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醫結合話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武術與醫學的結合源於遠古廝殺的戰場,是經過人類歷史長河的反覆實踐而形成的一門科學。武醫結合即武術與醫學相結合形成的武術醫療,是由長期從事的武術運動的治療師,根據中醫理論並結合特有的方法,作用於人體經穴、病體,使經絡疏通,營衛調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醫療保健手段,對一些常見病和疑難病有較好療效。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人體有三寶:“精、氣、神”,武術運動就是將精、氣、神形成一個統一體。《黃帝內經·靈樞》對人體的認識全面而具體:“人使生,先生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面板堅而毛髮長。”通過長期武術鍛鍊可使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筋、骨、皮強壯,氣血經絡暢通,心理感受舒適。人與萬物一樣都是由氣生成的,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病自滅。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說:“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意思是呼吸深沉,使氣積蓄于丹田,會出現氣的上下運動,武術運動中動靜與呼吸相隨,使人體五臟六腑產生一種內動力的按摩,長期鍛鍊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進而使五臟六腑堅實,功能正常。


  中醫理論則認為:人體若能保持陰陽平衡,則百病不侵;如人體陰陽失衡,則百病纏身。武術運動中動靜結合,長期堅持鍛鍊能使體內呼吸系統正常,關節骨骼伸縮自如,大大提高心臟的供血量,加強人體內血液迴圈。

  現代人們工作生活中運動極少,長期保持著固定姿勢,如長期伏案的辦公室人員及電腦族、駕車族等,極易損傷頸、肩、腰、膝等部位,故此現代脊柱病為高發病,對人體的危害最大,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科學證明:人體衰老的第一特徵是從整個脊柱***包括骨盆在內***柔韌性的改變開始的。

  全脊柱上起於頸部的寰樞椎,下止於骨盆。脊柱上面是頭顱,中間支撐著軀幹,同時又牽制著四肢的活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身體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倦怠、痠痛、麻木時,就要想到是骨盆脊柱已經出現了問題。例如時常落枕,頸肩背部經常痠痛、僵硬,手臂麻木、肌肉痠痛無力、呈放射性串通,視物模糊,眼睛脹痛,噁心嘔吐,猝倒,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鬱,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齊,非耳疾引起的耳鳴或聽力下降,乳房發育異常,乳腺增生,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不孕症,亞健康狀態,隱性更年期,久治不愈又找不到病因的失眠,多夢,頭昏,頭痛,偏頭痛,血壓低,內分泌失調,淺表性胃炎,漏尿現象等,這些不適皆與骨盆脊柱密切相關,骨盆脊柱矯正後症狀自消。

  在人們工作、精神壓力都很大的今天,更多的人都意識到運動健身與醫療保健的重要性。一旦擁有了健康的脊柱,合理的健身運動必不可少。武醫極重氣血經絡的調整,又通過吐納導引來完成健身養生的最終目的。古老的導引術是以祖國醫學的臟腑、經絡、氣血等學說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三國志·華佗傳》雲:“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五禽戲的五部功法就分別鍛鍊腎、脾、肝、心,通過肺的呼吸運動,姿勢的改變,從而達到氣血和暢;又如形意五行拳的劈、崩、鑽、炮、橫,內涵金、木、水、火、土,對應肝、心、脾、肺、腎,練拳時講“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一體”,通過內功的訓練,意念調動出人體體內最大的潛能,以意行氣,以氣摧力,動靜結合,內意與外形高度統一結合,如劈拳“似斧,屬金,落肺”,肺朝百脈,為百脈之首,經過長期的鍛鍊,不但可以技術防身,更能提高人體肺部能量,增肺氣,疏肺經,肺氣足則呼吸和順,百脈暢通。再如八卦掌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在行走時要求鬆肩垂肘,實腹溜臀,縮胯合膝,十趾抓地,以滾、鑽、掙、裹、走、轉、擰、翻,身隨步走,掌隨身變,行走如龍……俗話說“百鍊不如一走”,實踐證明通過八卦走轉的訓練可使人體陰陽平衡,養臟腑,強四肢。

  古人云:“金石草木,只可治標,治本則宜用自身妙藥方可堅固。”這其中的自身妙藥,就是武術醫療通過實踐做出了回答,武醫結合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中醫、氣功、武術運動三者相結合,通過按摩,點穴,氣功,刮痧,放血,按脊,艾灸,膏貼,敷藥,燻蒸,藥浴,外熨等,以中醫的脈絡穴位、氣血迴圈規律為理論基礎,治療效果立竿見影,並根據疾病個體特點,制定武醫訓練處方,達到治病防病,養生延年的最終目的。
 

一位臨床醫生對站樁養生功效的解析
猴形拳的實戰技法
相關知識
武醫結合話養生
中醫話養生
中醫談秋季養生之道
中醫的水果養生法
中醫經絡的養生方法
中醫抗衰老養生知識
中醫談夏季養生
冬至中醫有哪些養生的方法
中醫常用的養生方法
關於梁武帝的健康養生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