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功練得筋骨壯的好處及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當今大成拳界,筋骨鍛鍊是大成拳習練的“禁區”。其實,筋骨的鍛鍊並不神祕,它貫穿於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佔比例較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樁功練得筋骨壯。歡迎閱讀!

  樁功練得筋骨壯

  我們知道,人體自出生以來,筋骨就是連通的,如果不連通的話,人就殘廢了。但是,由於人們生活中的用力習慣,使自身的筋骨沒有得到良好的鍛鍊,不能有效地用力。通過大成拳站樁,可以改變和調整人們的用力習慣,除卻後天的拙力,從而生髮本能活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筋骨之力。

  眾所周知,大成拳練的是整體。要想把身體煉整,首先必須在樁功中讓自身的筋骨發生根本的變化,也就是生理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筋腱的放長變粗,骨的密度增大變硬,就是俗話說的“筋長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靈”。大成拳可以運用樁功中的肌肉放鬆和間架結構的定型來達到改變筋骨的目的。

  筋就是筋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韌帶,其質地堅韌,柔軟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帶狀或片狀,是連線肌肉和骨辦的一種堅韌組織。筋腱不但質地堅韌,而且富有彈性。因此,人體四肢才能伸縮,五指才能開合,兩足才能履行,兩腿才能跳躍。大成拳爆發出來的彈抖勁,除了氣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運經》中講:“伸筋以拔力”,“鬆筋者渙也,漢筋者萃也。鬆渙者軟之極也。漢萃者剛之極也。鬆如繩之系,漢如冰之清”。《黃帝內經•靈樞》中所言“筋為剛”,都講了筋的作用,說明了人的力量來源於筋和腱。所以說,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縮轉動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發生處。當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長彈性,仍是氣血所營養的結果。

  骨骼和關節在人體起著支撐的作用。《黃帝內經•靈樞》的經脈篇說,“骨為幹”。這就是說,“幹”有支撐的作用。所以,我們把它稱為骨架,在人體起著“支”和“撐”的作用。骨骼與關節的粗細及強壯程度,直接關係到勁力發揮時支撐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壯的人,支撐的力量就大,勁力也就充分;反過來講,骨骼和關節細小的人,支撐的力量就小,所發揮的勁力就弱。

  由於生活和工作的用力習慣,人們用力時,肌肉容易緊張,阻礙了筋骨勁力的傳遞,更妨礙了筋骨的有效鍛鍊。肢體的放鬆是大成拳鍛鍊筋骨的一個先決條件。這個放鬆不是絕對的“鬆”,它要求“鬆而不懈”,在意緊的情況下鬆,即所謂的“意堅形鬆肌鬆力繃”。我們知道,筋腱生存在面板之內、分肉之間,它起著連線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體的筋腱上包裹著許多的肌肉纖維,這些肌肉纖維呈現無序狀態,粘在人體的筋腱上面,當我們用力時,肌肉纖維開始無規則拉扯,分化了我們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傳遞,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樁功中的肢體放鬆,主要是讓部分肌肉纖維有序化,幫助筋腱傳遞筋骨的力量,讓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纖維剝離筋腱,防止其阻礙筋骨力量的傳遞,再通過緊梢節的鍛鍊,很快就能將周身大筋挑撐起來***在此指小臂以前和小腿以下部分***。俗話說:“指為筋梢”。指又被稱之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稱指***趾***為筋梢。在肢體放鬆,手指足趾稍緊的情況下,通過長時間的樁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撐起來。就好像一張弓,弓的兩頭用弓弦一拉緊,弓身自然就繃了起來。

  身體放鬆是前提,樁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關鍵。只有放鬆而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礎,要想迅速快捷的將周身大筋挑起,必須有標準的間架結構。可以說,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就不可能練好大成拳。

  在練功的過程中,當我們的肢體處於一個正確角度時,我們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繃起來。也就是說,筋腱的拉伸必須有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在肢體放鬆的前提下進行長時間的定型,經過量的積累,從而產生筋腱的生理性變化***從量變到質變***,使筋腱拉伸放長,變得更加堅韌有力。

  以技擊樁為例,前手在眉和上脣之間,肘部微下墜,肩部放鬆。在這個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側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頭往上領,形成上下對拉,再通過掖胯、斂臀、含胸、拔背、項豎等鍛鍊,能很快將脊椎骨和前胸後背大筋拉起,前腿膝蓋順腳尖方向前頂,與後跨對拉,形成斜面爭裹之力,腿部大筋將會迅速拉起。在掌握樁功要領的前提下,再經過長時間的間架定型,全身大筋連通以後,身體方能變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並不只是憑身體的感覺,而是明顯的呈現於體表,手能觸控得到,肉眼也能觀察得到。以前,薌翁著名弟子張恩桐背側大筋高高挑起,連走路時兩手都是往外張開的,他的腿一繃勁,腿上筋立即騰了起來,跟鋼筋似的。筆者在教學時也時常讓學員觸控和觀察我的腕部、大臂和後背及大腿的大筋,以提高學員對筋骨的認識。

  身上大筋挑起之後,就跨進了樁功的又一個新臺階,即骨的鍛鍊。我們知道,骨骼之間的軟組織裡有著非常豐富的血液,只有通過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強血液迴圈,從而增強骨的密度,骨的密度變大以後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謂的“骨重筋靈”。再經過長時間的樁功鍛鍊,就能達到骨節爭鳴的高階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過程是一個異常艱苦的過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堅強的毅力。筆者在追隨老師練功的日子裡,一直都是咬著牙一步一步挺過來的。先生對弟子要求極其嚴格,往往一個樁一站就是兩小時,這其中的痛苦簡直難以言表。在筋骨變化的過程中,肢體會出現諸如麻、癢、酸、脹、軟、痛等等功效反應,根本沒有舒適得力的時候,特別是筋骨和肌肉的疼痛,有時讓人感覺好似火燒身,有時又如刀割錐扎般疼痛難忍。肌肉的痠痛剛過,又會出現肌肉纖維斷裂剝離筋腱的裂痛,接著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發生生理變化的脹痛P此部功結束後,就會明顯感覺功夫上了身,一旦與他人搭手,即會產生對手很軟的那種感覺。此時此刻,喜悅之情定會讓你忘掉一切苦痛。

  樁功的功效會因修煉者身體素質的好壞,有無樁功基礎,以及年齡和對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異。能否經常得到老師或明家指點,也是導致功效優劣的原因。再者,練功量的大小和練功時間的長短,也是造成功效差異的重要原因。

  大成拳修煉是“形、神、意、氣、力”並重的系統訓練,練的是筋、骨、氣、血、肉、精、神諸類人體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鍛鍊充分集中體現在“形”的鍛鍊之中。王薌齋先生在《拳論》中曾有論述。

  拳學講究“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筋骨鍛鍊主要是通過“伸筋拔骨”來進行的。傳統功夫中,站樁和走架要求身體及四肢擰裹、對爭,這樣在靜態和緩動狀態下更易把關節伸開、骨縫拉開、筋腱拉長。此類訓練方法,真傳形意拳謂之“處處龍折身”***有些人錯誤的認為,僅腰部才是龍折身***,真傳大成拳謂之“擰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訓練之所以科學完善,其重要的體現便是筋骨的鍛鍊。站樁時,肩撐肘橫***這兩點有別於傳統功法***膝頂胯坐、項拔足扒、襠圓掌扣指抓。動作要領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全身大筋自然撐起,身形穩固挺拔,骨節間節節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撐、擰、爭、抱等等***,使筋骨以及氣血自然得到充分鍛鍊。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要點在人門的第一天就必須注意,把這個原則一直貫穿於大成拳鍛鍊的始終,是把身體練整,獲得整體力的唯一途徑。否則就如薌翁等前輩所說,“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難獲得整體力,渾元勁。

  經過長時間站樁、摸勁,全身筋膜騰起,筋腱堅韌,內氣充盈,小腹充實,五臟堅實,肌肉如棉,筋如鐵***即所謂“棉裡裹鐵”***,與別人搭手,硌得對方痛徹骨髓,最後漸達“四如”之境。此時技擊應敵,一觸即勝。拳論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眥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這一切必須是在舒適得力,不失鬆和,自然而然的狀態中逐漸達到的。即通過鍛鍊,使筋骨堅韌,肌肉富有彈性,骨骼中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質及結構得到優化;關節囊與韌帶厚度增加,筋腱連線貫通。王薌齋先生說得好筋肉不練而身練,神經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質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

  當然,明師在授徒時首先要注重“形”的傳授。實踐證明,初學者一般都有鬆緊不當的毛病。即該鬆的地方***部位***不能鬆,該緊的部位不能緊。而這一矛盾是鍛鍊筋骨所必須解決的,需要學者重視起來。一般情況下,如有明師或師兄調理,經過努力是可以渡過這一難關的。初習時,千萬不能完全鬆懈,掌指要撐,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個脖子”***指兩手腕、兩腳脖和頸***要緊,肩、腹、胸要儘量放鬆,勿努勿癟,時間一長就會鬆下來,這才是真正的“鬆而不懈,緊而不僵”。這一切都是在樁功姿勢正確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這樣才能身心鬆和,鍛鍊筋骨;才是“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結合和統一,才能真正做到養練合一,養生和技擊並舉。

  站樁的主要意義

  站樁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最重要的大特點之一。

  不論是打人、踢人、摔人,亦不論是捱打、挨摔,防打、防摔,還是膠著狀態下的互相撕扯控制,都涉及到一個關鍵的問題——你自己穩嗎?還能從容地進退、自如地防守反擊嗎?

  扎樁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傳統武術歷來重視樁功訓練,而西方則不然***靜耗樁***。由於當今傳媒的進步與發展,也由於西方武技的商業推廣,使許多人所能瞭解的西方拳技,有時要比了解本國武術還多,人們發現它和打架何其相似。於是總結:還是人家的實用。隨著體育商業化的加劇,一代又一代拳王被全世界鼓譟渲染,使相當多的國人感到中國功夫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事實上,這是認識上的偏差。西洋拳術以打空位為主***隨著空手道、泰拳在西方的影響,恐怕不久便不能這樣劃分了***,靠高速度、高密度的拳法步法組合,尋找空隙而擊。接觸少、善遊鬥、儘量不摟抱、沒有擒摔。因此,步法靈活是取勝的關鍵,所以不練樁功也是合理的***靜耗樁或扎馬***;而中國武術以控制打法為主,講究削即打、打即削、攻防結合、削打合一,總是考慮在限制對手的防守和進攻時來發招攻擊。這樣,勢必使撐、扭、抱、按、帶、拉、纏、裹、夾、挑、抓等技法頻繁使用,從而給自己身體加上了額外負擔。這個負擔又是動的和變化的,隨時牽動著重心,破壞著防守,威脅著平衡。因此,只有腳下生根、間架穩固才不至受制於人,才能將技術發揮出來。故而,強調樁功也是合理的。

  站樁的常用姿勢

  常用的站樁練法是:兩腳開步同肩寬,兩膝微曲,兩臂曲抱於胸前或腹前,雙手距離約十釐米十指相對。

  然後就是調整身形:頭放正下頜略內收、兩耳放平、雙肩同高、兩髖同高……

  然後調整精神:兩眼視正前方略低一點,兩耳聽正後方略高一點。百會虛虛向上領起……

  然後放鬆周身:從頭頂開始檢查,逐一放鬆周身,直至雙膝、雙腳踝,而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

  反覆檢查、調整並體會節節放鬆、節節對正的感覺,此時,應已達到命門後撐、跨根內縮,臀猶如鐘錘懸掛……

  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斂臀……立身中正、心靜體鬆……"的感覺,體會氣沉單田的感覺,體會身備五弓的感覺等等。

  此時的放鬆,不是鬆散、軟塌塌,而是周身是一個整體,處於一種"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的狀態。

  不僅有靜的樁功,也有動的樁功。

  站樁不僅是練基本功,也是一種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樁***渾圓樁***

  兩腳與肩同寬,默立,調心調息調身,放鬆身體,平穩呼吸,心態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雙手上拉抱球,兩手與肩同寬,,五指撐開,手心向內,略向內旋腕

  內抱外撐,腳似紮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吊百會,下墜會陰。

  肩膀要放鬆,不要聳起來。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寬,也可以與肩同高對拔。

  目視前方,以一念代萬念。起來的雜念,隨它去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樁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動作要領要對,不能東倒西歪。保持頭正、頸直,對稱。

  形意拳稱其為渾圓樁,意拳***大成拳***稱其為平步撐抱樁。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練法指點
陳式太極拳基本樁功有哪些
相關知識
樁功練得筋骨壯的好處及方法
食用綠豆芽的好處及方法
吃西蘭花的好處及方法
吃碧根果的好處及方法
產婦吃杏仁的好處及方法
女性練胸肌的好處與方法是什麼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及其八個特點
練習瑜伽球的好處及注意事項
練習瑜伽球的好處及注意事項
牛奶洗臉的好處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