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手抄報題目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讀書都被認為是很重要的事。既然讀書如此重要,那麼,我們的語文學習更離不開讀書,而且是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做讀書手抄報,也是學習語文的一種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讀書的名人名言精選

  1、當一個偉大的思想作為一種福音降臨這個世界時,它對於受陳規陋習羈絆的大眾會成為一種冒犯,而在那些讀書不少但學識不深的人看來,卻是一樁蠢事。——歌德

  2、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3、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晉·陳壽

  5、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馬克思

  6、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程顥

  7、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英國***培根

  8、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9、讀書足以恬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英國***培根

  10、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課外閱讀手抄報的圖片


  課外閱讀手抄報圖一

  課外閱讀手抄報圖二

  課外閱讀手抄報圖三

  關於勤勉讀書的典故

  開卷有益

  出處:宋?王闢之《繩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釋義:“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故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才完成。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統一全國後,立志巨集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而為儲存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彙。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後,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後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讀這部書,於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

  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課外閱讀手抄報圖片
課外閱讀手抄報模板
相關知識
課外閱讀手抄報題目
課外閱讀手抄報大全
課外閱讀手抄報內容簡單字少
課外閱讀手抄報名言
小學課外閱讀手抄報
課外閱讀手抄報
一年級課外閱讀手抄報圖片內容
課外閱讀手抄報內容
課外閱讀手抄報圖片
課外閱讀手抄報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