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學思想比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哲學的產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哲學所關注的哲學問題也在不斷地變化,但其承繼的仍然是古希臘的哲學精神——都表現為對各種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注和對確定性的追求;而中國哲學的產生,是從《易經》開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陰陽五行等觀念。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後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範。

  關鍵詞:古希臘哲學;產生;中國哲學

  哲學的產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但是由於古希臘典籍的缺乏,資料不齊全,所流傳下來的往往是一些傳記學家或者是哲學家的零碎記載形成的殘篇,這對於全面瞭解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以及中西哲學的對比有很大限制。以下所進行的主要是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產生之初的條件對比,以此試圖揭示中西方哲學在源頭之處的不同,從而更好地理解兩個哲學的方向和發展,最終達到兩者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一、自然條件

  希臘人原來是蠻族,他們來到希臘半島和愛琴海諸島嶼,開始也是務農。然而古希臘境內多山,適合種植果樹,其尤為盛產的是葡萄和橄欖,其生產的葡萄酒和橄欖油多數用於對外出口,因此從根本上說,古希臘還是農本經濟。在陸路交通不暢和不具備如同中國那樣農耕條件的情況下,古希臘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線,大力發展海上貿易,進而才與其他地區交往、交流,所以,古希臘在海上貿易過程中形成相對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生活中與海洋接觸較多,這也能激發對自然奧祕的思辨、探索。故有些哲學家把古希臘哲學產生的這一自然條件稱“海洋文明”。在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往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明:公元前六世紀,波斯自東向西入侵,造成領土變遷、民族遷徙與融合、貿易往來頻繁。埃及、巴比倫文化西傳,各種經驗、技術、知識能夠得到交流。學習和汲取它們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華,並且對之進行批判、改造和綜合,從而形成具有古希臘特色的哲學—科學文化。

  在自然因素這一條件中,中國的地理環境和古希臘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為中國與古希臘的自然條件不同。

  1、中國有著廣袤而豐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陸路交通,農業比較發達,經濟的交流主要通過內陸各個國家***甚至只集中在幾個諸侯國***之間的互通有無。

  2、在古代,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國的周邊國家的文化,雖然在具體表現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內在文化”,這樣的外在條件使中國文化的視野被限制在一個類似的傳統環境當中,成為一種內向型文化。

  3、中國的文化是當時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往往難以接受和認同落後文化,而落後文化卻能較好地接受、認同先進文化,因而,在這種諸多的自然條件影響下,造成古代中國與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較少,進而引進其他文明的先進文化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穩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結構。這些自然條件使中國哲學的特徵表現為一種封閉的自我發展,具有穩定性。

  二、社會條件

  由於古希臘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以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各個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離開來,並且創造了諸多形式的政體,有僭主制、貴族制、共和制、等形式。這種狀況“實在得益於這一地區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以及希臘人政治組織能力下的相對割裂的地理環境”。[1]在多樣性的環境裡能促進相互之間的比較和思考,激發人的批判精神和創造能力,也有利於在相互比較中形成新、更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在一些較為寬鬆的城邦裡形成了古希臘著名的民主制,這種民主制總體上為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因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和相互辯論可以允許合法存在,它允許甚至保護公民自由思想的權利,有利於使一些背離傳統的或與時下流行的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因為古希臘的哲學家多為貴族,能夠有很多閒暇把注意力集中於思辨活動。而且,他們的思辨基本上是純個人的活動,這樣,自由思辨的空間可能更廣闊。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對傳統***主要是巫術和神話***採取超越成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臘哲學的主流:超越傳統。[2]故有人把古希臘哲學的產生的這一條件稱:閒暇與靜觀或非功利思考。因此城邦制和民主製為古希臘哲學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社會環境。

  在中國,雖然較早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有利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繼承下來的敬天、祭祖的傳統思維,在宗法制度的制約下,產生了內外諧調的價值取向,在大一統的國家內形成具有自身的特點的中國文化,並通過國家權力來強力推行,使思想傳統較早形成和比較一致。另一方面,較嚴厲的思想鉗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狹窄的範圍內能夠進行討論、研究和辯論的空間較小,多數思想家把傳統思想當作政治行為、禮儀和道德規範的主要來源,使中國哲學整體朝向倫理***政治***的方向進一步發展。這一哲學產生條件與古希臘哲學絕然不同,中國的官宦階層和印度的僧侶階層,個人思考必須為社會“服務”。

  三、經濟條件

  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使一部分人能夠從事腦力勞動。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的產生來自於“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樂安適的種種事務幾乎全都獲得了以後”因此,在古希臘,探討政治和哲學在社會經濟發展後獲得了物質前提,只不過多數人主要思考政治問題,有一部分人則轉移了注意力,把對政治體制和政治規範以及對人和社會的關注轉向對自然和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注,用理性去探求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們驚歎於自然的各種現象的奇妙,並試圖尋求在各種自然現象後面的非神的、恆定的原因,試圖用理論來論證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邏輯的嚴密,進而產生古希臘獨特的哲學—科學思維方式。但在中國古代,擁有物質滿足前提的中國沒有如同古希臘那樣對自然“驚異”。其原因在於: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經驗的作用。在中國的各種理論當中,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倫理道德都需要具有可實踐性,就是哲學也不例外,因此,中國的古代科學一直具有豐富的實用技術和各種發明創造,但卻缺乏科學理論資源;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士人階層***也同樣處於物質滿足的前提下,但是他們在社會地位上並不是獨立的,必須依附於權貴,被權貴豢養,因而需要為權貴的爭權奪利鬥爭服務,因此士人關注的焦點放在政治鬥爭、權利鬥爭中,而不是關注自然等對現實“無用之事”。[3]相反,在古希臘,哲學家與權貴的關係一般來說是平等的,人格是獨立的,甚至有的哲學家本身就是貴族,因此可以自由、自主地進行思考。在中國相對例外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都不是為貴族服務的士人,他們的哲學思想與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也最為相像,都提出了關於本原***甚至更進一步提出“道”的一般性本原的規定性***的觀點和較為豐富的辯證法觀點,但他們所形成的道家文化並沒有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反而在中國文化關注人事的大方向前提下,道家關注人的生存問題。最後成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宗教。再次,古希臘哲學把自然當作一種認識物件,而中國“天人合一”思想傳統以及敬天、孝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起較大影響,其中“敬天”的思想尤為重要,“敬”在於相信和畏懼,也就把天當作一個不可懷疑具有神聖地位的東西,至於這個“天”是神還是其他的什麼,在中國傳統思想看來是不證自明的,沒有必要也不用去關心,所以“天”並沒有西方神話和宗教那樣的神的巨大力量,也不具備事物本原的至上地位,雖然萬事萬物都是從“天”產生,但是卻需要陰陽變化、五行化生才能產生萬事萬物,因而沒有形成如同古希臘哲學那樣的絕對性思維方式。[4]總而言之,中國文化在面對自然事物時,總是避開了對自然現象背後原因的關注,更多地落到現實當中,通過經驗解決現實當中出現的問題和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古希臘哲學重在“是什麼?”,而中國哲學則探討“怎樣做?”。

  以上所探討的是中西方哲學在產生之初的條件的相互對比,從中看出中西方哲學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但從對比中找出兩者的差異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箇中西方哲學融合的新的立足點、結合點,從而形成一個堅實的基礎,實現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中國文化的復興。

  參考文獻:

  [1]易建平:《論古代非專制政治地區發展的差異》,《歷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亞里斯多德著 吳壽彭譯:《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出版,1959-12-1:5。

  [3]楊適《古希臘哲學探本》 商務印書館 2003:103。

  [4]汪子嵩等 《希臘哲學史》 三卷本 人民出版社2002:231。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中國哲學與人生哲理的論文
中西方文化與哲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中西方哲學思想比較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思想論文
關於西方哲學思想論文
柏拉圖的哲學思想畢業論文
羅素與西方哲學史的參考論文
西方哲學大二期末論文
現代西方哲學思潮論文
中西方哲學差異論文
中西方餐桌禮儀比較
大學思想政治論文範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