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的身法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吳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的拳種之一,它弓架緊湊細膩,動作舒展大方,柔和緩慢,也較適合各種年齡人士演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介紹

  吳氏太極拳獨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嚴格,循規蹈矩,不可瑕疵。所謂循規蹈矩,主要是指在練拳時,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動作來進行,即身形正,步法準。吳氏太極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點是:

  1、牮柱式與立柱式:牮柱是指廟中斜著支撐的柱子。吳氏太極拳的弓步與其它拳種的弓步具有明顯的不同。

  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對正前腳尖,後腿蹬直,尾閭對正後腳跟,上身前傾到鼻尖與膝尖和前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後腿與後背形成一條直斜線,與地面垂直線呈一定的夾角,如牮柱支撐之勢。

  此式嚴謹,玄理深奧。立柱式是指身體的重心位置必須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吳氏太極拳的各種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隻腳上,即重心與一隻腳在一條垂直線上。這同其他拳種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與兩腳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兩腳的身形有著明顯的區別。

  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點是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等活動,始終保持與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結合,使身軀各處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運動路線,觸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轉、進退,無須先移位的過渡動作,反映迅速,動作輕靈,一動無有不動。身形正,下盤穩,步法才能輕靈,進退更能自如。

  2、收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體固有的現象,但在練吳氏太極拳時,則要求絕對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吳氏太極拳對身形的基本要求。

  所謂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體下蹲時,臀部要自然放鬆下垂,腹部向內收縮,含*裹襠,含胸拔背,使臀部與背的下部相平,從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跡。

  收臀姿式做得準確,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鬆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鬆,增加身體的穩定,保氣不外洩,下盤穩固,轉腰靈活。

  如果臀部突出,勢必影響全身的完整和統一,使上下隔絕而成為兩橛,而減小了身體的靈活程度,以至失去拳術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吳氏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說。所謂正步和隅步,是從八卦中引申而來的。正步走四正方,即東、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無論正步還是隅步,要求必須做到左右兩腳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一前一後,俗稱川字步。

  正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橫腳,後腳尖與前腳跟距離長一順腳;隅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腳半,前腳跟與後腳尖的距離長半腳。這樣以練拳者自己腳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間距,既保證了立身中正,也滿足了進退旋轉的最大限度。

  步法間距適度,所組成的支撐身體平衡的底面積有利於身體屈伸變換,特別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積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體隨遇平衡之勢,始終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變而使肢體活動達到最大範圍和最佳要求。

  步法是練好拳的基礎,本固而枝榮。如果步法散亂,不合規矩,是很難把吳式拳練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練出靈活協調,動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風格來。

  4、轉換:轉換是指重心的轉換,是式子與式子之間的過渡動作。吳氏太極拳的轉換與其他太極拳流派有明顯的不同,是變換於實腿,發勁合於重心腿。

  轉換是逐漸由虛變實,由前到後或由左到右的,絕不能驟然變動。轉換時必須先“開”,就是先鬆,把周身關節舒鬆之後,才能開始重心轉換。

  無論進步還是退步,轉換時腰部先鬆,使實腿重心穩定,當虛腿的胯、膝、踝、足各關節虛鬆之際,及時向前或向後舒伸,以實腿送虛腿,這樣才能達到自然輕靈、重心穩定的要求。

  轉換時要特別注意身體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則將會影響步子變大或變小,造成步法不準確。

  吳氏太極拳轉身動作的旋轉腿,即軸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旋轉時要注意以腰帶胯、以胯帶重心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而動,要節節貫穿,不可逾越。

  旋轉後重心再轉移時,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節逐節變動,不論是前進、後退還是橫移,都必須做到由腳到膝到腰,節節貫穿,不可隔斷、跳躍或變動。重心的轉換說到底就是虛實的漸進變化。

  5、端引:所謂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牽引力,即手腳在運動過程中,由末端牽引而出,形成的節節貫通、對拉拔長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種牽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氣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種力,也是一種氣,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種內力。***也有人把它說成是一種生物電***。

  拳論裡說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說的就是這種內力。這是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覺到的內力,也是吳氏太極拳的獨門功夫。

  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這種內力,力達四肢尖端,引而不發,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練拳時明顯給人一種非常輕巧的感覺,邁步如貓行,行拳如流水,輕鬆自然,連綿不斷。不僅外人能看得見,自己也能感覺得到。

  吳氏太極拳的健身機理

  太極拳之可以具有顯著的健身作用,是因為其在鬆靜精微的運動中,外導內引,達到強健筋骨、修養身心、調和氣血、祛病延年。而吳氏太極拳以其鬆靜柔化著稱。

  因此更具導引經絡、調和氣血之功力。筆者根據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和五行學說,對吳氏太極拳的健身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這可對同道諸君有所裨益。

  下面再從多個方面為大家介紹吳氏太極拳對於人體的具體作用有哪些。

  經絡對人體的作用

  根據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人身有六陰、六陽十二條正經。另有七經八脈。經脈之間,又有絡脈相聯,遍佈人身內外。作用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1、人身有四肢百髓、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它們各自的生理功能彼此相關。經絡就是聯絡身體內外的紐帶。

  2、血生於心,為營、流行脈內;氣生於腎,為衛、流行脈外。其為陰陽、水火。平衡才會身心健康。經絡可執行氣血、協調陰陽。

  上述原理,體現了在練習太極拳中,經絡對於我們的氣血所產生的調和功能。

  3、《靈樞·氣穴論》說:“以溢奇邪,以近營衛。”可見經絡又具有抗禦病邪的作用。

  反過來講,其又可反映病症。故《靈樞·氣穴論》中有“肺心有邪,其氣當於兩肘;肝臟有邪,其氣當於兩腋;脾臟有邪,其氣當於兩髀;腎臟有邪,其氣當於兩 。”

  4、經絡又可傳導感應:身有所感,心有所覺。

  吳氏太極拳中的導引法

  吳氏太極拳講究兩鬆兩靜。即由心鬆達身鬆,由身靜到心靜。

  動中求靜,以靜制動;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因其大鬆大靜,又無形無象,故其挫柔捶打、按摩推拿、開合降升之間,屈伸動靜,起落急緩之際,轉換進退,顧盼前後,斷接俯仰之時,身手外導,意勁鼓盪於內而適於神氣平和。

  進而達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之作用。

  吳氏太極拳中的三因

  太極拳的修練必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例如四時不同,風寒暑溼即不同,在練拳中開啟的經絡也會不同。又如在一日的十二時辰中,練拳又應按時辰導脈,如此才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此外,男女老幼更應因人而宜。地理對人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盤拳時應遵遁因地而宜。

  古人常說,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其實任何修練都有其法門。

  正所謂“無法不成道”。世人只知無為是大法,哪知道有作才是根基。

  《靈樞·本藏》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吳氏太極拳正是在鬆靜柔化中,以中正安舒的姿勢和輕靈圓活的動作,打通經脈、調和陰陽、啟用臟腑功能,進而達到祛病延年的健身作用。
 

武氏太極拳的動作要領
四十二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相關知識
吳氏太極拳的身法特點
武氏太極拳的身法概述
吳式太極拳的身法四大要領
吳式太極拳的身法要領
吳式太極拳的身法要領有哪些
趙堡太極拳的功法特點和原理
楊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趙堡太極拳的功法特點簡介
陳式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楊式太極拳的功法特點