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黑板報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清明黑板報吧.

  資料1:清明節各地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國的漢民族,祖先觀念非常濃厚。這恐怕與起源於農業文明,農耕技術、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有關,也與儒家思想觀念有關。因此,兩千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烏丙安教授指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烏丙安舉例說,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裡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遊時,還逐漸加入了盪鞦韆、放風箏、踢球等豐富多彩的健身娛樂習俗。

  設計圖

  資料2:清明節作文我也好想念爺爺啊

  我的家鄉在格爾木市河西農場,我們這裡的風景雖稱不上秀麗壯美,但也是四季明朗,各具千秋。

  春天,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微笑著窺探辛勤耕耘的人們;夏天,金燦燦的油菜花,滿樹的沙棗花,香味瀰漫著整個村子,彷彿置身與花的海洋;秋天,收穫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飽滿的麥粒、小紅燈籠似的枸杞是這裡最美麗的風景;冬天的這裡到處一片白茫茫的,下雪的時候,銀色的冬裝更加增添了這裡的寧靜與和諧。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時候清明節也就到了,沉睡的大地也喚醒了人們心底最深沉的思念。從我記事開始,母親每年的清明節這天都要帶著我,拿著黃色的紙錢,備上好多好吃的給爺爺上墳,說是去看望爺爺,給他老人家送些好吃的,送些錢去。雖然我不太懂這樣做爺爺會不會收到,這樣的錢管不管用,但我願意這樣做。

  爺爺的墳在山那邊,離家有些距離,媽媽舅舅們總是聚在一起開著拖拉機去,坐在車上的我起初滿心歡喜,好像趕集一樣,看到媽媽的臉上比較凝重,我便再沒有了高興的感覺。顛簸了一會兒,到了爺爺的墳了,媽媽舅舅們便拿出帶著的鐵鍬往爺爺的墳上添土,嘴裡還不停的說著一些我聽不太懂得話,這時我發現遠處山上也有人像我們一樣,來上墳祭奠的人家。山上多處飄著的青煙,夾雜著濃濃的柏香味,也讓我隨著風飄到了爺爺的記憶中,想著爺爺小時候對我的疼愛,爺爺的慈祥、和順,一種說不上的難過湧了上來,跪在爺爺的墳前,聽著媽媽對爺爺的叨唸:爸,你在的時候沒吃上啥好的,一輩子省吃儉用,現在好了我給你做了好多好吃的,你慢慢吃,還給你捎去了好多錢,別省著缺啥買上,買點高檔的煙抽著,那樣不傷肺,……此時的媽媽的眼裡沁滿了淚花。我也好想哭,我也好想念爺爺啊

清明黑板報素材
禁毒宣傳資料黑板報
相關知識
清明黑板報內容
二年級說普通話講文明黑板報內容
一年級講文明黑板報內容
小學誠信文明黑板報內容素材
校園文明黑板報內容資料
校園文明黑板報內容
環保文明黑板報內容資料
小學一年級文明黑板報內容
安全文明黑板報內容
環保文明黑板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