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典故結構凝練,言簡意賅,因而為文人雅士所青睞,頻繁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小編這裡為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投筆從戎,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間乎?”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家貧,嘗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歷史故事來源

  原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後來,班超投筆從戎,從事了抗擊匈奴和出使西域的偉大事業。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為保護西域的安全,絲綢之路的暢通,以及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班超以36人出西域為始,以西域五十餘國全部歸附而終,實現了投筆從戎的願望,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特別是他“以夷制夷”的策略,為後來的統治者用兵邊疆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之處,在中國戰爭史佔有重要地位。

安然無恙的典故
什麼是諱疾忌醫及其典故
相關知識
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
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講了什麼
投筆從戎的典故
投筆從戎的歷史典故
班超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
投筆從戎的歷史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的故事是怎樣的
投筆從戎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