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太極拳的推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太極推手是我國民間武技的內容之一,是太極拳運動中一種雙人徒手對練和對抗形式。太極推手既有防身功能,又有健身價值;既可用於競技,又可用於觀賞,因此,它也成為了眾多太極拳愛好者喜愛的運動專案之一。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我國拳術門類,雖以姿勢不一,而殊其名稱,然其最大派別,則不外內外兩家;內家主柔,勁蘊於內;外家主剛,勁顯於外,內外之分意即在此。外家盛於少林,內家則朔源於武當,武當即張三丰所創之太極拳也。因其淵博精深,流傳民間久遠,期於古代黃老哲理,合乎現代科學實用,以陰陽相濟,動靜相依,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為內涵;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弱制強,以巧制拙為特色,是一種道技兼修之拳術。習此拳者,不獨能摧根制敵,為拳之上乘,更能使神旺體健,修身養性,對於健身強國,造福人群,均有實質的貢獻。

  ***一***、

  太極拳推手是最適合於養生運動;練習推手時,雙方在太極理上都要懂得基本功夫,在意識觀念上都要趨於一致,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然後才不會臉紅不愉快,也不會有所顧忌,才可以學會吃虧,捨己從人;雙方沒有得失之心,無我無為,身鬆氣沉,方能彼此摩蕩相推,以沾黏貼隨,周而復始,練成聽勁與懂勁功夫。尤其推手之技能,更是變化萬端,皆由黏聽中探訊息,察知其動靜,瞭解虛實之變換,避人之實,攻人之虛,達到以柔克剛之妙用。

  ***二***、

  練太極拳欲求自衛與致用,非習推手不為功。所謂推手,並非用手推人,而是腰腿動作;凡動均為整體,必須由湧泉帶動腰胯旋轉,及移位變化之運用;而且勢勢成圓,無稜角可襲;步步有根,勁由根起,無論攻勢或守勢,不可執意為之;皆須因敵而動,以一變應萬變,急來急應,緩來緩隨;去者不丟,來者不抗,沾而復黏,則己身完滿無缺,而加大對方的偏差,我順人背,方能隨手奏效制敵。

  ***三***、

  太極拳之中定難求,又無常定,要使其重心穩固,而不失平衡,為練習推手之要件。當彼此相接之時,要注意全身放鬆,氣沉丹田,腳分虛實,湧泉貼地,深栽勁根,尤要從頂心至足心成為一線,作為球體軸心旋轉,以維持身體中定。無論任何變化,前後皆不俯仰,左右亦不偏倚,然後方知對方不正。對方不正,則其重心不穩,我即順勢發勁,則彼必跌無疑。故正己功夫為推手之首要。

  ***四***、

  一般拳術施諸技擊,是以大力勝小力,為先天之本能,惟太極拳所用之術,常以小力勝大力,無形之中,皆以力學為根據。故推手之時,不管對方用何種手法招式,總歸有形,有形即有勢;太極拳是順勢發人,對方雖有手法招式千萬種;我只有順勢一手,則敵未有不應手而跌矣。但要順勢必先全身鬆開,內外鬆透,周身輕靈,方能發揮其槓桿作用,愈練愈精階及神明。

  ***五***、

  一般人對拳理一知半解者,推手時多是半走半拖,或以猛力攻人,或求快速取勝,結果適得其反。我以柔化之,非獨聽其進攻來襲,不予還擊亦不抵抗,而且予以退讓;尤要沾黏貼隨輕輕走化,使其來力全部落空失中,則順勢牽撥,而敵自倒矣。蓋推手走化是身化,而不是手化,切記鬆化之時,必先落胯,手要隨後胯收縮旋轉,則能形整勢穩,而走化圓活如珠,然後趁機隨勢發人。拳論所謂﹁化即是打﹂﹁打就是化﹂又曰﹁引進落空合即出﹂皆是此理也。

  ***六***、

  太極拳功力不深,或缺乏臨陣經驗者,推手時常覺鬆也捱打,不鬆也捱打,因勁隨人引走而猶不自知;拳以圓活為體,袛要接點不變,來勁統使鬆化,不離不丟,不抗不抵,全身處處分清虛實,雙足、雙手、雙胯在意識上莫不皆然,攻中有守,守中有攻,並配合四正四隅八法連貫運用,即?有?意,擠式有按意,採要帶靠,?有帶肘,不宜單獨使用,且一動全動,一靜全靜,時時留意,處處乘機,如流水無孔不入,使對方防不勝防,知己知彼,則穩操勝算。

  ***七***、

  太極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運而後動;惟推手之時,手不可無因而動,必須隨腰胯旋轉,則勁整而貫串。肩為三上關之根,更不能搖動;要將手、腕、肩、肘、夾脊連成一氣,結為一體,使其進退走化之間,如波如浪,前後相蕩相連,變化莫測,配合手肩不動,人難知我,而我獨能知人,機先制人。因制人之法,純以柔順為主,對方以任何招式攻擊,只要被擊之處鬆化,對方之手必伸,手一伸,其肩或肘即成焦點,我以意氣相貫,順其焦點而發,則彼無不跌僕矣。

  ***八***、

  太極拳善於提放,惟提放其接勁關係密切,勁不能接即不能提放,兩者相輔相成,顧名思義,先提而後放。推手時兩手要輕觸敵身,不可用力,必須令其先動,造成彼進我予之狀;如對方不動,我則鬆一鬆,或探一探,俟對方稍有抗波,隨即鬆腰落胯,將來力接牢足心,利用貼地反彈之力,合夾脊遊肘,由下捲上,循其原方向而提,則敵必兩足飛騰離地跌出。此種提放功夫,要從推手中熟習之,方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九***、

  太極拳推手,純以柔順為主,惟逞強好勝者,多以蠻力推人,或用手抓人,皆未得太極拳之真旨。因用手抓人,其勁在手,其心必空,心空被髮,不傷即殘。又不可存心先想打人,因意念在先,心理上先僵,其手腳自然僵硬,致敗無疑。蓋推手彼此相接,我有沾黏貼隨,何必急於一時打人,要乘機隨勢發人,方能從容輕鬆,且不露形,不露形手必不動,則發人勁整而貫串,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使人跌出而尚不知其所以然。所謂﹁發人無形無相﹂即此理也。

  ***十***、

  推手能知變換為重要原則,初學者固須如法練習,若已熟練,則不可墨守成規,必須因敵制應,做到能攻能守,運用自如,方可克竟全功。故運勁忽隱忽現,手法宜時實時虛,身法隨黏隨化隨發。為習推手技擊,應當熟知順變之道。因個人技巧不同,其變化複雜無窮,彼此相接之時,在意識上即產生一個定向,找到對方重心僵硬之點或面,彼未走化之前,我手輕置其身上,無論對方如何走化,原預定之定向,亦隨之轉變,彼稍有微動,或一頂一抗,我即順勢而放,則敵無不應手而跌矣。

  總之,太極拳之推手,主要在於提高聽勁能力,以發揮力學槓桿之作用,而其用全在意識,所謂得機得勢,捨己從人,牽動四兩撥千斤,皆在用意不用力。現一般人推手,不大注意腰腿動作,多以猛力推人,均與拳理相違背,或拘泥於外形招勢,只知以招破招,此實亦不足以應敵,首應以靜制動,執一馭萬,視敵勢而變化,活用招法;若能運用成熟,彼此相接之時,一鬆沉,一走化,常使對方毫無所覺而跌倒;其勁在於分寸之際,發勁愈短,其效果愈佳,愈狠愈脆,乾淨利落,亦足以表示功夫愈深。故高明者與人推手,無招勢可言,皆是順勢趁機借力,制服對方,方為正著。所謂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即此意也。學者只要依其訣,悟其理,得其法,守其竅,生其巧,循行不輟,自然功到有成。
 

太極拳的被動
太極拳有優異的運動效果
相關知識
漫談太極拳的推手
孫氏太極拳的推手
吳式太極拳的推手資訊
如何練習孫式太極拳的推手
談太極拳的內勁
談太極拳的啟蒙教學
淺談太極拳的勁
淺談太極拳的開胸運化
太極拳的推廣模式及發展策略有哪些
淺談太極拳的練習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