後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內的公共藝術開始注重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這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過速發展導致的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相關聯。藝術家開始關注環境惡化對城市生活質量的影響。這一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以現實的城市環境問題為主線,自覺地把藝術設計和環境理念相結合。正像一篇評論文章所說:“80年代現代意識的一個重大發展,不是什麼主義、運動,也不是什麼風格、流派,而是環境藝術與環境設計的普遍認同。”環境藝術的表現方式進一步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藝術觀念的理解,它將構成環境空間的各種要素結合起來去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藝術家前瞻性地擔負起藝術對環境、藝術對城市文化發展的重任。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中國城市建設的步伐也隨之加大,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結構開始出現經濟――商業的利益主導,文化消費市場充斥在城市和它的邊緣地帶。

  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個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態勢,一方面,與商業社會的特徵相吻合,出現了一批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藝術,以充斥於各公共空間的各種廣告為標誌;另一方面,伴隨著公眾文化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觀念的更新,以消費為特徵的藝術――波普藝術悄然興起,它強調公眾的參與和興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費,公共藝術呈現出大眾參與的態勢。

  在藝術設計上,由於城市設計思想納入城市規劃當中,伴隨著大量“歐陸風格”建築在中國個大城市的出現,追求藝術風格的個性異彩的公共藝術和個性建築相呼應,市民廣場、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濱水景觀、商業街公共藝術等的大量出現成為90年代以來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觀”,體現在公共藝術特色上則是大眾化、個性化、娛樂化和商業化的相互雜糅,寫實藝術、抽象藝術、波普藝術等藝術風格並存,文化藝術消費成為大眾消費的時尚,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存在成為構築城市文化的風景。

  但是,公共藝術的繁榮景緻並不意味著我國公共藝術設計理念和藝術創作的完美,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精神追尋的探索和實踐所取得的累累碩果並不能掩蓋與之伴生的一系列問題。在公共藝術中,對城市文化建設的誤讀和理解偏差以及一些其他的人為因素導致了公共藝術中發展的一些有悖於藝術公共精神的現象,有些公共藝術甚至成為日益氾濫的視覺汙染。其具體表現在:

  之一:公共藝術的同質化現象。以雕塑為例,幾年前在華東某城市的街頭矗起一組擬人化的銅雕,贏得了公眾的好評,而不多久,類似的銅雕被大量複製,出現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廣場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克隆”城市雕塑,成為城市文化中的藝術垃圾。類似的現象還出現在對城市廣場設計的雷同上。這種城市公共空間的“同質化”現象,只滿足於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卻忽略了不同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城市現狀。城市公共藝術“千人一面”現象使得城市的表情單一,缺乏形象魅力。

  之二:公共藝術的“非藝術”現象。在我國,與公共藝術呈飛速發展態勢相伴的是藝術設計和製作上的粗鄙和沒有文化支撐不知所云的空虛符號,出現與藝術相違背的非藝術現象。以首都北京為例,由於缺乏總體的公共藝術規劃,缺乏嚴格的公共藝術質量評判體系,在繁華的西單地區曾出現過一組因被民俗學家斥為“敗俗”的雕塑,僅僅擺放了一

  周就被迅速拆除了。就雕塑一項,北京已經被拆除就有34項,另外十幾項被評為“差”的城雕也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

  之三:公共藝術的“形象工程”現象。公共藝術成為政府官員顯示政績的一張名片。超大型的文化廣場、超豪華的主題公園以及一些迎合政治需要但不顧及審美需要的“塗脂抹粉”術成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代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是在高、大、全上相互攀比,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是城市發展的“異化”。以北京為例,由於地處政治文化中心,許多公共藝術的立項壓在政治運動式思維上,為了迎奧運和建立文明社群,許多街道大搞公共藝術,一轟而上的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

  之四:公共藝術的“快餐文化”現象。公共藝術在我國誕生較晚,但自誕生之日起便有席捲華夏之勢,甚至出現公共藝術“大躍進”的局面。以上海為例,到2004年,上海的1034座城市雕塑中,優秀作品

  只佔10%,另外10%是劣質,其他80%則為平庸之作。公共藝術的創作一旦脫離了藝術的精神,成為文化的快餐和應景之作,那就脫離了它真正的使命和神聖的意義。短期的“快餐文化”催生的公共藝術呈現出浮躁、膚淺的文化現象,它使深層的文化思考表面化、簡單化,造成藝術品性的矯飾與低質,或形成公共藝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浮誇品質。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表情符號,是城市內在的外化,是城市價值取向的風標。公共藝術問題的出現直接導致城市文化構建上的偏差,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衰弱,正視問題,認真解決才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三 城市公共藝術發展因素分析

  在我國,造成城市公共藝術狀況良莠不齊的原因和影響公共藝術發展的因素很多,傳統與現代藝術觀的衝突與融合、藝術的獨特個性與公共精神的差異與互補、藝術家的主體性與公眾參與性的價值衝突、城市建設與藝術環境的問題、藝術設計與製作的即時性與延時性考慮,政府的職能與公共藝術規劃的制定等問題都影響公共藝術的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素就是藝術家與公眾。

  近現代藝術,是由藝術家來決定藝術的,這種觀念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在個人主義、精英主義的世界裡,藝術是晦澀的,它們常常是個人內心生活的傳記,或者無意識的顯露,藝術具有不可通約、無法有效傳達的特性,藝術與公眾之間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藝術家無端對自己的拔高,使公眾處於一種藝術強權之下,如果不接受這種藝術的強權,公眾就會被告知為沒有文化。傳統藝術理論中,藝術高於生活,以及典型化、理想化的思想,構成藝術脫離生活的理由;在神聖的名義下,藝術與公眾的生活和體驗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可謂藝術是藝術,生活是生活,似乎逃離現實的牢籠才能體現藝術的價值。

  公共藝術時代的藝術家應該是公眾知識分子,要有強烈的公共意識和公共情懷,應是生活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科林伍德曾經指出,藝術家“所從事的藝術工作並不是代表他私人的努力,而是代表他所屬的那個社會的公共勞動。他對情感所作的任何表現,是從一個不言而喻的標題開始的,它不是‘我’感到,而是“我們”感到。公共藝術的特殊性更要求藝術家不應遊離在生活之外與公眾故意拉開距離,他們要與公眾共同交流和溝通關於社會生活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感受。他們和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一起給城市生活以色彩和生機。他們的藝術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城市之中,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成為城市生活、歷史與文化的組合,要用特有的符號傳達對城市生活的情感。

  傳統的藝術觀念往往強調藝術作品作為自足完整體的形式存在,而不關注欣賞者的接受之維。伴隨著藝術從古典藝術的高深殿堂走出而跨入普通大眾階層的事實,藝術活動中的公眾缺席的現象已大有改變。接受美學指出,未經閱讀的文學作品不過是一堆無意義的紙張和印刷符號,僅僅是潛在的存在,只有當作品被接受者感知並引起反應時,這種潛能才會轉化為形象、含義、價值和效果。

  公共藝術同樣不是少數藝術家和設計者的事,它還是千萬個使用者的成果。介入和參與是公眾與公共藝術發生關聯的最重要方式,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文化消費時代。

  一方面,公眾已經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藝術家所提供的公共藝術形式,在藝術設計上往往參與建議。藝術的創作不再只是專業藝術家,一般民眾也可以是創作者。甚至,許多藝術家在公共藝術創作過程中自己消失,讓參與的民眾浮現,藝術不再專屬於特定社會階層,或者是少數精英。

  另一方面,從藝術接受的層面上,公眾的藝術接受才是藝術活動的最終完成。公共藝術就是藝術家和公眾在公共空間的對話與交流,從表層看藝術家為公眾提供了公共空間中的藝術氛圍和審美情境,這種交流的深層涵義則是藝術提供了讓人詩意生存的可能。

  公共藝術不僅打破了不同藝術形式之間以往的疆界,還提供了一種藝術家與公眾、藝術與公眾之間對話的可能。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家應該懂得與公眾對話的技巧,通過對話,把公共藝術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區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而對於公眾來說,參與藝術的過程就是藝術薰染的過程,也是藝術領悟的過程,公眾審美趣味與文化修養的高低衡量著與藝術家對話的質量高低,公眾藝術素養的提高成為公共藝術向良好空間發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在發展,我國的公共藝術事業前景可觀,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我們需要獲得一種精神,一種把握了城市歷史、文化根脈的精神,這種精神的獲得需要藝術家、公眾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張倚蔓:設計體系的基本框架 《工藝美術參考》,1989,第1期。

  [英]科林伍德:《藝術原理》,31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動畫藝術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中學藝術教育教學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城市公共藝術論文
城市公共藝術中裝飾雕塑藝術的運用
淺談學校領導藝術論文
淺談農村公共衛生論文
城市公共交通論文例文
公共藝術論文範例
公共藝術論文參考範文
公共藝術論文相關範文
淺析城市公共設施色彩設計要素
淺談電影廣告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