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的歷史演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1日

  少林功夫,又稱少林武術,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點是"禪武合一",即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因此又有"武術禪"之稱。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隋唐時期的少林武術

  隋王朝建立後,文帝頗重佛教,開皇時特賜少林寺田地100頃,從此少林寺成為擁有大量田產的莊園,寺僧也成了莊園主。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戰爭頻起,加上饑荒,少林寺這個擁有龐大田產的莊園,成為由饑民組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取的物件。當時,強大的農民軍曾一度攻入少林寺,把少林寺燒得只剩一座孤塔。在少林寺遭到攻擊的情況下,習武的僧人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開始組織武僧以拒之,後來發展到訓練僧兵武裝,最後才有了十三名武僧領導組織參與助秦王平定王世充的戰爭。

  隋末唐初,原隋大將軍王世充擁兵洛陽稱帝,派其侄王仁則率重兵駐守轅州城***少林寺柏谷莊一帶***,並侵佔了少林寺大量田地。少林寺僧善護、志操、惠暘、曇宗等十三僧因不滿王仁則霸佔其田地,於是率眾一舉生擒王仁則獻之於唐軍,為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戰功。

  戰後,李世民對少林寺十三名武僧大加封賞,不僅使少林寺獲得了很大的榮耀,同時也使少林武僧的武功名揚天下。正如明代傅梅詩云:“地從樑魏標靈異,僧自隋唐好武名。”武僧助唐受嘉獎的行動是對慈悲為懷的僧人以武來捍衛國家利益的充分肯定,這為寺僧習武之風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隨著大乘禪法“禁人為惡”主張的盛行,又為寺僧習武提供了理論依據。

  唐初少林寺僧雖以武顯於世,但未形成少林武術體系,其原因是,此時少林寺僧所演習的武功仍屬普通武術,沒有形成特色的武術流派,但少林寺演武之風已非常興盛。

  李世民賜封少林寺後,寺院備受唐王朝的重視,高宗李治、武則天等多次巡幸少林。但從初唐到盛唐,由於社會比較穩定,加之少林寺為佛門之地,所以這期間,有關少林寺的史冊未見記載寺僧習武情況。然而,少林寺僧的習武從未中斷,仍在繼續。“安史之亂”後,隨著藩鎮割據的形成及戰端多起,少林寺僧習武活動又見於史冊。

  宋元時期的少林武術

  宋初以後,隨著少林寺禪宗祖庭地位的確立,少林寺成為禪學重鎮,故此後到宋末,有關史志很少記述寺僧習武的情況。直到宋末,寺僧習武活動又見於史冊。據《宋史·範致虛傳》載,徽宗時,河南尹範致虛以僧趙宗印充任宣撫司參議官,並節度軍馬,宗印把武僧組成一支軍隊去抗擊金兵,僧兵名“尊勝隊”。而範致虛在徽宗時任河南尹,少林寺就在範的領地之內。範素與少林寺關係密切,曾立《面壁之塔》碑於少林寺,故範所組織的僧兵隊伍當是以少林武僧為骨幹。實際上,宗印統領的僧兵乃是唐代少林僧兵的延續。此外,現今流傳的清末時抄本《少林拳法》稱,北宋初年少林寺僧福居曾邀請民間武術家到少林寺交流武藝。清《拳經·拳法備要》雲,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亦精於少林拳法,後世還傳有少林太祖長拳。此說雖不能以有力的史實予以佐證,但作為人們長期流傳的一種說法,應當與少林武術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元朝建立後,少林寺得到了元廷的大力推崇,使之成為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由此也極力維護元朝的統治,併成為其忠實的衛士。在反元鬥爭充斥的時代,少林寺不斷受到威脅。據《宣授少林寺提舉藏雲大師山公庵主塔銘》載,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至大元年***1308年***藏雲兩次奏請皇帝、皇儲、諸王、帝師及都僧省發聖旨、令旨等保護少林寺。元朝曾下令民間禁止鑄造兵器,不準民間習武。但少林寺作為元朝統治者的忠實衛士,並未禁止少林寺習武用以自衛。這從元延祐五年***1318年***《慶公碑》所載可證:“乙丑,嵩少有禦寇之擾,雪庭以師***慧慶***供副寺,壬申尋升提點。”讓慧慶充任副寺、提點來“禦寇”,當是以武力來禦敵。此足以證明元代少林寺僧以習武自衛。此外,元朝只有官府中才有的名稱,在少林寺出現許多,比如“提點”、“都提舉”等。這從明朝武僧周參、廣順、玄機曾任過此職看,這幾個職務極可能與武僧的頭銜有關。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元朝護衛者少林寺與反元者的衝突已不可避免。在少林寺與農民起義軍的對抗中,少林寺曾組織僧兵反擊紅巾軍,但最終還是被強大的農民軍打敗,少林寺也被攻陷。此事記載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嵩巖俊公和尚塔銘》中:“至正之末,天下大亂,茲寺失守。”關於元末少林武僧與農民軍進行的戰爭,後來演化成了“緊那羅王御紅巾”的神話。傳說,紅巾軍進攻少林寺時,燒火僧緊那羅王手持燒火棍,站於太室、少室兩山之間,嚇退了紅巾軍。後來少林寺僧把緊那羅王奉為棍術大師,把唐代的大將軍僧曇宗稱為頭輩爺,把緊那羅王稱為二輩爺。

  縱觀北魏到元代少林寺僧習武情況,史志沒有專門記述,其習武活動只散見於史冊、碑刻字裡行間。

  僧稠習武、十三武僧助唐、圓淨反唐、宋代僧兵、元代御紅巾等,無可置疑地證明少林寺僧在這期間習武從未間斷。但從這一時期少林寺僧習武的內容上看,仍是民間武術,並未形成完整的少林武術體系,也就是說未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武術流派。由此,這一階段是少林武術的初創時期或奠基時期。

  少林寺僧在經歷了北魏至元代長期的習武之後,到了明代,經過武僧不斷演練、整合、傳承、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術體系。從武術門派角度來說,明代是少林武術流派的形成時期,也是少林武術的定名之時,即明代少林武僧所演練的武功才被正式定為“少林”之名。

  明朝時期的少林武術

  明朝建立後,寺僧習武活動開始向縱深發展。在元末遭重創的武僧習武活動,到明代中期的成化至弘治時,已形成大規模、有規律的演武活動。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穆《遊嵩山記》:“少林僧至今以武勇聞,則其所從來遠矣。”明成化時入寺為僧的周友***三奇***和尚,武功高超,他在正德時***1506—1521年***就曾統領少林僧兵南征北戰,其弟子遍天下。這兩個記載可以證實從明初開始復興的演武活動,到明中葉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明代少林武術最先成名的是棍法。明萬曆時程宗猷所著的《少林棍法闡宗》載,元末緊那羅王的後嗣哈嘛師,以拳棍授以匾囤和尚。明嘉靖時抗倭明將俞大猷在《新建十方禪院碑》中記載:“予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長劍即棍,神即元末緊那羅王。當然,緊那羅王持棍御紅巾之神話不足信。但從二者的記載看,元末明初少林寺僧已開始演練棍法當是史實,只不過是以神話與史實相雜的方式出現。由此證明少林棍法,創始於元末明初。到了明代中後期,少林棍法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嘉靖至萬曆時的少林武僧洪轉,為一代著名棍術大師,“棍法神異,寺眾推尊。”洪轉還著有棍、槍相融的《夢綠堂槍法》一卷傳世。嘉靖、萬曆時期的少林武僧洪紀、宗想、宗岱、廣按、普從、宗擎等,皆是精通少林棍法的大師。明代少林棍法不僅習之者眾多,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萬曆年間,民間武術家程宗猷***字衝鬥***,曾先後到少林寺從洪轉、宗想、宗岱等習棍術達10餘年之久。後來,程宗猷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寫了著名的《少林棍法闡宗》一書。該書對少林棍術的起源、內容及理論都作了比較詳盡的記述,是人們研究少林棍法珍貴的史料。

  繼棍術之後,少林拳法體系也走向成熟並風行海內。明萬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遊記》載:“山下再宿,武僧又各來以技獻,拳棍搏擊如飛,他教師所束手視,中有為猴擊者,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從“拳棍搏擊如飛”看,當時少林寺不僅棍術名揚四方,拳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再從“盤旋踔躍”者所練的猴拳看,當時少林拳的種類是相當廣泛的,已產生了猴拳。明代的少林拳主要是格鬥搏擊的實戰技法。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金忠士在其所寫的《遊嵩山少林寺記》中載:“午刻,少參君招飲溪南方丈中,觀群僧角藝。”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袁巨集道在其《嵩遊記》中載:“曉起出門,童白分棚立,乞觀手搏,主者曰:‘山中故事也。’試之多絕技。”此可證,明代以搏擊為主的拳法、技藝相當高超。明代拳法與棍法體系的形成時間相差不遠,但拳術沒有棍術聞名天下早。這從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中可知:“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者何也?餘曰:少林棍名夜叉,乃緊那羅王之聖傳,至今稱為無上菩提矣。而拳猶未盛行海內,今傳攻於拳者,欲使與棍同登彼岸。”宗猷所言非常明確,其棍乃是“聖人”緊那羅王所傳,名揚四方;而拳則不是,故不能與棍“同登彼岸”。這裡要說明的是,現在許多人據此認為少林拳法是繼棍法之後而形成的。事實上,程宗猷所說的並不是棍術比拳術產生早,而是說少林棍術比拳術名揚天下早。

  明代少林拳法的成熟還有許多例證。嘉靖時著名將領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雲:“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清初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少林拳勇名天下。”從唐順之、黃宗羲的話看,雖然有些誇張,但決非戲言。這些讚美詩句的出現,說明嘉靖至明末時少林拳法已相當成熟,並且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明代的少林寺拳法和棍術一樣都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明末少林寺著名拳法大師玄機和尚,將拳法傳於陳鬆泉,陳又傳於張鳴鶚。清初張孔昭據張鳴鶚所傳玄機遺法寫成了《拳經》一書。該書不僅有少林拳的練法,而且有理論,是少林拳法的經典。

  明代的少林武術,不僅僅包括棍法和拳法,而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武術體系。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鳳在其《嵩遊記》中寫道:“歸觀六十僧,以掌搏者、劍者、鞭者、戟者……”從此記述看,明代少林武術不僅有拳有棍,而且有劍、鞭、戟,等等。清洪亮吉《登封縣誌》載明末郜如城語:“習拳棒於少林寺僧,尤嫻大刀。”可見大刀在明代已被列入少林重要兵器。明天啟五年***1625年***,河南巡撫程紹在少林寺觀武僧演武后寫的《少林觀武詩》雲:“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明萬曆時的禮部侍郎公鼎《少林觀僧比武歌》:“復有戈劍光陸離,揮霍撞擊紛飆馳。”以上這些,足可證實明代少林武術的拳術、器械種類相當繁多。

  明代少林武術的發展和技法的提高,尤其是棍術的提高,與武僧參戰和相互交流關係密切。正德時,少林武僧周友曾率僧兵鎮守山陝邊關並征討雲南。嘉靖時,少林武僧也曾大規模參與抗倭戰爭和鎮壓農民起義戰爭。由於戰爭的洗禮,使少林武術得到了長足發展。明嘉靖時,抗倭明將俞大猷自雲中***山西大同***歸沿海抗倭前線,路經少林寺,臨走時將少林武僧普從、宗擎帶到軍中,習練實戰少林棍法達三年之久。後二人回到少林寺,將實戰棍法廣傳於寺內武僧。明代少林寺的演武活動非常盛行,這也是少林武術技法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當時凡是有地位的名人到少林寺,寺僧皆以演武形式展示少林武術。公鼎、程紹、王士性、金忠士、袁巨集道、文翔鳳等到少林,都觀看了武僧大型的習武場面。武僧的演武促使其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技藝,才能展示少林武功的高超。

  少林武術自明代揚名之後,即開始在國內廣泛傳播。明正德時鎮守邊關、征討雲南的著名武僧周友的武術弟子遍及河南、山東、直隸等四省的幾十個州縣。明嘉靖時參加抗倭的眾多手持棍棒的少林派武僧,遍及東南沿海,使少林武術根植我國東南諸省。明代也有許多俗家弟子,如程君信、程涵初、程宗猷等,都曾到少林寺習武。程宗猷求學於少林寺10餘年後寫的《少林棍法闡宗》一書,使少林棍法廣傳四方。明代玄機傳拳法於俗家弟子,使少林拳法廣傳於世。明末,明王朝將領還多次聘少林武僧為之訓練軍隊,傳授少林武功。明朝少林僧兵在東南沿海的參戰,使少林武術開始在南方流傳。

  明代是少林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這期間不僅少林寺繁榮,寺僧練武、演武、傳武也很興盛,甚至僧兵的參戰也多受朝廷的調遣。清朝,少林武術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道路。清初之後武僧練武由公開變為隱蔽,演武活動銷聲匿跡,直到清末。但在社會上,少林武術聲譽更加卓著,流傳更加廣泛。

打棒球運動的視訊
東昌府區傳統武術協會介紹
相關知識
少林武術的歷史演變
少林武術的歷史
少林武術的基本功練習講解
少林武術的套路
少林武術的起源和特點
化州武術的歷史源流
少林武術的基本功練習
少林武術的特點
少林武術的由來
少林武術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