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心意的鍛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太極拳為武術拳種之一,是華夏民族值得驕傲的寶貴文化遺產,陳氏太極拳作為東方武術文化的一塊瑰寶,它不但薈萃了中華傳統武術和中國古老哲學、醫學、兵法、美學、運動學的精髓,而且融技擊、強體、醫身、益智、養生健身、陶冶情操於一體,通過練拳者長期習技、研理,潛移默化,達到美與善的高度統一,外在與內涵的高度統一。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太極拳與其說是肢體的運動,不如說是心意的鍛鍊”。

  這是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老師在接受中國某報記者採訪時說的一句話。王師言簡意賅,一語道破了作為內家拳種之一的太極拳鍛鍊時的大要與精髓。

  太極拳論雲:“凡此皆是意”,十三勢歌講“勢勢存心揆用意”。也就是說意識問題是太極拳的首要問題,各式太極拳也無不強調心意為先,以及意識存在的重要性。太極拳體用之四要:意專、氣斂、神聚、勁整。

  “意專”乃四要之首,太極拳的行功要領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具體講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因此“以心行氣”絕不是故意努氣,而是心意一動“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也就是腦子一想,意為響導氣隨行。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此乃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形動,是內動帶動外形,外形合於內動,由內及外,內外一致。這就是太極拳運動規律的一大特點。內,指的是意氣;外,指的是骨肉***形體***,也就是身體姿勢的變化和四肢動作的屈伸。

 



 

  在封建社會,君王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臣子是聽命於君王的。“先在心,後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就是以君王和臣子的主從關係打比喻,強調後者要聽命於前者,而且內裡的意氣與外在身體各部既要有主從先後之別,又必須是協調一致、密不可分的。呈現出的結果,則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具體到練拳,就是要求頭腦中擯除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以及動作執行的軌跡,前一動開始以後,隨著意動而考慮下一動的開始、發展和結束。這樣,週期性的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這裡充分說明太極拳的一切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動形隨,身心合一,如秋風之掃落葉。

  王培生老師曾“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氣君來骨肉臣”作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他說:“外形動作好比是年輕人,心意內氣好比是老年人,年輕人是照應老年人的,不能自顧自,想怎麼動就怎麼動,要時時刻刻聽命於老年人的支配和調遣,一點也不能摻雜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東,他就得往東;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點,他就得慢點;老年人要快點,他就得快點;動作的大小亦復如是。也正因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由靜而動,由內及外,全憑心意用功夫,一切動作純以心意為主、不妄用力為最重要之原則。”所以,也有人詼諧地把太極拳運動說成是“意識體操”。

  延伸閱讀:

  太極拳內容簡介

  太極拳,發源於中國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她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鍊,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太極拳這種以體育運動作為主要外在表現形式和載體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認知和科學實踐。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覆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太極拳這枝中華武術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太極拳發源地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線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

  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溫縣人民政府聘請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對陳家溝文化旅遊區進行全面規劃,按照傳承、弘揚、養生、功夫、產業五大功能區設計,建設包括太極拳展示基地、教育培訓基地、休閒度假基地、文化產品基地、研究傳播基地在內的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中心,開展對太極拳全方位多層次的挖掘、整理、推廣,描繪出了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聖地的美好藍圖。河南省文投集團等單位已經入駐,開始建設美麗陳家溝。

心意六合拳的槍勁與意念勁
心意六合拳有哪些動作要領
相關知識
太極拳是心意的鍛鍊
太極拳中懂勁的鍛鍊和運用
練習太極拳時心靜的重要性
練習太極拳需注意的方面
太極拳是慢練的
練太極拳對心臟的作用
冬季練太極拳應注意的問題
練好簡化太極拳應注意的問題
老年人練太極拳應注意的問題
太極拳對心臟的作用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